現在農村的變化與各地的政策,地理環境以及經濟,人口等都有一定的影響!
我就說一下自己老家廣安,現在農村的具體變化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變化一:鄉村道路的變化。記得在小的時候,八九十年代那時的農村裡,每次讀書周末與父母上街就會走三裡多的石板路到公社國道邊,花三塊錢趕人力機動三輪車到鎮上街上。
如果家庭條件差以及捨不得花幾塊錢趕三輪車的村民就會走泥土路小道上街,路程十裡路左右,從家裡到街上差不多要走一個小時吧。買了生活物品再回家到家的時候就是中午12點多或者下午啦。
而現在的老家以前的那些泥土與石板路也都修建成了鄉村水泥路。村民們上街購物往還只要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了,因為家家戶戶都通了鄉村水泥路吧!
變化二:房屋的變化。對比七八十年代的農村,那時農村茅草房,黑瓦房,泥土房最多。遇上下大雨,颳大風的時候,房子上面的瓦,就會被風颳掉,不得不找樓梯上房翻瓦。
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次下大雨了,屋裡全在漏雨,由於雨下得突然,父親不得不找上幾個臉盆,菜盆,塑料水桶放在漏雨的地方,接屋漏的雨水。待雨停了又上房把瓦翻一次。
對於許多農戶的茅草房,一兩年也會換一次茅草,不然也會漏雨且容易有老鼠與蛇在上面築巢。
而現在的老家院子裡,百分之九十的農戶都是兩層樓房。也再看不到以前的茅草房,黑瓦房與泥土房啦!
有時想想,到很懷念那時的房屋與生活氣息吧!
變化三:田土與農民生活的變化。小的時候,院子裡家家戶戶都在家種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什麼玉米啊,胡豆啊,小麥與油菜,黃豆與稻穀啊等等。
每次放五一勞動節回家的時候,就會幫父母幹農活。一年四季的打油菜,扯黃豆,打穀子,栽苕藤,打麥子,掰玉米這些主要農作物活。
田間地頭,汗流浹背,陽光映在村民父輩們的臉上,到處一片歡聲笑語……
而調皮的小孩同齡夥伴們幫父母幹農活的同時也免不了偷懶。要麼去捉迷藏了,要麼去糟蹋別人的莊稼了,一段美好的學生童年時光……
院子裡村民家中那時是沒有抽水機的,吃水全靠擔,每家每戶白天幹農活,傍晚六點多的時候,就去井邊擔水,遇上天幹的時候,夏天裡,村民乘涼的同時就在社長的安排下排隊,守候第二天的吃水。
院子裡一口老井哺育了幾代人,如今卻孤單的停留在那兒,依舊沒變,只是當我再一次去看那口井時,周圍長滿了許多的野草,乃至於把井口都堵了。
如今的院子裡雖然田土只有離家近與土質好的田土少數村民還種著,閒散的田土也都承包了一部分出去,種上了晚熟柑橘。
每家每戶都打了一口壓井,用潛水泵抽取,早已看不到父輩們早晚去井邊擔水的身影了!
變化四:學生教育教學的變化。自己讀小學與中學的時候,教室是很簡單簡陋的,那時班上的教室裡就一排課桌,七八個同學擠著坐一排,課桌下面有一小木隔子,用於放書包。教室前面就是一張刷黑漆的大黑板,老師的講桌上幾盒粉筆與教課書零亂的放著。
講課的班主任老師手裡拿著一根細小的竹篾教鞭,如果不聽話的同學與成績不好考試不及格的同學就會被叫到講臺上,被老師打手教育一番。
那時候讀書學校是沒有電腦與投影儀的,全部教學都是每科的老師提前備課,再給同學講解,學生也沒有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智能手錶啊等等!
現在老家的學校,教育與教學都提高了,學生的教科書雖然新增了一些,知識點與勞動技能也提高了。許多學校都採取了傳統備課教學方法與電腦網路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讓農村學生的知識面拓寬與從小適應與感受如今科技帶來的變化,與培養德,智,體全綜合的祖國接班人吧!
這一切的農村變化,我們都應該學會感恩國家政策好的同時,看到了更多的科技變化與農村變化的相結合,讓農民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讓農村發展得更好,讓農民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農村創業與開發更廣闊與美好的未來……
好啦,農村如今的變化就簡單為你解答到這兒啦!喜歡我回答的朋友歡迎評論與留言!
三農小濤的傳奇
2020.6.14 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