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奧斯維辛:《元素周期表》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三周 第一天奧斯維辛 普裡莫·萊維 《元素周期表》

普裡莫·萊維

2014年10月,我前往克拉科夫(Krakow),在那兒一年一度的康拉德節上作一個發言。接到邀請的時候,我以為康拉德(Joseph Conrad)肯定是克拉科夫本地人。其實,他並不是在克拉科夫出生的,從來沒有寫過這個城市,只是和一個叔叔一起在那兒住過幾個月,然後就登上一艘法國商船遠走高飛了,很久以後,他才成為一個以他的第三語言——英語寫作的作家。他從來都不是波蘭公民,因為他出生在沙俄帝國,最後又成了一名英國公民。不過,就像作家可以創作想像中的故鄉,城市也能創造想像中的文學遺產,康拉德作為一名世界性作家的聲望,也使他成為克拉科夫國際文學節的最好選擇。

來到波蘭,對我來說,就像是回歸故裡。我的高祖父利奧波德·丹穆若什(Leopold Damrosch)1832年出生在克拉科夫西北部三百英裡的波茲南(Poznań)。他也從來不是波蘭公民,甚至都不是波蘭人;他是當時仍是普魯士屬地內的德國猶太人。德國人管波茲南叫波森(Posen),他在波森住到1850年,然後離開那裡到了柏林。後來,他又回到位于波茲南和克拉科夫中間的弗羅茨瓦夫(Wroclaw),指揮這個城市的交響樂團,之後又移民到紐約,繼續他的音樂指揮生涯。那個音樂廳是他那個時代新建的,很值得拜訪一趟。

我在高祖父利奧波德曾經居住的街區中走過,不由自主地想像,假如他從來不曾離去,一切會是什麼樣子。假如我是在戰後的波茲南長大,吃的是香腸而不是巨無霸,讀的是翻譯成波蘭語的康拉德,那會是什麼樣子?當然,我知道,如果利奧波德沒有離開,他會有一批完全不同的子嗣,不過,我父親是以他命名的,所以,我還是忍不住要想像一下另外一種可能發生的故事。我的接待人開車帶我前往克拉科夫的路上,我們經過了一個小鎮的路標:Owicim。奧斯維辛。如果丹穆若什家族沒有離開,我們的去處就是那裡。

《元素周期表》及其中譯本

戰爭甫一結束,回憶錄、詩歌和小說就如潮水般紛紛湧現,寫作的模式通常是在回憶錄和小說之間。普裡莫·萊維1975年的《元素周期表》(

Il Sistema Periodico

)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就像瑪格麗特·杜拉斯反覆重寫她在印度支那的歲月,萊維一生中也不斷回溯到他1944年至1945年被囚禁的那一年,尋找新的方式,記錄他的記憶,並且試圖尋找這些記憶的意義。1946年,他用幾個星期寫就了《這是不是個人》(

Se questo è un uomo

,出版時也作

Survival in Auschwitz

),1958年又改寫了一次。之後,他又於1965年寫了《甦醒》(

Reawakening

),記錄了他回到義大利的曲折和痛苦的歷程,然後是《元素周期表》、兩篇小說,和一系列詩歌和短篇小說。最後一本是《被淹沒和被拯救的》(

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

),出版於他去世的前一年。1987年,他從他住的那棟樓的樓梯間摔下死亡,可能是意外,也可能是自殺。

萊維所受的訓練和職業是化學家,但是,他的《這是不是個人》非常清醒寫實,已經顯示出高度的文學敏感性。在這本書最著名的《尤利西斯之歌》一章中,他在去為他們營房打菜湯的途中碰到一個朋友,萊維開始朗誦他能夠背下來的《地獄》的第十段詩篇。詩篇中,但丁和維吉爾遇見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描述他到已知世界之外去尋求知識的命運,還有他在自己的船隻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後溺亡的經過。萊維感到欣慰的是,他還能記住這部詩篇的關鍵部分,而且,他的朋友願意傾聽,令他十分感激:

他能夠傾聽,他懂得及時「令他人愉悅」,否則便為時太晚,這一點非常必要,也非常緊迫;明天,或者他,或者我,或許就將不久於人世,或許我們再也不能彼此相見,我必須告訴他,我必須給他解釋中世紀,告訴他這種如此人性、如此必要然而卻完全出乎意料的時空倒錯,但是,還有更多的,還有我自己才剛剛瞥見、在直覺突然閃現的一剎那間窺見的某種巨大的東西,或許是我們深陷厄運的原因,我們今天身在此時此處的原因……

文學為他們湮沒的人性提供了一種記憶。就像他之前說過的:

恰恰因為拉格集中營是一隻使我們淪為野獸的巨大機器,我們便萬萬不能淪為野獸;即使在這樣一個地方,人也可以生存下來,因而,人必須要生存下來,要講述他的經歷,要作見證;為了生存下來,我們必須強迫我們自己,至少要保留骨骸,保留那行刑的絞架,保留文明。

對萊維來說,但丁《神曲》的重要性遠遠超過閱讀經驗本身:它還激勵他去寫作,講述他的故事,作出見證。但是,在《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一書中,四十年後,萊維重讀自己寫尤利西斯那一章時,給予了一種平穩的、甚至有些憂鬱的敘述:「文化對我來說十分有用。不是總有用,有時候可能是通過隱秘的或者是不曾預見的路徑,但是,它一直對我青眼有加,可能還拯救了我。」短短一個段落裡,多次使用「可能」,是大有深意的。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接著又說,在奧斯維辛同樣有價值的是「我從我化學家這個職業裡得到的幫助」。他說,他的科學訓練給了他一種在「精神習慣上無法定義的傳承」,其中首要的是「對機遇帶到我面前的所有個人,從來不要漠視。他們是人,但也是密封的信封中的樣品、樣本,等著被辨認、分析、衡量。」

萊維那最獨特的道德熱忱與縝密的觀察和描述之間的組合,在《元素周期表》中達到了高峰。書中每一篇論文-小說,都以他在職業生涯中打過交道的化學元素為中心。萊維精確地、並且帶有某種個人化的人的興趣描述著每一個元素,並將每一個元素和他在奧斯維辛之前、之中、之後的生活情節聯繫起來。數學對佩雷克意味著什麼,化學就對萊維意味著什麼,是某種幾乎無法表達的排序方式。我在這個星期重讀這本書之前,我已經忘記它和佩雷克的《W》是多麼驚人地相似,《W》碰巧也是同一年出版的。在《元素周期表》中那像回憶錄一般的散文的核心,有兩篇短篇小說,像佩雷克描述那座對奧林匹克著迷的島嶼的故事一樣,也是斜體印刷的。這些故事的第二篇《汞》,實際上描寫的是一座想像中的島嶼,還配著一張素描的地圖。「世界上最孤獨的島嶼」,荒涼島成為一部拋棄和不忠、然後又是新生活復甦、男人和女人組合再分配的戲劇場景,其風格,猶如佩雷克的島嶼上那種由納粹派生而出的性政治的修訂版。

在隨後那一章《鉻》中,萊維講述他從奧斯維辛回來後那幾個月,開始記錄自己的戰時經歷,與此同時,他還要釐清一家德國公司偽造的關於他的公司裝運摻假化學物品的記錄。他通過「描繪傑出的無機化學,那座偏遠的笛卡爾式的島嶼,我們有機化學家失去了的樂園」來應對這個問題。在書的最後一章《碳》中,萊維還是像佩雷克重訪自己童年對W的幻想那樣,回溯到他更早的過去。他說,他的「第一個文學夢想」,就是寫出一部關於碳原子變化的詳盡故事,碳原子將從地球向空中航行,環繞全世界不止一圈,而是三圈——最後在作家自己的腦海裡落腳。萊維現在重新講述他這本沒有寫出來的故事,在全書的結句中,碳分子「引導著我這隻手,在紙上按出這個點,這兒,這一個」——然後變成了結束全書的那個句號。

就像佩雷克那個以奧斯維辛為原型的W,奧斯維辛由一種刻板而任意的法則統治著,萊維和佩雷克一樣,也用卡夫卡式的風格來描繪這種法則。如果但丁對兩位作家來說是一種主要的源文本,那麼卡夫卡也是,卡夫卡的作品,現在好像與一些事件有深刻的聯繫,而他們回溯過去,覺得自己已經經歷了這些事件。關於在奧斯維辛之後寫作意味著什麼,佩雷克和萊維都能告訴我們許多;明天,我們要問另一個問題:在奧斯維辛之後的世界上,閱讀卡夫卡意味著什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尾聲:第八十一本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八十一本書於是,我們終於又回到了改良俱樂部,凡爾納小說開始的地方,時間也正好到點。這一計劃的討論開始於開場白中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然計劃的名字也來自這本書,考慮到這一點,你儘管抗議我已經超出八十本的限制。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德黑蘭:《我在伊朗長大》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最初是以四卷本的形式於2000-2001年用法語出版,然後在2003-2004年又出版了英語譯本,之後又翻譯成了其它好幾種語言。2007年莎塔碧以自己的書為底本,自編自導將其改編成了一部獲獎的動畫電影。
  • 元素周期表的來源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科技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元素周期表的來源。元素周期表現如今,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會背元素周期表,它被許多人視為化學領域最偉大的發現。1869年,門捷列夫發表了自己的元素周期表。填補空格門捷列夫並非第一個這樣嘗試排列化學元素的人,但他是第一個主要根據元素性質排列元素的人,儘管這樣周期表中就會空出一些空格。例如,當時已知的比鋅(Zn)重且緊挨著鋅的元素是砷(As)。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孟買:《東方,西方》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部小說突出的元素幾乎從未被組合進同一部小說:科幻小說(通過「超時空挪移」進行的太空旅行)、純粹的幻想(體現於三位天使般的女巫:啥太太、誰太太和哪太太),以及青少年現實主義(梅格的母校裡刻薄的女孩,她對左右逢源的運動健將凱文·歐基夫情竇初開,確信他對自己來說有多麼的遙不可及)。在這些維度以外還要加上對大眾文化的政治批評,以及根深蒂固的基督教神學,隨後你就得到了一份嚴重滯銷的手稿。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新義大利與老義大利、本地人與外國人、純真與腐敗在這本書裡都被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充滿諷刺而又合乎情理的是,萊昂的書又引發了她書裡批評的問題:讀者們蜂擁而至,到威尼斯來,只為一睹布魯內蒂的街區和他工作的轄區警局——或者說他的工作地,如果布魯內蒂真實存在。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認識元素周期表,你讀過元素周期表的小說嗎?
    (一)倘若周期表可識人心在小說《元素周期表》中,化學家普裡莫·萊維用各種化學元素的故事來比喻人事:惰性元素氬像他的父輩:普裡莫萊維有著化學家和作家兩個靈魂,他把化學知識融進小說創作中,將整本書分為二十一章,以二十一個化學元素作題目,來講述一名義大利裔猶太化學家的一生。
  • 設計感爆棚的元素周期表
    單調而又普通的周期表淡然沒有什麼意思,那如果遇到那些又好看又有趣的元素周期表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吧~1.美國Life雜誌在1949年5月發布的一張螺旋形狀的元素周期表 2. 迪斯尼製作的元素周期表 5. 聖塔克拉拉大學Sheehan教授製作的顯示各元素豐度的周期表(面積越大代表該元素在地球的含量越高)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如果直譯,它的阿拉伯語書名就是「月亮上的女人們」,在美國版的小說封面上,用來標明它獲得布克獎的圓形標識恰合了它的阿拉伯語的意思——像是一輪圓月駛近地球。美國出版的《天體》封面《天體》的成功也同樣說明了譯者對小說最終獲獎的重要作用。在本世紀初,艾爾哈茜和丈夫,還有出生不久的孩子生活在愛丁堡。
  • 元素周期表
    認為門捷列夫完全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元素周期表是不妥的。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他在《剛果及其自由邦的創立:一則工作和探險的故事》(The Congo and the Founding of Its Free State: A Story of Work and Exploration,1885)這本書裡詳細地記錄了自己作為一位殖民帝國建造者的成功事跡,書裡也滿是對「剛果國際協會慷慨尊貴的創立者」
  •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意義,不信你看
    (1) 在哲學方面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原子核電荷數遞增引起元素性質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事實,有力地論證了事物變化的量變引起質變的規律性。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把元素納人一個系統內,反映了元素間的內在聯繫,打破了曾經認為元素是互相孤立的形上學觀點。通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學習,可以加深對物質世界對立統一規律的認識。
  • 網友問:目前的元素周期表,是不是包含了地球上的所有元素?
    目前,元素周期表中的前七族元素(1~118號元素)已經補全,包括了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元素;而超鈾元素的半衰期非常不穩定,絕大部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只能由人工合成。元素周期律自從一百多年前,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以來,人們已經合成了許多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大大擴展了元素周期表的範圍。在2006年,美國國家實驗室合成了118號超重元素,補全了元素周期表中前七族元素的最後一環。
  • 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啥
    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抖音真的是可以了,終於還是向元素周期表下手了!在網上經常能看到有關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的梗,那麼大家知道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嗎?下面就快和小編一起看看吧!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梗元素周期表51號元素是什麼?有點文化的應該是知道的吧!
  • 元素周期表口訣 如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口訣 如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很多學生覺得元素周期表很難背誦,想知道怎麼才能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元素周期表口訣快速記憶法。快速記憶元素周期表的方法諧音記憶周期表的具體方法如下:一、按周期記憶第一周期:「氫氦」。諧音:「輕嗨!」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句話來自早期的德國探險家漢斯·史達頓(Hans Staden)的著作,1557年他在《荒蠻之地的真實歷史講述,美洲新世界的可怕食人族》(Wahrhaftig Historia und Beschreibung einer Landschaft der wilden, nacketen, grimmigen Menschenfresser-Leuten in der Neuen Welt America gelegen)這本書中講述了一段駭人聽聞的經歷
  • 元素如何在元素周期表中分組
    當時只有大約60個元素已知,但門捷列夫意識到,當元素按權重組織時,某些類型的元素以規則的間隔或周期發生。該表以最簡單的原子氫開始,然後用原子序數組織其餘元素,原子序數是每個元素包含的質子數。除少數例外情況外,元素的順序與每個原子的質量增加相對應。該表有七行18列。每行代表一個時期; 元素的周期數表示其能量水平中有多少容納電子。例如,鈉位於第三個時期,這意味著鈉原子通常在前三個能級中具有電子。向下移動,周期更長,因為它需要更多的電子來填充更大和更複雜的外層。
  • 國際元素周期表挑戰賽:獎品是諾獎獲得者親筆籤名的元素周期表!
    為什麼玩「元素周期表挑戰賽」?為了慶祝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IYPT2019)和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成立一百周年,IUPAC在2019年舉辦了面對全球範圍青少年的元素周期表挑戰賽。該活動吸引了來自136個國家和地區的玩家,引起了全球「元素熱」。
  • 元素周期表錯了?
    元素周期表從百年前起就一直是化學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有個稀有元素他們可能從一開始就擺錯了,這意味著元素周期表得重畫。被命名為鐒的放射性元素位於化學元素周期表最底端,屬於錒類元素一欄,而這一欄專門從主表中單獨歸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