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護中國麋鹿33年 飼養出世界最長壽麋鹿
保護區內的麋鹿群
如果不是33年前的一場招工,盧興保還可能只是一個識字不多的木匠。一頭扎進大豐麋鹿保護區的他如今已60歲,用濃厚的鄉音講述著他和麋鹿的緣分。他不僅見證了回歸的39頭麋鹿繁衍到5000多頭的盛況,迎接了第一頭新生麋鹿的誕生,還曾飼養出世界壽命最長壽的麋鹿。
儘管老家就在保護區附近,他幾十年幾乎整天待在保護區。盧興保用最樸實的語言詮釋著馴養工作和安全管理的責任,既有三十餘載的「髒、苦、累」,也有成為一個合格的馴養員必須具備的「愛心、細心、耐心」。他說,退休後帶孫子來看看這個他和麋鹿共同生活的地方。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逸男 圖/由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微信掛著孫兒頭像的盧興保不太會用手機,但他卻保存著記錄早期39頭麋鹿特徵和習性的記事本。一說起麋鹿,他能馬上報上每頭的編號和故事,仿佛談論著這些年照顧過的兒女。
沒聽過「麋鹿」的木匠
八月的江蘇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草木正長得豐盛。盧興保凌晨四點就起床,趕天亮準備一天的野外巡護。他現在從事野外麋鹿的放養和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時時觀察麋鹿的採食情況和活動範圍。往往天黑過了八點,他才回到保護區。這樣起早待晚的夏日巡護,盧興保過了三十餘載。如果不是和麋鹿的緣分,他可能還是個木匠。
1986年春天,他在老家做木工活生計,聽說大豐林場要建設一個麋鹿保護區,他尚不知其為何物,就託人報了名。盧興保說,「剛來的時候,條件很艱苦,報名的人不多。吃水都要用拖拉機到幾裡地以外拉回來。」土路不好走的時候,幾個人在後面推著拖拉機,將水運到保護區。而到大豐縣城50多公裡路,經常要耗上一天時間。但盧興保特別珍惜這份「進了集體」的工作,很快就當上了飼養員。為迎接麋鹿的到來,他忙著耕地、種牧草。
1986年8月14日,盧興保清楚地記得,英國將39頭麋鹿空運到大豐保護區,這也是麋鹿第一次回到它們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人人都想看一眼,不知道它長得什麼樣」。而一開始,飼養員們對麋鹿的生活習性一概不了解,「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為此,他們只能輪流日夜值班,不間斷觀察麋鹿。那段時間,盧興保每天都睡得極少。
記下39頭麋鹿全部特徵
運抵的每頭麋鹿都有編號,但隨著麋鹿活動,許多卡片都掉了。只有小學文化的盧興保就想了個「笨」辦法——把每頭麋鹿的特徵記下來。「看麋鹿身上哪些東西長得不一樣,跟其他對比,記住哪一頭是幾號。」盧興保認字少,就用符號記錄。「比如1號麋鹿,它是公的還是母的,它的嘴巴、耳朵、腿分別有什麼特徵,我就用不同記號寫下來。」兩年下來,他終於把39頭麋鹿特徵全部記住。
有一次,他和同伴在觀察中發現少了一頭麋鹿。他很快發現,一頭母鹿躲在草叢中遇到了難產。盧興保趕緊叫來技術員用拖拉機拉回去。盧興保也成了第一頭新生麋鹿的見證者。沒上過幾年學的他一點點積累飼養經驗。「平時得細緻觀察、摸索,比如看它在什麼時間產子,有哪些情況和動作;喜歡吃什麼、吃多少。」他總結道,待產子的母鹿會自動分群、躲入草叢,還要看野外有沒有其他野生動物傷害麋鹿。他介紹說,春天麋鹿產仔和雄鹿長茸是同一時期;夏季是麋鹿的發情交配期,怕熱的它們喜歡待在水裡和沼澤地;秋天是小鹿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夜間活動量大;而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麋鹿喜歡待在草叢裡。
為摸清麋鹿的飲食喜好,剛開始,他和其他飼養員一早出去用拖拉機割草,從外地割回來幾個品種,看麋鹿喜歡吃什麼。有時候他們要到農戶家裡去收,一去就是二十來天。「要收質量好的玉米和麥子,得到每塊地裡去看。」他將割回來的草鋪開曬乾,粉碎拌勻給麋鹿吃。粉碎的時候灰塵很厚,他戴著口罩都受不了。
被踢、被蛇咬、掉落冰水……
儘管盧興保身材敦實,飼養也很細心,但30餘年的工作中還是會碰到各種意外情況。他介紹說,成年麋鹿一般身高1.3米左右,「最高的一頭1.56米,重250公斤。」當麋鹿生病需要人工治療餵藥時,至少得4個人將其護送到醫院,還要用繩子將麋鹿的4條腿綁起來。早期,盧興保因為不了解麋鹿怕人的特點,有次直接抱起一隻小鹿,結果被母鹿騰起身子踢到青紫。
野外巡護也偶爾會遇到危險。一開始,由於交通不便,盧興保和同事全靠兩條腿,一天走完保護區十幾公裡。不僅深草裡密密實實的蚊子咬得人難受,盧興保甚至還被毒蛇咬了一大口。他當即用繩子把受傷部位紮緊,阻止毒液擴散,又用刀在傷口處劃開十字,把血放出來,然後才趕回保護區買蛇藥治療。當時他已經手腫得厲害,然而為了不耽誤工作,硬是沒請假,用另一隻手繼續工作。正是這次,他的勇敢趕跑了溜進保護區的不法分子。早期巡邏時碰到抓野鴨、野兔的漁網並不少見,他就和巡邏隊員熬通宵「守株待兔」。他們甚至抓捕過麋鹿盜獵者。
守護麋鹿費力也費腦。保護區由鐵絲網圍住分區,經常有麋鹿撞到網上,鹿角卡住抽不了身。因此盧興保巡邏時隨身帶著鋼絲鉗,背著幾斤重的鋼絲網,方便麋鹿。保護區內有不少的魚塘、溝渠。麋鹿冬日不怕冷,零下十幾攝氏度也會出來活動,盧興保需要隨時觀察麋鹿動態。有次他不小心跌入破裂的冰面,被隊員拉上來時受凍了好一會兒。為防止麋鹿成堆地跌入溝渠,盧興保藉助做木工的經驗,從臨近工廠借來鋼管、木工板和木料,在溝渠裡做了個木樓梯。正是一次次的守護,大豐保護區內的麋鹿數量已突破5000頭。
不舍麋鹿離開
盧興保頗為自豪地說,這5000多頭的麋鹿只由20多人來管理。最讓他難忘的是一頭名叫「醒醒」的麋鹿。「麋鹿一般最多15年,但它活了23年」。「醒醒」19歲時開始掉牙,同事勸他把它放到野外重新馴化一頭,但盧興保捨不得,每天用水給麋鹿擦洗眼睛、用梳子替它梳毛。20歲時,「醒醒」生了場重病,沒精打採的樣子讓盧興保很心疼,他就趕到縣城給它買來藥,每天為它打針餵食。讓人欣慰的是,「醒醒」仿佛通曉人性,慢慢站起來走到盧興保身邊,仰起頭在他身上蹭來蹭去。恢復過來的「醒醒」又活了3年,直到2012年去世。這樣的照顧,盧興保23年一直持續著。雖然每次很不捨得麋鹿老去,但他也只能當成工作看淡。
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盧興保創造了許多紀錄,總結起經驗,他樸實地說道,「要捨得吃苦,有細心、有耐心、有愛心,不管幹到什麼時候,把這件事做好了才能成。」2013年以來,保護區採取了許多機械化措施,採草、拉飼料、餵食等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很多,產仔率和繁殖率也大幅提升。他依然關注著麋鹿的繁衍生息。
記者手記
他以保護區為家
盧興保少時十分貧苦,幾乎過著「孤兒」般的生活,16歲起拜師學木匠後生活才好一點。因此有機會來到保護區工作時,他認定多辛苦也要認真做好。而這一做就是33年,他幾乎將家安在了保護區。盧興保有些歉疚地說,「我幾十年整天都在保護區,一年回家沒幾天。」每逢過年,他常常走回十公裡外的家吃個年夜飯,初一早上就回到保護區照顧麋鹿了。一開始有怨言的妻子也只能適應。
初工作時,他的小孩才4歲,他「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只有寒暑假才能讓家人送來玩上一個星期。從沒有輔導過小孩課業的盧興保難為情地說,孩子在十幾歲念初中的時候曾怨他,他也只得忍下來。今年11月,60歲的盧興保就要正式退休了。他的眼睛已經不太好,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分清不同的麋鹿長相。他期望回去照顧孫兒,周末帶著家人回保護區看看,也講講那些年和麋鹿的故事給孩子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