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2020-12-06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十二周 第三天

巴西 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 《食人族宣言》

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 (Oswald de Andrade)生於聖保羅,並在那裡長大。1912年,二十二歲的安德拉德去義大利旅行,在那裡他結識了未來主義者、現代主義詩歌和藝術的領軍人物菲利波·託馬索·馬裡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909年,馬裡內蒂在他轟動文壇的《未來主義宣言》(Manifesto del Futurismo)中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安德拉德被深深地吸引了,因為他一直在尋找與許多巴西文學前輩的外省現實主義不同的路徑。與此同時,儘管他與馬裡內蒂保持著友誼,並且隨後在巴黎結交了超現實主義者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他並不想僅僅成為一個歐洲先鋒派的追隨者,那樣只是用新概念去重建拉美文化的附屬性而已。

返回聖保羅之後,他開始和一群朋友一起創造一種既立足本土又具有國際視野的藝術形式。1922年2月的現代藝術周是一個轉折點,這是為期一周的展覽和一系列表演,包括當代音樂、受立體派影響的藝術以及詩歌與小說朗誦。

安德拉德和一小群朋友很快以「五人小組」(Grupo dos Cinco)出名,這個小組裡有作家瑪裡奧·德·安德拉德(Mario de Andrade,無親屬關係)和後來巴西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塔爾希拉·多·阿瑪拉爾(Tarsila do Amaral)。塔爾希拉和安德拉德一起遊歷全國,尋找那些可以用於她的藝術和他的詩歌的本土風物,最初是以立體主義的形式展現,1923年他們在巴黎停留之後變為超現實主義。對比塔爾希拉創作於1922年的安德拉德肖像和1923年繪製的《一個黑人》,便可以看出他們迅速發展變化的美學:

1924年3月,安德拉德發表了《巴西木詩歌宣言》(Manifesto da Poesia Pau-Brasil),這是以巴西最主要的出口物品來命名的。在這篇宣言裡,他把五人小組的美學表述為一種本土與歐洲文化的高度融合:

詩歌存在於現實中。橘黃與赭石的棚屋散落在貧民窟的綠色中,在卡布拉爾藍之下,這是美學的現實。

裡約狂歡節是我們民族的宗教慶典。巴西木。華格納浸沒在博塔弗戈的狂歡水線之下。屬於狂野,屬於我們。豐富的民族構成。植物式的豐富。礦石。菜餚。瓦塔帕燉肉,黃金和舞蹈。

這個宣言悲嘆巴西詩歌從未獲得巴西木那樣高的國際地位;它「埋藏在學問的惡毒枝蔓裡,在學術鄉愁的藤條裡。但在我們的知識裡曾有一次爆炸。知道它的人都像吹滿的氣球那樣膨脹。他們爆裂了」。

然而,現在是時候了,一種嶄新的真正的創造模式已經出現:「巴西木詩歌。靈敏,直率,像一個孩子。」巴西木詩歌將使用「不因循守舊,不引經據典的語言。自然,新穎……以我們說話的方式,我們存在的方式」。

安德拉德在那年寫了一首短詩《葡萄牙人的錯誤》(Portuguese error):

當葡萄牙人

在瓢潑的暴雨中抵達

他們給印第安人穿衣

多麼恥辱!

要是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清晨

印第安人能脫光

那些葡萄牙人。

四年之後,當塔爾希拉·多·阿瑪拉爾送給他一幅畫作為生日禮物,題名《阿巴波魯》(Abaporu),也就是圖皮語中「食人者」的意思,安德拉德找到了最具野心的思想表達方式。

這幅畫為安德拉德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食人族宣言》(Manifesto Antropófago)提供了靈感,宣言發表在一個短命的期刊《人類學雜誌》(Revista de Antropofagia)創刊號上。

這一頁底部的格言可以翻譯成「這兒,我們的美餐跳過來了」,這句話來自早期的德國探險家漢斯·史達頓(Hans Staden)的著作,1557年他在《荒蠻之地的真實歷史講述,美洲新世界的可怕食人族》(Wahrhaftig Historia und Beschreibung einer Landschaft der wilden, nacketen, grimmigen Menschenfresser-Leuten in der Neuen Welt America gelegen)這本書中講述了一段駭人聽聞的經歷,關於他快要被圖皮南巴食人族生吃時逃脫的故事。

安德拉德的《食人族宣言》把同類相食——或者更確切地說,食人,從一種對戰俘身體的消費儀式——變為一種藝術原則:巴西文化的獨特性在於它能夠吞食和吸收每一種入侵的文化。宣言的開篇便是:「只有食人將我們團結起來,社會地,經濟地,哲學地。」巴西人是「太陽之子,生命之母。被移民、奴隸和遊客們懷著所有虛偽的鄉愁熱烈地發現著、愛著。在這片巨蟒的大陸」。

宣言斷定巴西人享有「一種參與的意識,一種宗教的節奏」,沒有西方文明那種人造的分別:「我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城市、郊區、邊境和大陸。巴西的世界地圖上(mappamundi)的懶人。」巴西人否認歐洲人所聲稱的他們缺乏有組織的宗教和法律:「我問一個人什麼是法律。他說就是對可能性行為的保障。那個人叫加利·馬蒂亞斯。我吃了他。」「加利·馬蒂亞斯」(Galli Mathias)是對法語詞「galimathias」(胡說八道)的戲仿——安德拉德筆下與託馬斯·莫爾所寫的「流言散布者」同樣的人,從巴西歸來的講述者拉斐爾·希斯拉德。現在這個帝國轉身吃了回來。

安德拉德斷言巴西完全不需要依賴歐洲進口:「我們已經擁有了共產主義。我們已經擁有超現實語言。黃金時代。」對詩人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沒有語法——我們從不允許邏輯在我們之中誕生」。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是具體主義者。觀念掌控著,回應著,在廣場上焚燒人們。讓我們擺脫觀念和其他的麻痺。通過路線。相信天兆;相信六分儀和繁星。」

宣言的最後是激情呼籲將這些付諸實踐:「推翻弗洛伊德所說的衣冠楚楚又壓抑的社會現實——沒有情結的現實,沒有瘋狂,沒有賣淫也沒有重刑監獄,在平多拉馬的母系社會(Pindorema,巴西在圖皮語中的名字,「棕櫚之地」)。」安德拉德在「沙丁哈主教(Bishop Sardinha)被吞食374周年」籤署了這份宣言。這位名字恰巧意味著沙丁魚的主教,1556年在巴西東北部被殺死並吃掉了。

安德拉德與歐洲文化玩著複雜的遊戲,他的同盟是未來主義者、超現實主義者和意象主義者,儘管他聲稱自己絕對獨立於這些外國運動。甚至他的宣言也是吞食了達達派藝術家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創辦於1920年的雜誌《食人者》(Cannibale),這上面發表過他為友人特裡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所畫的象徵風格肖像。

與此同時,安德拉德的宣言宣告了一種新形式的文化殖民的來臨——源自美國的流行文化。如果說巴西人從歐洲那裡獲得了弗洛伊德和超現實主義,那麼美國又帶來了另外一些東西:好萊塢電影,它對當地文化的刻板展示讓巴西人(誤)認同為他們本來應有的品質:對穿戴整齊的人的抵抗感。美國電影這樣告訴我們。或許安德拉德記住了這類電影,比如《人猿泰山》,也是1928年上映的——場景設置在非洲,不過所有好萊塢的叢林看上去都差不多:

一個嶄新的黃金時代正在來臨,至少是電影的時代,《淘金者》系列裡那些衣著暴露的舞女排成整齊的隊列:「美國所宣稱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所有的女孩們。」——「女孩」這個英文忽然在葡語中跳出來。如果說這不是一個黃金的時代,那也許是個美元的時代,在《淘金者1930》裡美元被這些「女孩」有意擺在面前:

在宣言的開篇,他宣稱了食人將巴西人團結在一起,是他們世界中唯一的法律之後,文本忽然變為英文:

只有食人將我們團結起來,社會地,經濟地,哲學地。

世界上唯一的法律。遮蔽所有個人主義,所有集體主義,所有宗教,所有和平協議的表達。

圖皮,還是不要圖皮,這是一個問題。

今天這句話常被巴西活動家們用來倡導原住民權益,就像在這件NGO(非政府組織)Pensebem(用心想)製作的T恤上,他們聲稱「每天都是印第安人的一天」:

雖然安德拉德並不像塔爾希拉·多·阿瑪拉爾那樣是個更純粹的本土主義者,塔爾希拉的《阿巴波魯》明顯地與畢卡索及馬蒂斯形成對話。不過,安德拉德對成為巴黎人的興趣不及他搖撼巴西讀者的心願。那句引用自莎士比亞而加以變化的名句是一柄雙刃劍。巴西人似乎在莎士比亞出現之前就擁有他,但同時,他們認同的人物是哈姆雷特,一個對自身的存在充滿了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感的人。當我讀到這句,「圖皮,還是不要圖皮」,感到一種諷刺的鋒芒,指向聖保羅和裡約熱內盧的上層階級。這些人以能夠用原文引用莎士比亞為傲,但他們的英語仍然保留著濃重的口音,而這昭示著被壓迫者回返而來,顯露出圖皮原住民的樣貌,他們恰恰是上層巴西人最不想成為的人。

對他而言,也許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不願承認的是,他更多地受益於他十九世紀的巴西先輩們,一如維吉尼亞·伍爾夫,今天已經被視為是傑出的維多利亞時代人物,並且是一位先鋒的現代主義者。明天,我們將回到半個世紀之前,回顧前食人世界主義混血作家若阿金·馬裡亞·馬查多·德·阿西斯(Joaquim Maria Machado de Assis),他被普遍視為巴西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在他諷刺性的傑作《布拉斯·庫巴斯死後回憶錄》(Posthumous Memoirs of Brás Cubas)中,我們可以將馬查多視為一個既提前存在、又在死後呈現的現代主義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尾聲:第八十一本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八十一本書於是,我們終於又回到了改良俱樂部,凡爾納小說開始的地方,時間也正好到點。這一計劃的討論開始於開場白中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然計劃的名字也來自這本書,考慮到這一點,你儘管抗議我已經超出八十本的限制。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新義大利與老義大利、本地人與外國人、純真與腐敗在這本書裡都被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充滿諷刺而又合乎情理的是,萊昂的書又引發了她書裡批評的問題:讀者們蜂擁而至,到威尼斯來,只為一睹布魯內蒂的街區和他工作的轄區警局——或者說他的工作地,如果布魯內蒂真實存在。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五天巴西 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 《短篇小說全集》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Clarice Lispector)變成巴西現代作家中的偶像人物,這應該比馬查多·德·阿西斯的成就更不可思議。首先,她不是巴西人。1920年,她出生在烏克蘭,原名查婭·品查索芙娃·李斯佩克朵(Chaya Pinchasovna Lispector)。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一點在本書的示意圖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當啥太太(Mrs. Whatsit)解釋超時空挪移(tesseract)的概念時,她讓梅格、凱文(Calvin)和梅格的弟弟查爾斯·華萊士(Charles Wallace)想像一隻小蟲子,試圖穿過誰太太(Mrs. Who)手中裙擺的一角:五歲的查爾斯·華萊士是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他憑直覺就能理解。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美西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他在《剛果及其自由邦的創立:一則工作和探險的故事》(The Congo and the Founding of Its Free State: A Story of Work and Exploration,1885)這本書裡詳細地記錄了自己作為一位殖民帝國建造者的成功事跡,書裡也滿是對「剛果國際協會慷慨尊貴的創立者」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德黑蘭:《我在伊朗長大》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最初是以四卷本的形式於2000-2001年用法語出版,然後在2003-2004年又出版了英語譯本,之後又翻譯成了其它好幾種語言。2007年莎塔碧以自己的書為底本,自編自導將其改編成了一部獲獎的動畫電影。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奧斯維辛:《元素周期表》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這本書最著名的《尤利西斯之歌》一章中,他在去為他們營房打菜湯的途中碰到一個朋友,萊維開始朗誦他能夠背下來的《地獄》的第十段詩篇。詩篇中,但丁和維吉爾遇見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描述他到已知世界之外去尋求知識的命運,還有他在自己的船隻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後溺亡的經過。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孟買:《東方,西方》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探索《環遊世界八十天》輕鬆掌握地理必考知識點!
    而在英國初中地理課堂上為了講述這些地理概念,老師所帶給孩子們的卻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經典長篇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儒勒·凡爾納Y7/Y8/Y9年級的孩子們正處於是非價值觀養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認知與知識水平受限,對所謂的「文學」還有「藝術」都無法深究或者產生熱愛,學習的原動力其實就是有趣。
  • 後浪科學——沒有食人族!扒一扒關於食人族的那些謠言
    這個就和食人族傳說的起源有很大的關係了。,說這個部族的土著就都是食人族,先不管這個事的真假,反正從此以後這個食人族的傳說就風靡了全歐洲。於是乎他們偶然翻開了哥倫布的航海日誌發現了食人族這麼個段子,於是乎就霎時間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這幫土著們肯定是食人族,他們是吃人的,那吃人的人那還是人?
  • 怎樣靠譜地環遊世界?
    顧名思義,「環遊世界」等於就是將地球給繞一圈,但顯然無法達到世界每個地方都要去那麼極端,加上原則上也不可能有人類有辦法到世界每一個地方。那麼問題來了,環遊到什麼程度才叫環遊世界呢?《環遊世界80天》算是最廣為人知的環球旅行了《80天環遊世界》中的「環遊世界」在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名作《八十天環遊世界》(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
  • 這本書張至順準備了八十年
    三年前大概這個時候,一個傻傻的記者過去海南海蟾宮拜見張道長,故事就這樣開始…… 當時老道長有個心願,就是要把《炁體源流》這本書出版出來,讓世人都能夠看到。後來經過眾人努力用一年半的時間,終於把《炁體源流》這本書給整理出來了。老道長另外一個心願,就是他覺得除了修行之外,人活著還要健康。
  • 食人族是怎麼回事,現在的食人族真的能隨便吃人嗎?
    如果說世界上的某個角落仍存在茹毛飲血的食人族,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不禁會問"食人族真的存在嗎?"。
  • 國外出版人公布20世紀初期全球食人族分布地圖[圖]
    圖:本地圖展示了20世紀初期食人族群的分布區域,其中紅色部分表示當時的分布,黃色為歷史上曾經的分布。它展示出20世紀初期食人族的區域,包括當時分布(紅色)和歷史的分布(黃色)。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完全沒有食人族。但是歐洲古代史中真的沒有任何關於食人族的記錄麼?非洲被標記有一些成為歷史的食人部落(南部非洲的Basuto人,剛果的Kakongo人,西部非洲的Ashanti人和神秘的Flugs)。
  • 商朝是食人族嗎?
    商朝是食人族嗎?1984年在河南殷墟出土了一件甑,相當於現在的蒸鍋,而蒸鍋裡面卻有一顆人頭。當時專家猜測,可能是人頭滾落進了甑裡,但是後來出土了越來越多的蒸煮器中都有人頭,難道商朝是食人族?這自然就得出了一個可怕的推論,商人,特別是上層商人,很有可能是食人族。當然,這也只是一種推論,事實到底怎樣,已經埋藏了3000多年了,希望有一天能解開此迷。
  • 食人族狂笑不止的恐怖庫魯病,多發於婦女兒童,原來她們吃了這個
    筆者:三體-小遙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科學家們開始研究一些殘存的原始部落,在新巴布幾內亞的山地雨林中就存在歷史悠久的部落,他們始終保持著原始社會的生活,長久以來都與世隔絕。在此過程中,科學家們除了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之外,還發現了一個食人族。
  • 馬丁·普克納談世界文學、宣言與戲劇
    普克納:顯然,沒有人可以精通所有這些文學,所以要寫這樣一本書,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許多其他學者的工作。如果不是和那麼多人一起編輯諾頓選集,我肯定不會寫目前這本書。某種意義上,你可以說它的起源就是合作性的。當我們一群人聚在一起,考慮如何安置這些文學,我從編委會的其他成員那裡受益匪淺。後來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就利用了這個網絡,我請他們閱讀這些章節,以確保我不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