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國際期刊《國際系統和進化微
生物學》刊發了湖北文理學院的一篇論文。該論文報導了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
化學工程學院傳統
發酵食品團隊從
中國地理標識產品——襄陽大頭菜中分離且以「襄陽」命名的1株
酵母新屬襄陽耐鹽擔子酵母(Halobasidium xiangyangense)。
這一研究由湖北文理學院傳統發酵食品團隊與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孫志宏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湖北文理學院張振東博士為通訊作者,郭壯博士為第一作者,趙慧君博士和湖北文理學院教師參與內蒙古農業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研究生王玉榮為署名作者。
新物種的發現和命名有著嚴格的程序和規定,需經過國際菌物命名委員會(NCF)認定,且發表在指定的系統分類學學術期刊上,一旦發表就意味著該分類單元得到了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認可。新物種從發現、鑑定到文章發表歷時2年半,共完成了系統發育關係、生理生化特性、基因組測序和細胞成分等近20項指標的驗證,菌株分別在韓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KCTC)、廣東省微生物菌種保藏中心(GDMCC)和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CCTCC)進行保藏,ITS間區、18SrRNA、26SrRNA和基因組序列均在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 進行登記。
襄陽大頭菜是中國四大名醃菜之一,襄陽市現有大頭菜生產企業30餘家、家庭作坊近百家,年產值逾2億元。研究發現,襄陽耐鹽擔子酵母具有較高的耐鹽性且可高效利用
木糖。該物種的發現,為後續襄陽大頭菜醃製過程中膜醭形成和醃製周期過長等產業化問題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指導。同時,作為第一個以「襄陽」命名的新物種,該物種的發現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襄陽的國際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