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守護中國麋鹿33年 飼養出世界最長壽麋鹿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他守護中國麋鹿33年 飼養出世界最長壽麋鹿

  保護區內的麋鹿群

  如果不是33年前的一場招工,盧興保還可能只是一個識字不多的木匠。一頭扎進大豐麋鹿保護區的他如今已60歲,用濃厚的鄉音講述著他和麋鹿的緣分。他不僅見證了回歸的39頭麋鹿繁衍到5000多頭的盛況,迎接了第一頭新生麋鹿的誕生,還曾飼養出世界壽命最長壽的麋鹿。

  儘管老家就在保護區附近,他幾十年幾乎整天待在保護區。盧興保用最樸實的語言詮釋著馴養工作和安全管理的責任,既有三十餘載的「髒、苦、累」,也有成為一個合格的馴養員必須具備的「愛心、細心、耐心」。他說,退休後帶孫子來看看這個他和麋鹿共同生活的地方。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逸男 圖/由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提供

  微信掛著孫兒頭像的盧興保不太會用手機,但他卻保存著記錄早期39頭麋鹿特徵和習性的記事本。一說起麋鹿,他能馬上報上每頭的編號和故事,仿佛談論著這些年照顧過的兒女。

  沒聽過「麋鹿」的木匠

  八月的江蘇鹽城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草木正長得豐盛。盧興保凌晨四點就起床,趕天亮準備一天的野外巡護。他現在從事野外麋鹿的放養和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時時觀察麋鹿的採食情況和活動範圍。往往天黑過了八點,他才回到保護區。這樣起早待晚的夏日巡護,盧興保過了三十餘載。如果不是和麋鹿的緣分,他可能還是個木匠。

  1986年春天,他在老家做木工活生計,聽說大豐林場要建設一個麋鹿保護區,他尚不知其為何物,就託人報了名。盧興保說,「剛來的時候,條件很艱苦,報名的人不多。吃水都要用拖拉機到幾裡地以外拉回來。」土路不好走的時候,幾個人在後面推著拖拉機,將水運到保護區。而到大豐縣城50多公裡路,經常要耗上一天時間。但盧興保特別珍惜這份「進了集體」的工作,很快就當上了飼養員。為迎接麋鹿的到來,他忙著耕地、種牧草。

  1986年8月14日,盧興保清楚地記得,英國將39頭麋鹿空運到大豐保護區,這也是麋鹿第一次回到它們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人人都想看一眼,不知道它長得什麼樣」。而一開始,飼養員們對麋鹿的生活習性一概不了解,「想吃什麼、喜歡吃什麼、什麼時候吃都不知道。」為此,他們只能輪流日夜值班,不間斷觀察麋鹿。那段時間,盧興保每天都睡得極少。

  記下39頭麋鹿全部特徵

  運抵的每頭麋鹿都有編號,但隨著麋鹿活動,許多卡片都掉了。只有小學文化的盧興保就想了個「笨」辦法——把每頭麋鹿的特徵記下來。「看麋鹿身上哪些東西長得不一樣,跟其他對比,記住哪一頭是幾號。」盧興保認字少,就用符號記錄。「比如1號麋鹿,它是公的還是母的,它的嘴巴、耳朵、腿分別有什麼特徵,我就用不同記號寫下來。」兩年下來,他終於把39頭麋鹿特徵全部記住。

  有一次,他和同伴在觀察中發現少了一頭麋鹿。他很快發現,一頭母鹿躲在草叢中遇到了難產。盧興保趕緊叫來技術員用拖拉機拉回去。盧興保也成了第一頭新生麋鹿的見證者。沒上過幾年學的他一點點積累飼養經驗。「平時得細緻觀察、摸索,比如看它在什麼時間產子,有哪些情況和動作;喜歡吃什麼、吃多少。」他總結道,待產子的母鹿會自動分群、躲入草叢,還要看野外有沒有其他野生動物傷害麋鹿。他介紹說,春天麋鹿產仔和雄鹿長茸是同一時期;夏季是麋鹿的發情交配期,怕熱的它們喜歡待在水裡和沼澤地;秋天是小鹿長身體的重要時期,夜間活動量大;而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冬,麋鹿喜歡待在草叢裡。

  為摸清麋鹿的飲食喜好,剛開始,他和其他飼養員一早出去用拖拉機割草,從外地割回來幾個品種,看麋鹿喜歡吃什麼。有時候他們要到農戶家裡去收,一去就是二十來天。「要收質量好的玉米和麥子,得到每塊地裡去看。」他將割回來的草鋪開曬乾,粉碎拌勻給麋鹿吃。粉碎的時候灰塵很厚,他戴著口罩都受不了。

  被踢、被蛇咬、掉落冰水……

  儘管盧興保身材敦實,飼養也很細心,但30餘年的工作中還是會碰到各種意外情況。他介紹說,成年麋鹿一般身高1.3米左右,「最高的一頭1.56米,重250公斤。」當麋鹿生病需要人工治療餵藥時,至少得4個人將其護送到醫院,還要用繩子將麋鹿的4條腿綁起來。早期,盧興保因為不了解麋鹿怕人的特點,有次直接抱起一隻小鹿,結果被母鹿騰起身子踢到青紫。

  野外巡護也偶爾會遇到危險。一開始,由於交通不便,盧興保和同事全靠兩條腿,一天走完保護區十幾公裡。不僅深草裡密密實實的蚊子咬得人難受,盧興保甚至還被毒蛇咬了一大口。他當即用繩子把受傷部位紮緊,阻止毒液擴散,又用刀在傷口處劃開十字,把血放出來,然後才趕回保護區買蛇藥治療。當時他已經手腫得厲害,然而為了不耽誤工作,硬是沒請假,用另一隻手繼續工作。正是這次,他的勇敢趕跑了溜進保護區的不法分子。早期巡邏時碰到抓野鴨、野兔的漁網並不少見,他就和巡邏隊員熬通宵「守株待兔」。他們甚至抓捕過麋鹿盜獵者。

  守護麋鹿費力也費腦。保護區由鐵絲網圍住分區,經常有麋鹿撞到網上,鹿角卡住抽不了身。因此盧興保巡邏時隨身帶著鋼絲鉗,背著幾斤重的鋼絲網,方便麋鹿。保護區內有不少的魚塘、溝渠。麋鹿冬日不怕冷,零下十幾攝氏度也會出來活動,盧興保需要隨時觀察麋鹿動態。有次他不小心跌入破裂的冰面,被隊員拉上來時受凍了好一會兒。為防止麋鹿成堆地跌入溝渠,盧興保藉助做木工的經驗,從臨近工廠借來鋼管、木工板和木料,在溝渠裡做了個木樓梯。正是一次次的守護,大豐保護區內的麋鹿數量已突破5000頭。

  不舍麋鹿離開

  盧興保頗為自豪地說,這5000多頭的麋鹿只由20多人來管理。最讓他難忘的是一頭名叫「醒醒」的麋鹿。「麋鹿一般最多15年,但它活了23年」。「醒醒」19歲時開始掉牙,同事勸他把它放到野外重新馴化一頭,但盧興保捨不得,每天用水給麋鹿擦洗眼睛、用梳子替它梳毛。20歲時,「醒醒」生了場重病,沒精打採的樣子讓盧興保很心疼,他就趕到縣城給它買來藥,每天為它打針餵食。讓人欣慰的是,「醒醒」仿佛通曉人性,慢慢站起來走到盧興保身邊,仰起頭在他身上蹭來蹭去。恢復過來的「醒醒」又活了3年,直到2012年去世。這樣的照顧,盧興保23年一直持續著。雖然每次很不捨得麋鹿老去,但他也只能當成工作看淡。

  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盧興保創造了許多紀錄,總結起經驗,他樸實地說道,「要捨得吃苦,有細心、有耐心、有愛心,不管幹到什麼時候,把這件事做好了才能成。」2013年以來,保護區採取了許多機械化措施,採草、拉飼料、餵食等工作效率比以前提高很多,產仔率和繁殖率也大幅提升。他依然關注著麋鹿的繁衍生息。

  記者手記

  他以保護區為家

  盧興保少時十分貧苦,幾乎過著「孤兒」般的生活,16歲起拜師學木匠後生活才好一點。因此有機會來到保護區工作時,他認定多辛苦也要認真做好。而這一做就是33年,他幾乎將家安在了保護區。盧興保有些歉疚地說,「我幾十年整天都在保護區,一年回家沒幾天。」每逢過年,他常常走回十公裡外的家吃個年夜飯,初一早上就回到保護區照顧麋鹿了。一開始有怨言的妻子也只能適應。

  初工作時,他的小孩才4歲,他「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只有寒暑假才能讓家人送來玩上一個星期。從沒有輔導過小孩課業的盧興保難為情地說,孩子在十幾歲念初中的時候曾怨他,他也只得忍下來。今年11月,60歲的盧興保就要正式退休了。他的眼睛已經不太好,要花上一些時間才能分清不同的麋鹿長相。他期望回去照顧孫兒,周末帶著家人回保護區看看,也講講那些年和麋鹿的故事給孩子們聽。

相關焦點

  • 北京大興:麋鹿時隔33年回家 麋鹿形象將參選冬奧會吉祥物
    33年來,麋鹿在大興經歷種族的回歸與復興,也即將在這裡走向生態繁衍與文化傳播的「大興」。 麋鹿形象將參與冬奧會吉祥物設計徵集 吉祥物是最受公眾歡迎、最具紀念價值的奧運品牌形象,今年8月8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全球徵集啟動。
  • 回歸中國的「四不像」麋鹿:失而復得三十三年
    物種筆記  33年前的今天,1985年8月24日,來自英國烏邦寺的22隻麋鹿回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公園,回到它們被傳教士發現、本土滅絕又會重新孕育壯大的這塊溼地,繼續麋鹿的中國故事。  到了這裡,麋鹿本來和工業時代以來加速滅絕的上千種動物一樣,將成為躺在南海子「世界滅絕動物墓地」的一塊石碑,在化石、圖片和傳說中永遠沉默。這種故事,人類早習慣了。  但一個英國家族改寫了故事的結尾——19世紀末,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重金收集世上僅存的18頭麋鹿,收養於倫敦附近的烏邦寺。  除了英國人,麋鹿的命運還與一位法國人密不可分。
  • 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麋鹿重生
    這項工作已經得到了世界認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發布的《物種引進指南》認為,中國麋鹿重引進項目是全世界138個物種重引進項目中最成功的15個之一,堪稱世界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樣板。昔日皇家苑囿成麋鹿樂園在北京,您若是想看成群的麋鹿奔跑撒歡,一定要到位於大興南海子的麋鹿苑。170頭散養麋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苑中。
  • 回歸中國的「四不像」麋鹿:在中國絕跡85年後失而復得
    麋鹿是中國特產的世界珍稀動物,堪與大熊貓、東北虎媲美。自古以來,麋鹿俗稱「四不像」,因為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然而麋鹿這一特有物種,由於八國聯軍入侵,麋鹿在1900年消失在永定河畔,從此在中國絕跡。
  • 麋鹿與黑熊在肥同居?竟然很和諧!想看國寶麋鹿可去野生動物園猛獸...
    正在樹蔭下休息的麋鹿2020年是麋鹿回歸中國35周年,這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象徵祥瑞仁和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早在1998年前後合肥市就引進了麋鹿,如今園內還有3隻正與黑熊同居在一起。麋鹿回歸35年,全國約有8000頭麋鹿屬於鹿科,是中國特產的世界珍稀動物,可與大熊貓、東北虎媲美。其角似鹿、面似馬、尾似驢、蹄似牛,常被大家稱為「四不像」。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在被西方國家帶到外國領土飼養繁殖多年後,曾一度在中國絕跡。
  • 麋鹿與黑熊在肥同居?竟然很和諧
    本報訊 2020年是麋鹿回歸中國35周年,這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象徵祥瑞仁和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早在1998年前後合肥市就引進了麋鹿,如今園內還有3隻正與黑熊同居在一起。
  • 重返故國三十四年 「四不像」跨越滅絕邊緣 麋鹿安好
    李政沒有想到,這種他從未聽說,但卻真真實實在洞庭湖生活過數百萬年的神獸,竟然就是在那一刻循著基因的記憶回歸故土。他更無法預測,這種曾經在我國消失了一百多年的中國特有珍稀動物,會在洞庭湖等地再次繁衍生息開來。
  • 麋鹿的前世今生
    1900年前後,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將散落在歐洲各地的18頭麋鹿收集到其名下的烏邦寺莊園進行散養,經過繁衍生息,麋鹿的生機得以延續,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小種群。1985-1987年,我國政府著手開展麋鹿重引入工作,重引入77隻麋鹿成為為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以下簡稱北京麋鹿苑)和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江蘇大豐)的基礎種群,中國的麋鹿種群開始有計劃地恢復。
  • 麋鹿形象將參與北京冬奧吉祥物徵集
    2018年8月24日是麋鹿回歸祖國33周年。北京青年報記者從8月20日舉辦的2018北京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麋鹿模式種發現地、野外滅絕地、首個種群成功回歸地,大興區將與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攜手,全力推動麋鹿保護自然申遺、參與冬奧會吉祥物徵集、北京南海子文化博物館建設、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四項重點工程。
  • 我國麋鹿保護項目有望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在8月24日舉行的2018北京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上,人們宣誓要「還山川以綠色,還江河以甘甜,還大地以生機,還天空以蔚藍……」 趙帥宇 攝中新網北京8月24日電 (趙帥宇)在麋鹿的「家鄉」北京市大興區,人們將推動南海子麋鹿保護項目申請納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 「歸國華僑」麋鹿的興衰史
    從自身因素看,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我們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和狍,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佔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它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
  • 「散文欣賞」走近麋鹿
    麋鹿是我國特產的大型鹿科動物,本世紀初,野生種已滅絕。化石考古發現,麋鹿曾廣泛分布在我國各地,南至錢塘江,北至遼東半島,西至山西,東抵東海。後來,由於棲息地的退縮,野生的麋鹿急劇減少,以致滅絕。到1865年,法國神甫大衛發現了皇家獵苑中的麋鹿群後,費盡心機地把數十隻麋鹿偷運到歐洲,經鑑定為新屬新種。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將所剩麋鹿洗劫一空。
  • 北京大興區南海子麋鹿競爭北京冬奧吉祥物
    記者從發布會現場獲悉,大興將以麋鹿為形象參與北京冬奧會吉祥物的徵集,爭當冬奧「代言人」。今年8月24日是麋鹿回歸祖國33周年,2018北京大興南海子麋鹿文化大會將於24日(本周五)舉行。發布會現場還公布了麋鹿新家園落戶地,麋鹿健康與棲息地生態監測指標,並介紹了將大興麋鹿文化納入西山永定河文化帶重要內容的舉措。
  • 如何區分駝鹿、麋鹿、馴鹿、獐、梅花鹿、馬鹿?
    不過,中國古人對動物的描述實在太寫意了,我們還是用鹿的標誌性特徵——分叉的角,快速識別麋鹿吧。麋鹿的角非常特別,雄鹿的每一支角從根部向上,然後分成兩個粗大的分枝,這兩個分枝一枝朝前一枝向後,前枝向上延伸,再分出前後兩杈,構成了麋鹿的基本角形。有時在這些分枝的末端還會有一些小杈。
  • 麋鹿馴鹿 傻傻分不清楚?!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在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這一時期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家豬相當,這也是麋鹿數量的頂峰時期。而後由於環境及人為因素,漢末時幾近絕種,到元朝時期,僅剩的野生麋鹿更是被大量捕運至皇家獵苑專供射殺,直至清初,麋鹿僅剩在南海子獵苑的兩三百隻了。
  • 江蘇有個中華麋鹿園,生活著幾千頭珍稀麋鹿,還是世界自然遺產
    簡介:江蘇有一處中華麋鹿園,住著一千多隻麋鹿,還是世界自然遺產我國幅員遼闊,領土遼闊,又算不上大,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不僅生活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而且還生活著各式各樣的動物,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生靈,非常值得珍愛,特別是那些珍愛野生動物
  • 合肥動物園3隻麋鹿與黑熊「同居」 相處非常和諧
    據《江淮晨報》10月10日報導 2020年是麋鹿回歸中國35周年,這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象徵祥瑞仁和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早在1998年前後合肥市就引進了麋鹿,如今園內還有3隻正與黑熊同居在一起。
  • 麋鹿重歸故裡35年:「文化+」釋放麋鹿文化潛力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記者羅鑫)古樸清麗的麋鹿瓷器、時尚便捷的麋鹿手袋、栩栩如生的麋鹿角模型、象徵「福祿壽喜好運來」的麋鹿四季文創系列產品……豐富多樣的麋鹿文創產品20日亮相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
  • 「大江大河大徵途」手記:長江故道上的麋鹿守護者
    麋鹿在長江故道上自由生長。特派記者範芃 攝麋鹿面似馬非馬、角似鹿非鹿、尾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俗稱「四不像」。它原產於中國,清朝末年因戰亂、洪水、饑荒等原因,在中國絕跡。20世紀初,英國貝福特十一世公爵購買了從中國劫掠到歐洲各動物園的18頭麋鹿,在倫敦附近的私人莊園圈養。1985年,公爵後人將22頭麋鹿送回北京南海子麋鹿苑。
  • 北京麋鹿文創大會發布「麋鹿IP」 開啟麋鹿文創繽紛未來
    活動現場,全球首個以麋鹿文創為核心的「麋鹿文創聯盟」開啟第一次理事會,麋鹿文創聯盟成員和業內相關專家匯聚一堂,圍繞文創領域前沿話題、熱門熱點,深度挖掘麋鹿文化,共同探討麋鹿文創的未來,著力打造麋鹿文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