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團隊發現利用釀酒酵母高效生產維生素E的方法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編譯:鄧漪恆,胡嘉煒,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維生素E是人類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具有清除自由基,抗癌,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功能。維生素E包括α,β,γ,δ-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相比於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具有更好的保健功能,可作為以α-生育酚為主的維生素E產品的重要補充。

但天然維生素E只存在於光合生物中,且含量低,來源有限,分離難度大,導致生產成本高,而化學合成的維生素E是外消旋的α-生育酚,生物活性較低。

近日,來自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物質化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幾位科研人員共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Fermentative production of Vitamin E tocotrienols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under cold-shock-triggered temperature control(在低溫刺激觸發溫度控制的條件下釀酒酵母中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的發酵生產)的研究成果,發現了利用釀酒酵母高密度生產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的方法。

為了使生育三烯酚更容易獲得,科研人員參照光合生物中維生素E的合成途徑,且從植物源酶中適當地截短N端轉運肽,提高了蛋白表達,並結合釀酒酵母內源的莽草酸途徑和甲羥戊酸途徑(MVA),構建了產維生素E的釀酒酵母工程菌株。

三烯醇生物合成途徑的構建釀酒酵母

加強三酚生產的前體供應

通過這一系列操作發現和消除代謝瓶頸和增加前體供應後,該工程酵母可產生高達7.6毫克/克幹細胞重量(DCW)的生育三烯酚。

特別是,為進一步解決細胞生長與生育三烯酚積累之間的矛盾,實現高密度發酵,科研人員設計了冷休克觸發溫度控制系統,對兩段發酵進行了有效控制,生產出了320 mg/L三烯酚。這種控制系統將野生型Gal4蛋白置於溫敏蛋白Gal4M9的控制下,可以在溫度變化時同時調節轉錄激活因子的表達和活性,並確保將溫度改回30°C後連續供應Gal4蛋白。以此方式,可以補償Gal4M9的活性降低,並且可以維持PGAL 驅動的生物合成途徑,而無需維持低發酵溫度。

冷衝擊觸發溫度控制系統的設計釀酒酵母 a基於Gal4M9和野生型Gal4的冷衝擊觸發溫度控制系統設計 b搖瓶培養條件下YS-M5在不同溫度控制體系下的生物量和三烯醇產量。

本方法通過工程酵母的高密度發酵原理,揭示了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維生素E的潛力,讓維生素E得以高效便捷的生產多了一種可能,同時也讓工業生產維生素E的成本進一步的降低。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958-9

相關焦點

  • 維生素E高效生產方法進一步降低成本
    本報訊來自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生物質化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近日發布利用釀酒酵母高密度生產維生素E生育三烯酚的方法。維生素E是人類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等功能。
  • 應用釀酒酵母高效合成柚皮素
    從植物中提取是柚皮素的重要來源,但是植物提取法受季節性影響和產地影響較大,而微生物法合成具有多重優勢,例如生產強度高、反應條件溫和、可以利用廉價碳源等,因此微生物法合成柚皮素具有巨大潛力。釀酒酵母具有生物量高、生長迅速、遺傳背景清晰、改造技術成熟等優點,可作為優良的柚皮素生產宿主。
  • 基因編輯釀酒酵母深度解析-源井生物
    我們的發現強烈暗示了敲除突變體的生長能力嚴重受損,該突變體呈現出參與戊糖磷酸途徑和乙醛酸分路的基因的轉錄水平增加。這些結果表明試圖補償由突變體內糖酵解/糖異生基因的缺失引起的能量失衡。現在已經提出了開發普通啤酒酵母的新變體,巴斯德酵母等夾雜著多種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作為解決啤酒中產品多樣化需求的解決方案。以前通過祖先親本物種(釀酒酵母和歐亞酵母)雜交產生新的更大的酵母的努力產生了具有不同於自然生物多樣性的芳香特徵的菌株。不幸的是,這些新酵母除了具有理想的特性外,還繼承了多餘的特性。
  • 釀酒屬酵母基本點簡介
    幾千年前,其實沒有人明白土壤和植物上天然存在的酵母對於創造發酵至關重要。古代釀酒商和釀酒師依靠天然酵母來接種,從而啤酒得以發酵,在他們的眼裡,啤酒是上天的饋贈。直到顯微鏡下發現酵母之前,釀造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發酵一直如迷一般地存在。如今,釀酒師們對於酵母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發現,而在研究和實踐之下,又發現了發酵科學。
  • 釀酒酵母中可能替代糖發酵的天然甲醇同化途徑的自適應實驗室進化
    編譯:林芷薇,張子明,魏韜(華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研究表明,釀酒酵母等真核模式生物代謝甲醇的能力一直很差,這使得利用甲醇代謝途徑替代糖發酵應用於發酵工程一直受限。2020年11月04日,Monica I.
  •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 打破生命與非生命界限
    研究團隊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發現合成後的酵母出現眾多的生長缺陷,這讓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合成生物學副教授吳毅陷入焦慮。通過深入研究,他們從大量的候選菌株基因型的表徵中發現缺陷基因靶點,開發出一種利用混菌策略和PCR標籤高效定位生長缺陷靶點的方法。這也為國際項目團隊完成合成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提高了合成效率。
  • 所有的酵母細胞壁都一樣嗎?
    我們從市場上選擇了六批純培養釀酒酵母細胞壁、啤酒酵母細胞壁、酒精酵母細胞壁產品(每種產品各兩批),當然,這些產品的原料名稱都是「釀酒酵母細胞壁」。看似完全一樣,但是只要想區分,我們可以通過看、聞、溶的方法,很容易判斷是哪種酵母生產的釀酒酵母細胞壁。
  • 人工合成4條酵母染色體 我國科學家開啟「再造生命」新紀元
    由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和華大基因分別完成的這4篇長文,介紹了真核生物基因組設計與化學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條真核生物釀酒酵母染色體的從頭設計與化學合成——要知道,釀酒酵母總共有16條染色體,此前國際同行奮鬥多年才發現了一條。
  • 利用CRISPR-dCas9快速優化釀酒酵母代謝途徑
    利用CRISPR-dCas9快速優化釀酒酵母代謝途徑 來源:上海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09   今日/總瀏覽:1/3605
  • 今日頭條:天大化學再造酵母走向應用《自然通訊》三篇研究長文同期...
    2018年5月22日,天津大學元英進教授帶領的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通訊》期刊同期發表三篇研究長文,文中介紹了精確控制基因組重排技術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該成果填補了基因組結構變異的技術空白,提高了細胞工廠的生產效率,加速了微生物的進化和生物學知識的發現。
  • 微生物在釀酒中的應用
    米麴黴繁殖和產酶的同時,產生葡萄糖、胺基酸、維生素等成分,為酵母提供營養來源,並生成有機酸、高級醇及酯類等成分;再者米麴黴產生的曲香及輔料的成分,作為酒的前體物質賦予酒以獨特的風味。 黃麴黴在釀酒過程中的應用:黃麴黴產液化型澱粉酶的能力強,蛋白質分解能力僅次於米麴黴,並且它能分鬃DNA產力強,蛋白質分解能力僅次於米麴黴,並且它能分解DNA產生核苷酸。
  • DSM專利:釀酒酵母戊糖磷酸途徑輔因子工程提高乙醇產量
    DSM專利:釀酒酵母戊糖磷酸途徑輔因子工程提高乙醇產量 來源:生物催化劑設計與改造服務   發布者:劉柳   日期:2017-06-15   今日/總瀏覽:1/3044
  • ...覃重軍 釀酒酵母 人工合成 單細胞真核生物 端粒-中國新聞-東方網
    8月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頗為罕見地同時刊發了同一「選題」的兩篇科研成果:一篇出自人工合成領域「老將」、美國科學院院士、紐約大學醫學院教授傑夫·博克團隊;一篇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覃重軍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
  • 襄陽大頭菜中分離出新種酵母具有較高耐鹽性且可高效利用木糖
    該論文報導了食品科學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傳統發酵食品團隊從中國地理標識產品——襄陽大頭菜中分離且以「襄陽」命名的1株酵母新屬襄陽耐鹽擔子酵母(Halobasidium xiangyangense)。   這一研究由湖北文理學院傳統發酵食品團隊與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孫志宏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湖北文理學院張振東博士為通訊作者,郭壯博士為第一作者,趙慧君博士和湖北文理學院教師參與內蒙古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王玉榮為署名作者。
  • 工業酵母與天然酵母、以及野生酵母的區別與用途
    @公元前600年,希臘人發明了利用酵母發酵製作烘焙麵包的方法@「尚書—說命篇」-「若作酒醴,爾為曲櫱」說明我國人民很早就掌握了酵母做酒的技術。美國一位著名啤酒釀造師在尋訪瓜地馬拉一個小鎮時,發現當地土著人自釀的一款非常好喝又具有特殊風味的啤酒,他在詳細了解的到全部的原料與工藝後,幾乎採用照搬的模式生產這款啤酒,但結果失敗了。他在後來總結中發現,是酵母菌的問題,他在研究中發現,酵母菌幾乎無處不在,凡是有土壤與水的地方都有酵母菌的蹤跡。
  •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的活性 來源:上海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09   今日/總瀏覽:2/
  • 清華生命學院戴俊彪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十二號染色體的設計合成
    人工釀酒酵母的十二號染色體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長真核線性染色體,全長為976067個鹼基。戴俊彪研究組基於原始鹼基序列設計出新的鹼基序列,並通過自主開發的分層組裝和後續改造方案最終獲得可在釀酒酵母體內正常發揮功能的合成十二號染色體(synXII),並對十二號染色體上編碼核糖體RNA的DNA序列(rDNA)開展了一系列工程化改造。
  • 科學家用基因工程酵母生產大麻主要成分:高質量低成本更環保
    數千年被人類用來釀酒的酵母,經過改造後現在已經會生產大麻的主要成分——讓人興奮的THC(四氫大麻酚)和非精神活性物質CBD(大麻二酚),以及大麻這種植物天然所不含的一些新型大麻素。來源均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月27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合成生物學家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消費者來說,好處是高質量、低成本的CBD和THC:你可以從酵母中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 細菌+酵母=?
    最近,帝國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從一種發酵茶中獲得靈感,發展出了一種製造這些活體材料的新方法,並創造出了可用來淨化和過濾水「活體物質」。這項研究發表於近期的《自然·材料》上。 過去,有研究利用大腸桿菌和絲狀真菌等非食物微生物培育出了ELM,但這種技術在大規模生產ELM上面臨挑戰,使得ELM無法得到廣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