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數位相機真的要離開中國市場了,據報導,尼康關停了中國無錫相機工廠,已經遣散2268名員工。「打敗尼康的不是佳能,而是智慧型手機」,如今,這句話一語成讖。
剛迎來百年誕辰不久,這家日本相機製造巨頭即遭重創。10月30日,尼康突然宣布,關停映像事業部位於中國無錫的生產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NIC」)。尼康方面表示,由於智慧型手機的崛起,小型數位相機市場正急速縮小。NIC的開工率也顯著下降,持續運營變得非常困難。
近日,記者來到NIC廠區調查了解到,在宣布關停的當天,該工廠約2200名員工就被遣散,目前尼康方面已與大部分員工籤署了離職合同,並按照「n+5」(n指工作年限)個月給予經濟補償。
關停早有「跡象」NIC工廠建成於2002年,是尼康相機鼎盛時期的產物。彼時,為滿足急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在無錫當地政府部門(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招商需求下,尼康斥資6000萬美元投建了NIC工廠。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尼康在中國南京、常州、杭州、東莞等地還有5個生產基地,與在中國的其他幾個工廠不同,NIC工廠主要承接小型數位相機COOLPIX系列和 Nikon 1系列相機及鏡頭,還有部分高端數位相機部件的生產。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NIC工廠關停之後,將遣散2268名員工,同時將土地和廠房按程序處理,部分產能將轉移泰國工廠。尼康方面向記者表示,無錫工廠是尼康全資子公司,後續清算工作還要和各個利益相關方協商進行。
本報記者了解到,今年 3月份,NIC工廠還在對外招工,但下半年後便不見招工跡象,並在無錫的一些員工社交群裡陸續傳出NIC要撤廠的消息,生產線亦開始逐步縮減。
一位已經被遣散的NIC員工告訴記者,對於關廠她並不感到意外:「關廠的消息之前就有風聲,只是沒有確定而已,上禮拜五(10月27日)我們還在幹活,今天(10月31日)就被通知過來籤離職以及賠償協議,但賠償款真正到手要等下個月。」據她介紹,「截至工廠關閉前,相機生產得挺少的了,鏡片好一點,不過後來也做得少了。」
記者了解到,除去加班費,NIC新員工每個月的基本工資一般為2000多元。一位NIC工廠離職員工的家屬告訴記者,在上述工廠工作11年,底薪可以拿到4000多元,按照NIC工廠n+5的補償方案,員工可以拿到16個月的基本工資。「也算不少錢。」該人士補充道。
力之鑫職介是無錫新區一家人力資源中介企業,長期為NIC工廠招工。該中介機構一位王姓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此前NIC工廠有3000多名員工,在NIC關停前的一個月(9月22日),NIC工廠就已解散過一部分外包員工。」10月30日,尼康宣布關停NIC工廠,當天,尼康就開始了對2268名員工的補償和遣散工作。
有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9月份尼康工廠的員工還上晚班,國慶回來的10月8日,兩班制改為一班制,晚班就取消了。」一名曾在NIC工廠的員工透露:「最後一兩個月作業線上沒啥訂單,連我們班長都在那和我們一起天天說說笑笑。」
根據尼康方面的公告,早在2016年11月,尼康就發布「結構改革計劃」,宣布了針對全球規模的生產體制優化措施,決定停止NIC的經營活動。此後,尼康就計劃開始實施相關的解散和清算手續。
記者獲悉,尼康在日本總部發起了40歲以上,並且工作5年以上的自願退休(Voluntary Retirement)申請,共有超過1100名員工離退。
不過,尼康方面表示,儘管關停NIC工廠,但將在映像事業部加大在高附加值產品上的投入力度,中國是世界最重要的市場之一的地位不會改變。其位於上海的映像事業部的銷售子公司——尼康映像儀器銷售(中國)有限公司,以及其他的生產及銷售子公司還會正常運營。
被手機逼死?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尼康關閉NIC工廠並不意外,可謂明智之舉。
根據此前本報《百年尼康:巨人遲暮?》的報導,受智慧型手機的衝擊,數位相機市場風光不再,在 2017財年第三季度,尼康淨利潤虧損8.31億日元。此次尼康關停NIC工廠,主因亦是如此。
2011~2012年是數位相機的鼎盛時代。山西太原市的尼康經銷商王斌向記者介紹,那時候 「相機零售店每天能賣十來臺左右,加上批發,一天能銷售上百臺的卡片機。」彼時正值NIC工廠建廠10周年,有媒體報導,該工廠員工總數曾達到5800人(截至2010年4月底)。當時,NIC工廠累計生產了1億片鏡片,2012年產值達60億元人民幣。
緊接著,2013年~2014年,單眼相機的輝煌時代到來,不過好景不長,2015年電商崛起,實體單反時代也走向衰退。如今,隨著智慧型手機配備的高像素、美顏、修圖等更便捷拍照技術的崛起,最先受到衝擊的是數位相機。
王斌告訴記者,如今店裡半個月才賣出一臺卡片機,「幾乎都是保險公司、交通、工地等單位購買,並非個人。」
據尼康方面的數據顯示,2016年,NIC工廠生產的相機數量175萬臺,全年銷售額約為12億元人民幣,從2012年到2016年,銷售額已經下降了68%。出於市場需求及經營壓力,尼康砍掉了中國低端消費相機的組裝業務。尼康方面人士向記者表示,「在我們做出決定的這段時間,工廠的開工率不足,只有30%。」
事實上,尼康遇到的情況是整個影像市場遭遇「寒冬」的縮影。據日本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CIPA)發布的2016年度的數位照相機(不含攝像機)、鏡頭產量、出貨量數據顯示,近三年以來,相機和鏡頭的產量和出貨量都依次遞減。
日本經濟新聞(The Nikkei)的數據顯示,卡片式數位相機的市場規模已縮小到頂峰時的10%左右,佳能、索尼等影像巨頭皆受影響。
艱難的轉型如今,在智慧型手機與移動軟體的衝擊下,傳統的專用消費電子設備競爭優勢不再,尼康等日本傳統影像巨頭也被迫走上轉型之路。
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或轉型是近年來這些企業發展的趨勢。其中,佳能以3300億日元收購了瑞典攝像頭巨頭Axis,進軍監控攝像頭領域。
同為日本科技巨頭之一的索尼在出售PC業務後,重心轉向遊戲、娛樂領域。根據索尼發布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索尼銷售收入為20625億日元,同比上升22.1%,主要得益於遊戲和網絡服務業務增長。
但相比之下,尼康的轉型之路似乎並不順暢。
一直以來,以軍工光學儀器起家的尼康在半導體、顯微成像儀器、醫療診斷映像設備等領域,尼康皆有建樹。映像事業一直以來是尼康財報營收貢獻最大的板塊。在消費領域,尼康已經進入全景VR領域並推出全景相機KeyMission 360。商用領域則與富士膠片、奧林巴斯進入醫療行業一樣進入再生醫療領域。不過,這些並未能給尼康帶來立竿見影的變現。據2017財年尼康年報顯示,映像事業貢獻了尼康超五成的收益,精密事業則貢獻了超三成的收益。遺憾的是,尼康的光學儀器和醫療板塊在2017財年表現不佳。
對於未來方向,尼康方面向記者表示:「對於照相機業務,未來我們會更多的去研究消費者的動態,以及其他業務涉及的行業需要,我們會及時洞察市場,及時來調整自己的企業策略。」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