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的集中帶量採購談判,讓冠脈支架(即心臟支架)價格陡降。
一個產品從上萬元的「天價」到700元的「地板價」,人們心存疑慮:為什麼能降這麼多?會不會便宜沒好貨?患者能不能得到實惠?
謠言迎合著這些疑慮滋生。諸如納入集採的支架全是「過氣貨」、效果不好,便宜沒好貨、價格這麼低企業沒賺頭肯定會偷工減料,價格降低後患者依然得不到實惠等謠言把子虛烏有的事情說得「頭頭是道」......科技日報對此進行了梳理。
納入採購的全是「過氣貨」?
和手機一樣,冠脈支架也更新換代。
巧合的是,冠脈支架的廣泛使用在時間上和手機相近,也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
當全民「諾基亞」的時候,冠脈支架大部分為裸支架,材質也多為不鏽鋼。隨著新材料的不斷應用,從不鏽鋼到鈷合金、鉻合金等的升級使得冠脈支架的血管支撐強度和X射線顯影性愈發向好。例如,鈷基合金支架絲網可以比不鏽鋼支架薄20%—30%。
這就好比非智能機時代,諾基亞、摩託羅拉、三星的新機型不斷主打變輕、變小、變結實……
2001年9月的歐洲心臟病學會議上,藥物支架的臨床試驗結果公布,其6個月造影隨訪結果再狹窄率為0,自此開始了對藥物支架的大規模研究。和手機的智能化前後腳,冠脈支架在2006年前後逐步升級為新一代藥物洗脫支架,進入了「智能機」時代——支架不光能撐開血管,還能隨身攜帶藥物輸送到病變位置,實現了「靶向治療」。
此次納入集採、大幅跳水的產品正是藥物支架。「集採合金帶藥支架,我們是經過專家論證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鍾東波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包括國家衛健委心血管介入管理專家組組長霍勇教授在內的專家組經過評估之後,認為合金在技術上更先進。
由於價格問題,之前有很多患者選擇使用不鏽鋼支架。集採價格下,原來因價格望而卻步的患者可以升級使用合金帶藥支架。「老百姓更多地使用合金支架,獲得的整體醫療服務質量也隨之提升。」鍾東波說。
相關資料顯示,納入集採範圍的鉻合金雷帕黴素及其衍生物冠狀動脈藥物洗脫支架,是冠脈支架使用最廣泛、臨床認可度最高的一組產品,由於其支架框架材料、新的抗增生藥物,以及生物可降解材料做塗層的優勢,生物相容性更好,支架梁更薄,能夠大大降低新生內膜過度增生、再狹窄的機率。
科技創新的腳步不會停歇。「智慧型手機」之後會是什麼?當摺疊屏手機在進入人們的視野時,第三代的可降解支架也逐步落地。
相關資料顯示,2019年2月,我國首個生物可降解支架獲批上市。今年3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率領團隊研製的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生物可吸收冠脈雷帕黴素洗脫支架獲批上市,成為第二款在我國上市的可降解支架。
不難看出,用市場佔有量作為談判籌碼的「靈魂砍價」,理應採購那些大眾普遍使用的市場中的「中堅」產品。
「不下調支付總額」讓患者得不到實惠?
近日,一篇題為《心臟支架從1萬多降為700元又升回去,這波操作太神了!》的文章在網絡上傳播較廣。
該文抓住了「不下調支付總額」這句話,直接將「不下調」錯誤解讀為「心臟支架的採購價格雖然降下來了,但是患者的負擔並沒有減少」。
事實上,這裡提到的「支付總額」與患者沒有關係,指的是基本醫療保險向醫院支付的總額,「不下調支付總額」即「結餘留用政策」。
在醫院的結算單上,一項醫療服務收費中,會出現醫保支付和自付兩個費用。支架的大幅降價,總體費用跟著降價,醫保支付和自付都會按照比例下降。
正所謂花開兩頭、各表一枝。
自付下降了,根據人民日報報導的測算,患者植入支架的自付費用將從大約6520元下降到308元。
醫保支付按比例同樣會下降,但是根據「不下調支付總額」的政策,醫保支付還是會按照沒有集採的價格支付,把談判談下來的結餘留給醫療機構。
因此,「不下調支付總額」指的是後者,與患者的支付金額不發生關係。
鍾東波說得通透:「現在把成本給你降下來了,空間全給你,醫療機構的話,通過合理考核,給咱們這些心臟科的大夫會劃點績效鼓勵。」
說到底,醫生是醫療救治的執行者,要讓患者用上集採來的支架,必須讓醫生的醫事服務費回歸到對其職業的認可上,在砍掉所謂「灰色收入」的同時,給予名正言順的績效和收入。
價格跳水會導致「便宜無好貨」?
企業不會做賠本的買賣。價格從上萬元下跌至幾百元,生產企業也是不虧錢的。鍾東波表示,對於這樣的降價幅度不必太過驚訝,更不用擔心企業報價是否已經低於成本,經過前期一系列的成本測算、財務報表分析等,這樣的報價其實是在合理範圍內的。
由於之前超高價格的扭曲,使得人們對醫療耗材的價值認知過高。「以材料計算的話,高品質鈷、鉻合金,價格大約為十幾萬到幾十萬一噸,而用在支架上僅為幾克,其成本大部分在研發、工藝、設備等環節。」相關業內人士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隨著產品生產量的增加,主要成本逐步「攤薄」,價格也會隨著大幅降下來。
此次集採通過「國家團購」的方式,不僅對產品的出廠價或者成本價進行了摸底,而且使得市場售價回歸合理空間內。
同時,為了確保國家集採的支架產品質量過硬,負責管理的國家部門也「出手」了。「中選企業所在地省級藥品監管部門要加大企業現場檢查力度,組織精幹專業力量對中選企業全項目監督檢查每年至少一次,最近一次監督檢查應當在2020年底前完成。」在11月11日,國家藥監局發布的《國家藥監局綜合司關於加強國家集中帶量採購中選冠脈支架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省級藥品監管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冠脈支架生產企業的日常監管,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
通過「日常監管+重點檢驗」的模式,藥監局將對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問題,實施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的重點項目質量檢驗,而且中選企業的抽檢與生產企業現場檢查相結合。也就是說,不光檢查產品、而且還「直擊」生產現場,實行過程管理。
那麼,如此大幅度的價格跳水,「還利於民」究竟是擠掉了誰的利益呢?答案是中間銷售環節。高值醫用耗材價格虛高與它的銷售方式密切相關:生產企業生產出產品後,交由代理商包銷,經過層層代理後,出廠價與銷售價相差懸殊。
「在原有模式下,企業比拼的是銷售渠道和費用空間,企業之間沒有公平競爭,企業產品質量、性能保障、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競爭根本就不充分。」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表示,必須斬斷原有的銷售模式對中國行業發展的影響,促成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記者 張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