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本人姓楊。從識字起,小學老師就告訴我:你姓「木易楊」。
此後我一直深信不疑,當別人問起「貴姓」時,我就以此作答,對方也不以為怪。直至上大學時,才知道自己足足被騙了10餘年!
那是在古代漢語課上,老師告訴我們,繁體字「楊」的右邊為「昜」,讀yáng。原來「楊(楊)」為形聲字,「木」為形旁,「昜」為聲旁,不能拆分為「木+易」。
豈止我呢,相信許多人包括一些楊姓公民還都蒙在鼓裡。「木易楊」的始作俑者,可能出自京劇《四郎探母》。《四郎探母》講的是北宋楊家將的故事,四郎楊延輝在金沙灘一戰被俘後隱姓埋名,「將楊字拆木易匹配良緣」(京劇《四郎探母》唱詞),遼國蕭太后以鐵鏡公主招他為婿,稱為「木易駙馬」。
無獨有偶,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第九回,楊康的父親楊鐵心,在金兵劫虜後大難不死,遂隱姓埋名,化名為「穆易」。文中稱:「他不敢再用楊鐵心之名,把『楊』字拆開,改『木』為『穆』,變名穆易。」看來,文史大家金庸千慮一失,在這裡也出現了不應有的紕漏。
為了弄清「楊」字,我們首先要區分「易」和「昜」,在字源上對它們進行一番探析。
「易」的字形演變:(見圖一)
關於「易」,《說文解字》釋為:「 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曰:日月為易,象侌昜也。一曰從勿。凡易之屬皆從易。(羊益切)」許慎認為,「易」是蜥蜴形體的象形;《秘書》一書則認為「日月為易」,為會意字。
「昜」的字形演變:(見圖二)
關於「昜」,《說文解字》釋為:「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強者眾貌。(與章切)」唐顏師古注曰:「昜,古陽字。」清段玉裁注曰:「昜,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
可見,「昜」是「日、一、勿」組成的會意字,為陽(陽)的古字。看來,「昜」和「易」,雖然僅差日下一橫,卻是音、義完全不同的兩個字。由古到今,都不能相混使用。
我們再回到「楊」字。關於「楊(楊)」,《說文解字》釋為:「木也。從木,昜聲。(與章切)」
由《說文解字》我們知道,「楊」是從木、昜聲的形聲字。從反切音(見連結)可知,「楊」「昜」二字均為「與章切」,可見「楊」從「昜」得聲當無疑義;而「易」為「羊益切」,與「昜」「楊」二字聲韻均隔。因此,關於「楊」姓,正確的說法應是:木昜楊。
連結
反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字注音方法。其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楊」的讀音,可以取「與」字的聲母「y」,和「章」字的韻母「ang」拼合而成,使用反切法注音就是「與章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