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 O L . 1 2 6
還記得小時候時常看到的一條廣告,臺詞簡單直白——
「我要當太空人,爺爺奶奶可高興了,給我愛吃的喜之郎果凍。」
現在再看到那則廣告時,多少覺得有些幼稚和可笑。時刻把理想和願望掛在嘴邊,並當作口號似地高聲喊出來,是兒時的無畏與無忌。等自己長大了,那些生日時許下的願望或是作文裡一筆一划書寫的理想都只是被我們當作不著邊際的戲語。
看著那則看似中二的廣告,自己兒時立下的誓言、許下的理想,仿佛就在眼前。
點開音頻,回到童年。
「我要在最好的城市買最大的房子。」阿珍二年級那年許下的生日願望還躺在她的日記本裡。
那時的她羨慕電視上從城堡裡走出的公主,現在的她想不清楚兒時的自己為什麼會羨慕一個動畫片中的虛擬形象,她只知道自己離二年級的理想依然很遙遠。努力了這麼多年,努力讀書,努力應聘,努力工作,她終於留在了最好的城市,但只能租住狹小簡陋的舊房子。
「兒時的理想可以作數嗎?」日記本上歪歪扭扭的筆跡不會回應她。這句話不能作數吧?畢竟記下這些的自己還沒有經受社會的磨練。
但是,現在自己依然為只有六七歲時就想要去努力實現的理想而努力,意義不是更加獨特嗎?
相信很多人的理想都和阿珍一樣,兒時的理想沒有那麼偉大,而是充滿天真的實際。
想要買下學校門口所有的小賣部,想要擁有連鎖編號的雪糕推車,想要創辦一間只有籃球課的學校、想要開一間全部都是漂亮裙子的服裝店……
這些理想明明聽起來不切實際,為什麼又說是充滿天真的實際呢?因為小孩子的實際就是這些觸手可得的事物,他們的理想簡單而純粹,只是希望自己擁有的最好、最多。
也有許多人在小時候許下的是現在看起來「冠冕堂皇」的理想,就和那個想要成為太空人的小男孩一樣。
每年高考結束填報志願時,網友們都會調侃「誰小時候還沒想過要考清華北大呢?」這一點,經歷過競爭激烈的高考的人應該都會感同身受。
小時候無論誰問自己以後要讀什麼大學,都會自信大聲地喊出清華、北大,只有這兩個答案會從自己的嘴裡蹦出來。直到高三備考,才知道考取清華北大是多麼不易的事情。邊寫習題邊嘲笑那個誇下海口的自己,是高三教室裡常有的放鬆方式。
這麼多年過去了,那個吃到心儀的果凍的小男孩成為太空人了嗎?我們不知道。那想要考清華北大,成為科學家、作家、企業家、建築師的小朋友如今又在做什麼呢?
他們就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的人行道上與你擦肩而過,又或者在排著隊購買咖啡的咖啡店與你前後同行。
每一個懷揣著兒時理想的人都一樣,在社會的各個關節經絡生活著,散發著微小的能量。
兒時理想有時會被我們偷偷埋藏在心底,因為現實與理想差距過大,我們只能用現實扔來的反饋去壓制不諳世事時的勇敢與憧憬。
兒時理想有時又會被我們從角落裡刨出來,等自己真的沉靜下來時,把它捧在手心裡,輕拂去上面的灰塵,就立刻又變得奪目,勾起兒時敢想敢做的自己。
談到兒時理想,有人第一反應是羞澀,像是被人發現了黑歷史,有人第一反應是興奮,滔滔不絕講起自己稱霸麻辣燙業的雄心。
無論是哪一種,都體現著兒時理想對於一個人成長所發揮的撫慰與激勵的價值,也許此時你正回想著自己的兒時理想而不自覺地上揚嘴角,也許此時你和阿珍一樣,正因兒時理想而重新對生活抱有期待。
所以,在悲傷難過、不想前進的時刻,不如就想想兒時那個什麼都不會卻還想做最優秀最成功的人的自己。兒時記憶裡天空湛藍,而在人生中的任何時刻,窗外的天空都不會永遠是灰色。
文字 吳亞坤
主播 鄭斯元 程思
剪輯 張高鋒
視覺 黃佩鳴
編輯 程思
【責任編輯:曹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