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德黑蘭:《我在伊朗長大》

2020-12-05 澎湃新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八周第一天德黑蘭 瑪贊·莎塔碧 《我在伊朗長大》

一直到我2011年第一次去伊朗之前,我一向都覺得自己是個對美國新聞媒體有足夠警惕的讀者。如我所料,在伊朗,人們還精心保存著伊斯蘭革命時期留下的「美國去死」口號。

那裡還有很多阿亞圖拉霍梅尼

(譯者按:阿亞圖拉是伊斯蘭教什葉派宗教學者的尊稱之一,此處指的就是伊朗前最高領袖霍梅尼)

的肖像。在這幅壁畫裡他明顯是在把犧牲在兩伊戰爭中的烈士英魂召集到自己身旁。

但是我之前並沒有預計到伊朗中產階級早就非常習慣於將西方文化和中東文化融為一體了。我之前還有個無心之失,不加反思地接受了「什葉派」就等同於一種尤其嚴苛(甚至「極端」)的伊斯蘭教這個觀點。於是當我發現很多伊朗人可以非常靈活地安排自己的宗教生活之時,我大為驚訝。比如說,他們決定每日的五次禮拜可以分成三組來完成,這樣就更容易把它們融入日常生活的節奏之中。他們也相信虔誠的宗教信仰與積極參與當代世界文化之間並非水火不容。

甚至伊斯蘭革命本身都融入了與時俱進的品牌信息意識,正如我在德黑蘭機場的一條橫幅標語上所發現的。

(譯者按:標語中部的英文不是很標準,直譯是「沒有依瑪目霍梅尼的名字這場革命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被承認的」,右下部英文為「旅途愉快」。)

在牢記要把伊斯蘭革命和依瑪目霍梅尼的名字聯繫在一起之後,我就踏上了愉快的旅途。

伊朗的這些複雜性都在瑪贊·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暢銷書《我在伊朗長大》

(譯者按:原書名為Persepolis,直譯為《波斯波利斯》,指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都城;此處書名遵從三聯書店2010年出版的中譯本)

裡有絕妙的闡發。這本書最初是以四卷本的形式於2000-2001年用法語出版,然後在2003-2004年又出版了英語譯本,之後又翻譯成了其它好幾種語言。2007年莎塔碧以自己的書為底本,自編自導將其改編成了一部獲獎的動畫電影。它的預告片就足以讓人品嘗到電影的詩意效果了

(譯者按:國內連結為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117455)

正如莎塔碧在這本書的前言裡寫道,自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

當這個古老而偉大的文明被人提及之時,大多數時候,它是和極端主義,狂熱主義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一起的。作為一個生命的一半多都是在伊朗度過的伊朗人,我清楚這個形象和真相相去甚遠。這就是為什麼寫作《我在伊朗長大》對我如此的重要。我相信一整個國家不應該因為幾個極端分子的錯誤而橫遭指責。我也不希望那些為了守護自由而在監獄裡失去了生命的伊朗人,那些在與伊拉克的戰爭中死去的伊朗人,那些在一個個專制政權下承受苦難的伊朗人,還有那些不得不離開家人逃離故土的伊朗人被人遺忘。人可以原諒,但是人不應該遺忘。

《我在伊朗長大》探討了語言和圖像曖昧的力量,這樣的力量可以保存不應該被忘卻的記憶,但也可以扭曲甚至壓抑記憶。這本書既是一本自傳,也是一本女性主義成長小說,還是記錄1979年伊斯蘭革命及其影響的一粒時間膠囊,以及一次對當今世界文化複雜性的思索。莎塔碧講述了自己世俗化家族的歷史,她的家人反對過巴列維王朝,也反對之後取代它的專制的伊斯蘭共和國。在兩伊戰爭期間,當德黑蘭遭受空襲之時,瑪贊的父母把年僅十四歲的她送去了奧地利念書,在她那裡掙扎著融入當地的生活,卻漸漸開始大量吸毒,一度甚至流浪街頭。她在十八歲回到伊朗,進入大學學習平面設計,有過一段短暫而不如意的婚姻,最後在二十二歲的時候永遠地離開了伊朗。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幅畫

(譯者按:相關圖片均來自三聯書店2010年出版的中譯本)

裡,瑪贊告別了她充滿希望的父母和淚流滿面的祖母。在這幅畫的下方,她寫道:「我後來只再見過她一次,在1995年3月的伊朗新年期間。她在1996年1月4日去世了……自由是有代價的……」

就和普裡莫·萊維以及保羅·策蘭一樣,莎塔碧也正視了語言在創傷面前的局限,而在她的書裡,這意味著圖像語言的局限和文字語言的局限。當她的一位玩伴在一次空襲中喪生之時,瑪贊發現了自己朋友的胳膊——上面還戴著她最喜歡的綠松石手鐲——從她家的廢墟之下露了出來。我們看到瑪贊驚恐的反應,然後整幅畫面陷入了一片漆黑。

波斯波利斯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在公元前六到四世紀舉行典禮的都城。莎塔碧在自己書的標題裡召喚古波斯文化,可能是種本質化的姿態,但是在整本書裡,她一直在諷刺伊朗特殊主義

(譯者按:指貶低現存世界體系,將伊朗視為高於西方體制的獨特政體的觀點)

,而且還嘲諷了政治和宗教領袖試圖用古代的榮光、或者現代的犧牲之類的修辭,遮掩他們自私政策的企圖。

《我在伊朗長大》裡唯一一處再現了波斯波利斯的地方是在描述禮薩沙·巴列維國王如何在1971年利用這個遺址來讓為自己增光添彩,當時他組織了一次盛大的慶典來紀念居魯士大帝在此定都兩千五百周年。

在莎塔碧的書裡是這樣畫的:

一代代的遊客都在波斯波利斯遺址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記。當我去那裡參觀的時候,我吃驚地發現了康拉德的死對頭亨利·莫頓·斯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刻下的字,他在自豪地給自己的僱主《紐約先驅報》打廣告。不久之後《先驅報》就派他踏上了去非洲搜救利文斯通博士(Dr. Livingston)的著名徵途。

(譯者按:上方文字是「斯坦利」,下方是「紐約先驅報 1870」)

在《我在伊朗長大》裡,就像奧爾罕·帕慕克筆下的許多角色一樣,瑪贊發現自己痛苦地夾在兩種文化之間,「在伊朗是西方人,在西方又成了伊朗人」。在從奧地利回到德黑蘭之後,她陷入了抑鬱,甚至想自殺:

然而在瑪贊經歷這一切苦難的時候,她保持了自己永不屈服的叛逆個性。同時她也有種冷麵自嘲的幽默感,這種幽默感給她的書帶來了很多喜劇性的場面,減輕了無休無止的戰爭和壓迫帶來的悲劇。瑪贊去探望了一位童年玩伴,他在兩伊戰爭前線受傷歸來已成殘疾,他們的對話一直磕磕絆絆的,直到她的朋友講了一個讓人忍俊不禁的黃笑話。笑聲讓他們找回了交流的能力:

瑪贊的反叛源自她的父母,她的祖母以及她對一位摯愛的叔叔的緬懷,這位叔叔被霍梅尼政府處決了。當瑪贊還是一個小女孩的時候,瑪贊的叔叔給她講述了自己被伊朗國王政府囚禁多年的故事,鼓勵她要銘記一切:「我們家族的記憶一定不能丟了,哪怕對你來說很難,哪怕你完全不理解它。」穿著睡衣盤腿坐在她叔叔身旁的椅子裡,瑪贊回答說:「不用擔心,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我在伊朗長大》是非同尋常的銘刻個人和家族記憶的努力。不過鑑於它高度個人化的形式,它當然不能(它也沒有如此宣稱)全面反映伊朗的歷史和文化。比如說,幾乎毫不例外的,我們在這本書裡遇到的伊朗人不是理想主義的左派就是蠻橫的伊斯蘭極端分子。我們明天會看到的書將會對莎塔碧這種當代的、世俗的身份探究有很好的補益,那就是法裡德·丁·阿塔爾寫於十二世紀的《百鳥朝鳳》,書裡融入的蘇菲神秘主義為阿塔爾提供了追尋和批判自己文化及其意識形態的基礎。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尾聲:第八十一本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八十一本書於是,我們終於又回到了改良俱樂部,凡爾納小說開始的地方,時間也正好到點。這一計劃的討論開始於開場白中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然計劃的名字也來自這本書,考慮到這一點,你儘管抗議我已經超出八十本的限制。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奧斯維辛:《元素周期表》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我在高祖父利奧波德曾經居住的街區中走過,不由自主地想像,假如他從來不曾離去,一切會是什麼樣子。假如我是在戰後的波茲南長大,吃的是香腸而不是巨無霸,讀的是翻譯成波蘭語的康拉德,那會是什麼樣子?當然,我知道,如果利奧波德沒有離開,他會有一批完全不同的子嗣,不過,我父親是以他命名的,所以,我還是忍不住要想像一下另外一種可能發生的故事。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孟買:《東方,西方》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從《一千零一夜》到《印度之旅》到寶萊塢電影,拉什迪蕪雜繁複的小說《午夜之子》把玩一切、包羅萬象,但在本文中,我將聚焦於拉什迪在《東方,西方》(East, West,1994)中對他的各種主題的提煉,這部出色的短篇集將我們完全引向當下的全球化時代。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李斯佩克朵《短篇小說全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後來她父親在巴西北方的裡絲夫做一個街頭叫賣的商販,在她長大十幾歲時,他們搬到裡約熱內盧。父親鼓勵她追求自己的理想,做一個作家,那也是他本人從未實現的理想。她在十九歲那年發表第一篇小說,不久後她的父親就死了。李斯佩克朵考上了法學院,但從未想過要做律師。像馬查多一樣,她當了一名記者,開始寫作。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如果直譯,它的阿拉伯語書名就是「月亮上的女人們」,在美國版的小說封面上,用來標明它獲得布克獎的圓形標識恰合了它的阿拉伯語的意思——像是一輪圓月駛近地球。美國出版的《天體》封面《天體》的成功也同樣說明了譯者對小說最終獲獎的重要作用。在本世紀初,艾爾哈茜和丈夫,還有出生不久的孩子生活在愛丁堡。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一篇寫「我的威尼斯」的文章裡,萊昂讚美威尼斯沒有汽車。在《從封面來看》(By Its Cover)的前半部分,沒有人使用任何的交通工具,布魯內蒂只有在特別急於趕時間時才會坐上警船。《從封面看來》的許多重要場景都發生在一個安靜的住宅區——路加廣場(Campo Ruga)——的破敗一角。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三天巴西 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 《食人族宣言》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 (Oswald de Andrade)生於聖保羅,並在那裡長大。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六周 第一天紐約 馬德琳·英格 《時間的皺紋》還在緬因州時,我已開始通過書籍來體驗更廣闊的世界了,但在我們搬到紐約後不久,我才第一次遇到了專業的全職作家:她是我父親的教友富蘭克林夫人,但更為人所知的是她的筆名:馬德琳·英格(Madeleine L'Engle)。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不過他也補充說,「讀康拉德的時候我一直有種感覺,就好像我在讀一位外國作家的出色譯本一樣」。維吉尼亞·伍爾夫在1923年一篇描寫康拉德的短文《康拉德先生:一次對話》裡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當然他是個在十九世紀的尾聲裡踏上這些海岸的奇怪幽靈——一位藝術家,一位貴族,一個波蘭人……因為在這許多年之後,我還是無法把他當作英國作家。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美西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這裡,我想主要談一談他的成名作《美西螈》(Axolotl),即他首部作品集《遊戲的終結》()的開篇之作。這篇小說中,科塔薩爾描述了他踏上創作之路的過程,並選擇了一個非常詳細的時空點作為舞臺:1951年春,巴黎第五區,植物園的某個展廳。
  • █ 環遊地球 █ 環遊地球公眾號,環遊地球地圖下載,環遊地球軟體安裝教程
    只要快速滑動屏幕底部的標籤,您就可以瀏覽全球各地一系列精選的虛擬旅遊路線。利用全新的 3D 圖像,您現在可以盡情遊覽完全以 3D 方式重構的部分城市,包括舊金山、波士頓、羅馬等等。所有建築物都採用 3D 模型,讓您真切獲得從城市上方飛過的感覺。 全新的環遊地球3D高清看地球軟體,只需指尖輕掃,即可以全新的視角探索世界。
  • 探索《環遊世界八十天》輕鬆掌握地理必考知識點!
    而在英國初中地理課堂上為了講述這些地理概念,老師所帶給孩子們的卻是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經典長篇小說《環遊世界八十天》!儒勒·凡爾納Y7/Y8/Y9年級的孩子們正處於是非價值觀養成、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認知與知識水平受限,對所謂的「文學」還有「藝術」都無法深究或者產生熱愛,學習的原動力其實就是有趣。
  • 陪娃讀經典之《八十天環遊地球》(圖解及知識點拓展)小學生必讀
    《八十天環遊地球》在誕生之初,就已經被改編成了話劇公映,而後又被多次搬上大銀幕(成龍大哥不是也曾扮演過「路路通」一角嘛)。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個故事卻是新鮮的,因此我們絲毫不能懈怠,得好好剖析一番才是。就先從與孩子交流讀後感開始吧。先提個問題,故事主要說的是什麼?
  • 怎樣靠譜地環遊世界?
    顧名思義,「環遊世界」等於就是將地球給繞一圈,但顯然無法達到世界每個地方都要去那麼極端,加上原則上也不可能有人類有辦法到世界每一個地方。那麼問題來了,環遊到什麼程度才叫環遊世界呢?《環遊世界80天》算是最廣為人知的環球旅行了《80天環遊世界》中的「環遊世界」在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名作《八十天環遊世界》(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倫敦:《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她有一篇散文,關於她的勁敵阿諾德·貝內特(我們兩天後會訪問此君),其中寫道:「一個人物可能對貝內特先生是真實的,對我卻完全不真實……他說,夏洛克·福爾摩斯裡的華生對他是真實的;而對我,華生醫生是一個草包,一個傀儡,一個蠢人。」更缺乏說服力的是福爾摩斯和華生的世界,那個描述入微、令人懷想的倫敦。
  • 這本書張至順準備了八十年
    三年前大概這個時候,一個傻傻的記者過去海南海蟾宮拜見張道長,故事就這樣開始…… 當時老道長有個心願,就是要把《炁體源流》這本書出版出來,讓世人都能夠看到。後來經過眾人努力用一年半的時間,終於把《炁體源流》這本書給整理出來了。老道長另外一個心願,就是他覺得除了修行之外,人活著還要健康。
  • 英男子79天騎車環遊世界破吉尼斯紀錄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9月18日報導,34歲的英國超耐力單車手馬克•博蒙特(Mark Beaumont)7月2日從法國凱旋門動身,歷時79天,騎行1.8萬英裡(約2.9萬公裡)環遊世界並重返巴黎,比用時123天的前金氏世界紀錄縮短了三分之一的時間
  • 假日賞 20張插畫帶你「環遊地球」
    微信ID:ibookreview『與144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140多年前,法國著名作家、「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創作了《80天環遊地球作品如此廣受歡迎,長盛不衰,或許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環遊世界的夢想。藝術家也通過畫筆來描繪自己對小說中環遊地球這一冒險歷程的想像。來自德國的藝術家LevKaplan最近為《80天環遊地球》創作了全新的配圖。LevKaplan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創作插畫的時候,就像是個10歲的孩子那樣快樂,完全隨著自己的興致而任由畫筆恣意揮灑。
  • 麥哲倫船隊環遊一周證明了什麼地球是圓的?
    作為與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幾乎同等地位的麥哲倫船隊環遊地球一周,在很多文獻裡都這樣描述它的偉大意義。這次航行的成功,用事實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一偉大結論。這一結論打破了眾多猜想,是科學的偉大勝利。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不僅開闢了新航線,還通過他的探險船隊進行的探險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地球是個圓球。」通過現在科學技術,通過地外衛星可以清晰看到地球的樣子。而今已經不需要通過環球航行這麼麻煩。地球是什麼樣子,已經不用爭辯,猜想。任何傳說,宗教典籍裡的說明,諸如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觀點,古代印度認為幾隻大龜馱著地面,古代歐洲認為海的盡頭是深淵等等都僅僅作為對歷史或人類發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