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商業片需要大量的明星級演員,故事也就勢必要向他們傾斜,這也就導致了主配角脈絡不清晰——許多角色在影片中產生斷裂,他們除了服務於一些說教的場景之外,再無動人之處。
從《寒戰》開始,港式警匪片的尺度越來越大,這一點徹頭徹尾地體現在了他們的拿手好戲槍戰上。儘管《寒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懸念的設定上都停留在編導的想像中,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效果,但也還算是在文戲上下了工夫。但在經過《掃毒》的一系列故事與人物上的斷裂之後,《風暴》把香港警匪片的這種撕裂感再一次升華。在這部充斥著暴力與執法暴力相互較量的影片中,人們過多看到的和記住的,只是一些把戰爭片嫁接到香港街頭的場面,以及簡單粗暴到極點的人物關係。可以說,《風暴》就是一部在人物上毫無突破,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電影。
《風暴》出自大齡新導演袁錦麟之手,他之前為陳木勝寫過多部商業片,儘管都是當年炙手可熱的商業片話題,但故事質量並沒有突破。這個問題也同樣出現在了他的導演處女作上。
一部標準意義上的商業片,需要明星,也需要大場面。前者服務於觀眾情感,後者服務於觀眾的感官需求。如何處理好明星制與大場面對影片故事的損傷,其實是商業的難點。一部商業片需要大量的明星級演員,故事也就勢必要向他們傾斜,這也就導致了主配角脈絡不清晰——許多角色在影片中產生斷裂,他們除了服務於一些說教的場景之外,再無動人之處。
編劇出身的袁錦麟,本身在人物的內心設定上下了一些工夫,法制與情仇之間的矛盾,人物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心理,這些都是在華語警匪片中不太多見的嘗試。但這些本應該加分的立意,卻在大半篇幅的動作場面中被迅速衝散。比起《寒戰》太過刻意,《風暴》顯然是一種先天不足。
《風暴》在劇情上的問題與之前上映的《激戰》類似。創作者為了豐富類型片中的情感元素,往往會在作品中強加女性角色。這並非壞事。但如果人物關係沒有完美融合到劇情之中,那就往往使得影片出現邏輯上的致命傷。《風暴》中悍匪陶成邦的情感戲,皆為最後的翻盤動機做準備,但卻並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而臥底的女兒被真正的悍匪老大殘殺,煽情的層面也過於明顯,甚至對角色缺乏最起碼的雕琢。當然,創作者也大可以不必理會觀眾的感受,把這些設計當作一種突破。但實際上,《風暴》所謂的突破只是把手槍換成了重型武器,使人物的最後時刻變得更加決絕。這毫無疑問是利用了視覺綁架的原則,只是這一次並不及格。
影片也有很大程度上的致敬成分。比如之前提到的立意設定,以及悍匪的行事作風,多少能讓人看到諾蘭《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影子;高級督察呂明哲的內心矛盾與陶成邦的性感線索,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盜火線》。更不用說在場面設計上對美劇的無休止借鑑。致敬並無問題,但如果沒有很好地融入到劇情,沒有掌握精髓,那很容易會讓人產生抽離感。就像是《無人區》向經典西部片致敬的騎馬救人的場景,《掃毒》中向《獨臂刀》致敬的斷臂情節以及借鑑《喋血街頭》中的人物關係等,它們都很好地成為了一場場的廢戲,出現在觀眾的嘲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