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賈琳 文/圖;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
在我曾經碰都不碰,如今卻非常喜歡的菜裡,這種開白花的植物首當其衝。
百度上稱其為"雙子葉植物綱、傘形目、傘形科、芫荽屬的一個植物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人們熟悉的提味蔬菜,狀似芹,葉小且嫩,莖纖細,味鬱香,是湯、飲中的佐料,多用於做涼拌菜佐料,或燙料、面類菜中提味用。"之所以借用這麼多話,也是因為現在喜歡上了以前總是不屑的這種平實但卻具體又實用的表達方式。
據說,這種植物在北方叫芫荽,南方叫香菜,而在我們青川鄉下是叫它"鹽須"(音譯)的,估計是"芫荽"的本土變音。如果要較真,「芫荽」才是這種植物「根正苗紅」的學名,而「香菜」不過是人們日常生活裡的俗稱罷了。
據唐代《博物志》記載,這植物初名胡荽,由張騫從西域帶來,在南北朝後趙時,趙皇帝石勒認為自己是胡人,胡荽聽起來不順耳,即下令改名為原荽,後來便演變為「芫荽。
又據《說文解字》中所說,「芫」是形容其「莖葉布散」,荽是指其可以「香口」,「芫」本音讀「yuan」,本意是一種能毒魚的灌木,但自從有了「芫荽」一名後,「芫」便讀為「yan」,成了多音字。
這種原名胡荽的植物本為直立草本,初生時葉片大而鋪散,越長大就越硬朗,那圓而大片的葉子老了就會長成細細的披針形子葉,在挺直的杆上開出如夢似幻的象撒了鹽的白色細碎花兒。
這種據傳是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從西域引進的植物,走了那麼遙遠的路,經過了許多的歲月,如今在大江南北和尋常巷陌裡隨處可見,但因為它特殊的味道,有人對它趨之若鶩,有人唯恐避之不及。
對它趨之若鶩的,認為它極香極好吃,說它可開胃消鬱還可止痛解毒,《本草綱目》稱「芫荽性味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它能去腥羶,主要功用是提味,一碗原本平平無奇的羊肉湯只要撒上它,就如同被施了魔咒,立馬變得活色生香,美味無比,喝下去後通體舒暢,酣美無比。難怪,心心念念想活得長的我如有神靈指引,不知從何時起,就開始喜歡起了這對身體和心情有用的好東西,聽說它可以清潔腎臟後,我更是食必要香菜,無它不歡。
對它唯恐避之不及的「香菜黑」卻認為它是「惡毒草」,說它有肥皂味、金屬味、臭蟲味,簡直就是催吐劑。科學家們在對其葉子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後,發現了大約有40種化合物,認為其「臭」的原因是其中82%是醛類,17%是醇類,這些醛類化合物主要由九碳與十碳組成,而肥皂和洗手液中就有類似的化合物,這便是香菜強烈氣味的主要來源。有調查數據顯示世界上大約有1/7的人不喜歡香菜,這些可憐的人之所以不喜歡香菜的味道並不是因為矯情,而是因為他們的11號染色體上有一個叫OR642的基因,這個基因和嗅覺感受有關,讓他們一聞到香菜就會覺得像肥皂,沒有口福,真是造孽。
有趣的是,它在我國佛道兩家中竟然不是蔬菜品類。《華嚴經》裡曾說: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睹諸佛,被人憎疾。意思是吃了它的人,一生也看不見佛(與佛無緣),還會遭到他人的憎惡,食之即是罪孽深重。道教把芫荽歸為「五葷之一」,甚至還有用芫荽沾了雄黃酒灑在受了驚的孩童身上以驅魔的迷信說法。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外國基督教中,它也同樣被認為是具有刺激性的、會激發人陷入無窮慾念之物……
難得的是,這可憐又可愛的植物,這有人說香有人說臭的植物,這亦葷亦素的植物,在這美麗的初夏,可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說,兀自在五月明媚的陽光下盛開著,就像是用極細的針腳繡綴在頎枝秀葉間的小花傘,極繁,極美,極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