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尾聲:第八十一本書

2020-11-26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八十一本書

於是,我們終於又回到了改良俱樂部,凡爾納小說開始的地方,時間也正好到點。這一計劃的討論開始於開場白中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然計劃的名字也來自這本書,考慮到這一點,你儘管抗議我已經超出八十本的限制。但是,並不盡然,情況並不比斐利亞·福克的更過分:他因為最後一刻延誤,怕什麼來什麼,打賭失敗,到達倫敦時是八時五十分,比他應該在俱樂部出現的時間晚了五分鐘。他索性掉頭回家,第二天一天都在拆行李。然而,那天晚上,路路通買了份報紙,震驚地發現這天居然還是約定的日子。事實是,既然他們是從東到西環繞地球,在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就多撈到了一天。而我這裡,開場白中,我把熱氣球包括在了福克和路路通的各種交通工具中。但是,凡爾納的小說裡並沒有熱氣球。熱氣球是電影導演大衛·裡恩(David Lean)的添加,以求利用它帶來的全景效果;這是我早年看的電影。如果凡爾納為一條子午線所救,我則為一個媒體所救。

那麼,我們從這裡出發,又可以去哪裡?既然在腦海中回到了改良俱樂部裝飾亮眼的圖書館,我們或許可以從他們的書架上再選一本。1884年,改良俱樂部出版圖書目錄,列出藏書七萬五千冊。其中許多是有關社會、政治問題,這也符合俱樂部的性質,其1836年成立時是為紳士們提供一個抽菸、打牌、討論有關政府改良問題的場所。但他們的文學書目,也是選擇精良。

一個總是存在的可能性是,繼續閱讀一位已經抓住我們眼球的作者。要是讀了《老實人》的譯本,現在想讀一讀法語原版,俱樂部有作者六十二卷本的《作品總集》,我們可以拿起一卷坐進一把扶手椅中。《老實人》也顯示出品味如何隨時間而變化,它屬於第三十一、三十二卷的《哲學小說》(

Romans philosophiques

)——遠遠低於顯赫一時的史詩《亨利紀》(

Henriade

)和他那九卷現今已被遺忘的劇作。

或者,就轉向我九年級時改變我人生的作品,斯特恩的《項狄傳》,俱樂部有他的十卷本作品全集,這本書佔了其中四卷。我們接著可以讀斯特恩怡人心肺的《穿越法國和義大利的傷感旅行》(

Sentimental Journey through France and Italy

,我就是在讀了《項狄傳》之後讀的),也許——也許並不——繼續讀他的布道集。我們也可以跟隨斯特恩,去讀他心儀的作家,塞萬提斯和拉伯雷(後者在這個圖書館裡既有法語原版,也有早年厄克特 [Urquhart]的譯本,即斯特恩所讀的版本)。再接著,杜立特醫生漫不經心戳中新目標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借鑑一下,或許就在如今很大程度上被遺忘的十九世紀法國改良派作家埃德蒙·阿伯(Edmond About)身上試試,俱樂部有他的十部小說,我們就著杜立特醫生的法子挑一本;抑或,要選一本長久不衰的經典,我們可以選維吉爾的作品,無論是拉丁文原文還是英文譯文。

目光放到改良俱樂部的圖書館之外,我自己的傾向大概是回到某一本我原來希望包括在十六個地點中的書。有很多作品,因為我最終選擇的其他地點或者同一地點的其他作品,而被擠走了:也許是《吉爾伽美什史詩》,安娜·阿赫瑪託娃的詩歌,偉大的印尼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Pramoedya Ananta Toer)的《布魯四重奏》(

Buru Quartet

)。要衡量一本書的偉大程度,有一個尺度是它可以在新一輪的閱讀,甚或再新一輪的閱讀中,越來越偉大。不過,新的可能性總是存在,我們可以去探索朱迪絲·莎蘭斯基也未曾見識的偏遠島嶼,儘管與她不同,我要選的是我最終想要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雙重人格》,穆齊爾《沒有個性的人》,喬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谷崎潤一郎《細雪》,所有這些都在我的書架上多年,在默默的責備中,等待它們的機會。

千辛萬苦回到倫敦,我們可以進而閱讀反映這個城市變化的作品,從斐利亞·福克的時代,甚至從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時代以來,城市天翻地覆。倫敦現在是世界上民族分布最多元的城市之一,大量居民源源不斷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過去的殖民地。今天倫敦環線內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在大英國協之外出生,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三百種。這一變化常常被關聯於 「疾風一代」,即戰後大批來自西印度群島的人口定居英格蘭。這一概念源於輪船的名字「帝國疾風號」(the MV Empire Windrush),1948年,為了緩解大不列顛戰後的勞動力短缺,它從加勒比海的過去英屬島嶼運來了第一批工人。

幾位重要作家都在這個勞動力的移民運動中產生出來,包括喬治·蘭明(George Lamming,《移民》[

The Emigrants

,1954]),和塞繆爾·瑟爾文(Samuel Selvon),後者的作品《孤獨的倫敦人》(

The Lonely Londoners

,同樣出版於1954年)是從加勒比移民的角度對戰後倫敦的一個關鍵性描繪。更晚近有安德烈婭·利維(Andrea Levy)的《小島》(

Small Island

,2004),回顧了她父親的經歷,他正是乘坐「疾風號」到達的。我們還可以把我們的閱讀擴展到諾貝爾獎得主V.S.奈保爾,他的回憶錄《尋找中心》(

Finding the Centre

)才情斐然地召喚出一個年輕作家在流離失所下掙扎的故往,他既要在舊帝國的中心尋找自我,也要在自己的寫作中找到重力的中心。

當代作家裡,我們可以轉向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石黑一雄,或者小說家、電影導演哈尼夫·庫雷西(Hanif Khureishi),還可以是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她的獲獎處女作、小說《白牙》(

White Teeth

,2000)圍繞著一個類似史密斯自己的家庭(母親是牙買加人,父親是英格蘭人),講述他們和來自孟加拉的伊克巴爾家,還有部分猶太血統的夏爾芬家之間的交往。即使在倫敦中心城區,我們現在離開布魯姆斯伯裡也有一大段距離了。

就這個計劃而言,對於我,真正的第八十一本書,就會是《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在一定時間裡,我將把博客變成一本印刷出版的書,每個星期的更新成為其中一個章節;我還要決定我在博客中使用的多張圖片,哪些不得不放棄,而哪些得拼命保住;再這裡那裡的修補定稿,很多時候這些修訂是基於過去十六周收到的評論,我對此深為感激(關於評論,有一個說明:過去幾周裡,我回複評論的能力詭異地停工了,儘管我還是能夠閱讀評論,並總是興致勃勃。我正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八十本書」的成稿之外,書單是沒有盡頭的,我相信在你也一樣。我個人的想讀書單被擴展,引人興味的建議出現在各種各樣的評論裡、在網絡生發的這種反饋迴路中。世界在很多方面分崩離析,有效的新冠治療方式被各種大佬看來僅僅還是暗淡的微光;這種情況下,有意義的就是我們以可行之法,在對我們都重要的事情上,連結彼此,就如我們踐行le tour du monde dans nos chambres(各居一室而暢遊全球)。

喬治·德·基裡科(Giorgio de Chirico),「尤利西斯歸來」 ("The Return of Ulysses" ,1968)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維吉尼亞·伍爾夫在1923年一篇描寫康拉德的短文《康拉德先生:一次對話》裡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當然他是個在十九世紀的尾聲裡踏上這些海岸的奇怪幽靈——一位藝術家,一位貴族,一個波蘭人……因為在這許多年之後,我還是無法把他當作英國作家。他過於正式,過於禮貌,過於小心謹慎地使用著一種並不屬於他自己的語言。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新義大利與老義大利、本地人與外國人、純真與腐敗在這本書裡都被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充滿諷刺而又合乎情理的是,萊昂的書又引發了她書裡批評的問題:讀者們蜂擁而至,到威尼斯來,只為一睹布魯內蒂的街區和他工作的轄區警局——或者說他的工作地,如果布魯內蒂真實存在。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一點在本書的示意圖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當啥太太(Mrs. Whatsit)解釋超時空挪移(tesseract)的概念時,她讓梅格、凱文(Calvin)和梅格的弟弟查爾斯·華萊士(Charles Wallace)想像一隻小蟲子,試圖穿過誰太太(Mrs. Who)手中裙擺的一角:五歲的查爾斯·華萊士是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他憑直覺就能理解。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句話來自早期的德國探險家漢斯·史達頓(Hans Staden)的著作,1557年他在《荒蠻之地的真實歷史講述,美洲新世界的可怕食人族》(Wahrhaftig Historia und Beschreibung einer Landschaft der wilden, nacketen, grimmigen Menschenfresser-Leuten in der Neuen Welt America gelegen)這本書中講述了一段駭人聽聞的經歷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美西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德黑蘭:《我在伊朗長大》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八周第一天德黑蘭 瑪贊·莎塔碧 《我在伊朗長大》一直到我2011年第一次去伊朗之前,我一向都覺得自己是個對美國新聞媒體有足夠警惕的讀者。如我所料,在伊朗,人們還精心保存著伊斯蘭革命時期留下的「美國去死」口號。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奧斯維辛:《元素周期表》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這本書最著名的《尤利西斯之歌》一章中,他在去為他們營房打菜湯的途中碰到一個朋友,萊維開始朗誦他能夠背下來的《地獄》的第十段詩篇。詩篇中,但丁和維吉爾遇見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描述他到已知世界之外去尋求知識的命運,還有他在自己的船隻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後溺亡的經過。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孟買:《東方,西方》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 這本書張至順準備了八十年
    三年前大概這個時候,一個傻傻的記者過去海南海蟾宮拜見張道長,故事就這樣開始…… 當時老道長有個心願,就是要把《炁體源流》這本書出版出來,讓世人都能夠看到。後來經過眾人努力用一年半的時間,終於把《炁體源流》這本書給整理出來了。老道長另外一個心願,就是他覺得除了修行之外,人活著還要健康。
  • 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推薦一本書》,告訴你怎麼寫書評
    今天分享的作文主題是,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習作《推薦一本書》,告訴你怎麼寫書評~~推薦一本自己讀過的好書,要寫清書的名字,作者等信息。重點寫一下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可以寫一點,也可以寫幾點,注意分段寫。把重要的推薦理由寫具體。
  • 生活家地板啟動「請孩子讀本書」公益第八季
    在這裡,11月20日,「請孩子讀本書」公益活動第八季正式啟動,這意味著,生活家地板企業聯合讀者雜誌社將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裡為偏遠山區的孩子們送出第這其實正是我們選擇來到獨峒鎮第二中學作為第八季「請孩子讀本書」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地點的原因——他們需要優質閱讀。
  • 《暖暖環遊世界》國慶節活動一覽 十一活動時間表
    花期又至,花落無聲 暖暖環遊世界國慶節活動開啟,那麼暖暖環遊世界十一活動有哪些?一起跟著蠶豆網小編來看看吧。十一系列活動即將開啟~先為大家奉上【暖暖環遊世界】十一系列活動時間表!1. 花期又至,花落無聲。
  • 探索《環遊世界八十天》輕鬆掌握地理必考知識點!
    而在英國初中地理課堂上為了講述這些地理概念,老師所帶給孩子們的卻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經典長篇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儒勒·凡爾納Y7/Y8/Y9年級的孩子們正處於是非價值觀養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認知與知識水平受限,對所謂的「文學」還有「藝術」都無法深究或者產生熱愛,學習的原動力其實就是有趣。
  • 2020年讀完的30本書
    所以這三十本書滿打滿算我覺得也就花了700個小時來看完的,可能還會更少一些。而通關《賽博朋克2077》(包括大部分支線)花了多久呢,至少60個小時吧,如果不玩,就可以再多看三本書。PKD自由主義的力作,可惜直到八十年代才出版。反抗警察國家和獨裁恐怖統治的段落比比皆是,但又不失對科幻的揶揄和戲仿。這是他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介紹的部分,Radio Free PKD實際上為了這本書看了兩本書,詳情可以參閱我對這本書的出版歷史考證。總的來說,推薦另一個版本,這個版本的缺陷過於明顯,當然如果你非要硬剛,那兄弟我只能勸到這了。與李天奇的譯本對照看的,譯文非常好。
  • 《運營之光》——給我帶來多重影響的一本書
    3月,我偶然聽到有飯糰這個平臺,在這裡加入一個叫Yuki的飯糰,看到她推崇運用之光這本書,於是記下。那時正值工作發生些變化,對運營頗感興趣,而運營這個詞彙也正被熱炒。幾重影響下,我雖未看過這本書,倒是給一些朋友說,有一本書《運營之光》挺好,可以看看。話說,一句話語重複多次後,我意識到,我該買下這本書,於是在5月底,買下。
  • 一本書的重量
    就在這具單掌可握的小小白色器具之中,我存放了三十多本書,然後它還剩下一千四百多本的容量。將它放進書包,帶上飛機,一本書和一千五百本書是沒有任何分別的,於是書的重量就完全成為一種沒有意義的概念了。「擲地有聲」是以前形容一本書分量很重的成語。這個分量首先是物理的,它真的很厚,重得你手一放,地上就要發出一記悶響。然後它是抽象的,你必須要用盡全力,才能逐頁前進,穿透它那難以窺測的深度。
  • 這7本書,讓你掌控孤獨感
    在這過程中,如果你因為孤獨而感到不安、落寞,那麼精讀君今天所介紹的7本書將讓你學會與孤獨相處,與真正的自己相處。以下推薦書籍根據豆瓣評分排序。1.《過於喧囂的孤獨》豆瓣評分8.8 4671人評作者簡介:博胡米爾赫拉巴爾,捷克作家,法學博士。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工作。四十九歲時第一部作品才得以出版,此後獲得國內、國際獎項三十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