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懶惰,能更有效地促進自律?| 如何讓新年flag不倒

2021-01-12 澎湃新聞

原創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 Celia、汁兒

編輯 / KY主創們

策劃 / Ivan

插畫 / 莫恩恩

2021新年頭幾天,KY編輯部的小姐姐們聊起來一個扎心的話題——數數看,一年前的今天立下的flag,現在倒了幾個?

去年flag立的是「每個月讀完一本書」

剛看了下,書架上只有一本拆封了,看了4頁

我……減肥早睡吃早餐,一個都沒做到……

66666全部做到也太厲害了叭!

羨慕!想要像你一樣自律!

怎麼堅持下來的?你完全不會犯懶嗎??

相信許多人都希望,也嘗試過讓自己變得更自律。無論是想要實現某些自我提升的目標,還是想要保持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豐滿的理想總是少不了自律屬性的加持。

但現實往往瘦骨如柴。給自己精心制訂了健身、看書、背單詞等等計劃,咬牙努力堅持,結果一個不小心,就又被懶惰「打回原形」。比如:

明明下定決心要控制飲食,看到垃圾食品還是忍不住「真香」;

計劃今天要學的網課還沒看完,卻沉迷刷劇停不下來;

朋友圈剛發完「今天我一定要早睡」,刷著手機又到了凌晨3點;

買了跑鞋和瑜伽墊,沒用幾次,就放在角落裡吃灰了;

……

為什麼克服懶惰、實現自律這麼困難?如何科學地、基於自我關懷地開展自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01.

為什麼實現自律如此困難?

首先,我們對自律和懶惰的關係往往存在誤解。

當我們這樣去理解自律和懶惰的關係時,往往會產生一個重大誤解:

但是,當我們真的這樣去做的時候:

於是我們迎來了又一次的「自律失敗」。

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很多人自律的動機其實是對自我(ego)的虐待。

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我們的人格結構被分為三層: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在童年早期,超我是嚴厲且具壓迫性的。如果個體的人格發展比較順利,來自超我的迫害感就會逐漸消失,超我也會變得靈活(Basham et al., 2016)。但是,如果個體在童年早期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或其他權威者過多的指責與評判,超我的力量可能會發展得過於強大,從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

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自律,其實是在自虐。

Ta們往往會過度地以外部的規範和準則對自我進行評判(constant judgment)和約束(Vaknin, 2003),不停地指責和貶低自己,對自尊造成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ta們其實是被迫在保持自律;因為一旦失敗,ta們的自我就會被那個虐待性的超我「懲罰」,從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厭惡。

所以說,覺得自律非常困難,越想自律越被懶惰打敗,可能是因為你陷入了「自虐式自律」。這種自律是不夠健康的,也往往很難持續。

相對地,超我發展良好的人能夠與自我形成良性互動。對於ta們來說,自律不是消滅懶惰,而是意識到偷懶的願望和目標實現之間的衝突後,主動做出的選擇。因此,ta們能夠發展出真正健康的、可持續的自律。

02.

真正健康的自律是什麼樣的?

健康的、可持續的自律,應該是基於自我關懷(self-care)的自律。

比起因為自虐而自律的人,那些基於自我關懷而開展自律的人,是因為想要鼓勵自己實現目標而主動在追求自律的狀態。在自律的過程中,ta們不會輕易陷入自我否定,而是可以不斷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肯定自己的努力。

健康的自律也是靈活的、適度的,因為人們能夠根據實際的生活情況調整自己實現目標的途徑,在疲憊時也能夠照顧好自己、允許自己休息。

不難看出,對於健康的自律者來說,內心的自律小人並不一定要徹底消滅懶惰小人,而是可以管理好懶惰小人——看到它的需要,給它事先規劃出來的「懶惰時間」,在其中盡情放鬆。

03.

如何科學地開展健康的自律?

1. 基於自我關懷,設置合理且具體的目標。

當我們以自虐為動機開展自律時,難免會給自己設置一些絕對化的、脫離現實情境的目標。比如,「三個月之內瘦10斤」、「每天讀一篇好文章」、「每天11點上床睡覺」,等等。

而基於自我關懷開展自律,意味著我們從設置目標開始,就需要將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態、生活狀態等方方面面納入考量。

舉個例子,你想要在三個月內瘦10斤。但你平時工作很忙,又累又沒時間運動。那麼在設置目標時,比起直接塞給自己一個量化指標,你首先應該做的是去觀察,在當前的生活狀態下,你每天可以降低多少熱量攝入、運動多長時間。

在了解這些之後,再去詳細設置每周的飲食目標、運動目標,你就更能夠在關懷自己的基礎上保持自律。

2. 梳理可能存在的誘惑,為自己提前規劃「懶惰時間」。

設置好目標後,我們還需要梳理有哪些內、外部的誘惑,可能會讓我們容易「犯懶」。

在梳理清楚自己可能面對的誘惑之後,你可以提前規劃「懶惰時間」,允許內心的懶惰小人得到暫時的滿足。

事實上,規律地吃大餐、不運動,也是一種自律。

3. 練習積極的自我對話(positive self-talk)。

想要更健康地開展自律,肯定、鼓勵自己是很必要的。多項研究表明,積極的自我對話可以幫助我們減少壓力、提升自信心和修復力(Mead, 2020)。

你可以試著為自己「量身定做」一些積極的自我對話。比如:

當我們真正能在自我關懷的基礎上開展自律時,自律就不再是某種對懶惰的道德壓制,或是對自我的某種刻板約束,而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願意繼續下去的生活方式。

是以引領我們走向自由。

以上。

References:

Basham, K., Byers, D. S., Heller, N. R., Hertz, M., Kumaria, S., Mattei, L., ... & Shilkret, C. J. (2016). Inside out and outside in: Psychodynamic clinical theory and psychopathology in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contexts. Rowman & Littlefield.

Mead, E. (2020). What is Positive Self-Talk?. PositivePsychology.

Strachey, J. (1961).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X (1923-1925): The Ego and the Id and Other Works, 1-308.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London.

Vaknin, S. (2003). Malignant Self-Love: Narcissism Revisited. Narcissus Publications.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孩子懶惰不上進?棍棒教育是傷害,了解「馬蠅效應」培養自律娃
    結果孩子常常是表面上應和身子卻不動。直到家長過來把他揍一頓,拎起來丟到書桌旁,他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開始寫作業。相信很多家長都不免會遇到這種情況。那麼,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呢?其實棍棒教育是種傷害,不妨了解一下「馬蠅效應」,巧用科學方法,培養孩子變自律。為什麼孩子懶散不上進?
  • 2020新年 「立flag」,英語到底該怎麼說?
    如果你發現一個人總是不誠實,這一定是預示「情況非常糟糕」的危險信號了。02「立 flag」也指:說了一句振奮的話,但結果往往與期望相反。簡單地說,一個人被他自己說的話打臉了。現在朋友間經常開玩笑說「你別立flag啊!」,意思就是你現在說的這事,沒準「事與願違」。
  • 新年立flag:章子怡不會過分減肥,張萌斷食5天,她想學聲樂
    新的一年,有不少明星都開始立下flag。flang能否實現不重要,用勇氣說出來已經很難得了。曾國祥、於正相繼退出《我就是演員3》,讓節目雪上加霜,章子怡的演技再精湛,也難以支撐後續的節目,這檔節目後續的情況還是很讓人擔心的。1月1日恰好是章子怡小兒子一周歲的生日,章子怡曬出全家合影,簡述了3個孩子的現狀,同時也表示在新的一年她不會再過分減肥,不會再因此讓家人擔心。
  • 廣州德語培訓:德語學習中這幾個Tipp,或讓你2021的flag屹立不倒
    廣州酸奶德語——專注於廣州地區德語培訓與德國留學申請——————————————————————————————小夥伴們,你們是不是已經為2021年立好了flag?「變苗條」、「不熬夜」、「多運動」、「多讀書多看報」……等會兒,這些flag是不是和2019年你們為2020年立的出奇的一致?我們對新一年的熱情,就和跨年夜晚天空中璀璨的煙火一樣。
  • 拒絕被打臉,如何光速完成這些新年FLAG?
    必須是立下一大堆FLAG呀這一次,拒絕再被打臉跟隨東風凱普特星雲一起許下2021的新年願望且看TA如何助你光速實現夢想!無外乎開源和節流在冷鏈、快遞、百貨、專用車四大熱門的應用場景東風凱普特星雲皆可以應對自如硬核高能實力,助你廣開財路三級試驗驗證,TA的可靠性十分優異想要開壞,可有點難度的伴隨貨箱升級、輕量化的設計裝的貨不僅更多,用的油也更省了新的一年和TA一起並肩作戰提高收入水平
  • 你今年的「Flag」立了嗎?
    告別202邁入2021已經有一段時間最近小編發現自己對工作生活有那麼一丟丟提不起勁突然想到竟是忘了給自己立個新年flag目前微博上大家對話題#2021我的新年flag#已經討論得如火如荼而大多數的氣象人
  • 數說|放棄一個flag,平均需要6天
    「每天總是浪費時間後做各種計劃,第二天繼續不實施。」「下載了遊戲,每天白天黑夜地打,持續了三四天,眼睛打到流淚。」「其實我知道沒有意義,但就是不想按照理想的狀態生活。」這些是2018年初網友木木在豆瓣某自律小組創建打卡帖時,對自己生活狀態的一些反思。她不是個例。
  • 如何理解「自律者自由」?
    自律不是一件道德高尚的事首先,明確一點:自律只是一種能力,而非品格。我曾經把那些自由不羈的同齡人歸因 為懶惰和放縱,覺得他們缺乏自律,甚至將他們排出在好人之列,覺得她們看起來的自由自在,實際上只是墜入無盡黑暗前的末日狂歡。
  • 立flag是什麼意思,立flag是什麼梗,給自己立個flag是什麼意思
    大家經常看到在朋友圈或者網絡上,大家都立flag,那麼立flag究竟是什麼意思,大家一起來看一下吧。首先大家要明白flag是什麼意思,flag英文是旗幟的意思,立flag是最近流行的網絡詞語,最開始立flag的意思是單純的就為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方向,但是每次立flag之後就被現實打臉了,所以網絡上說立flag有時候也是一種調侃,很多人也認為立flag是烏鴉嘴,每次立完flag總是和自己說的相反,當然很多人依然單純認為立flag就是單純樹立一個方向目標,讓自己有奮鬥的方向
  • 讓你越來越自律的16種方法
    懶惰之心人皆有之,拖延是我們做事情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能夠自律把控自己,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因素。無論是你是保持體型還是提高技能或是是改善生活條件,如果沒有自律,那麼你就沒有動力去取得你想要的進步。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分享能讓你越來越自律的十種方法,教你如何增強自己的意志力以達成目標,讓生活更美好。
  • 全球最大規模的新年目標研究告訴你,2021年的flag如何不翻車 | PLOS ONE
    相較於抹除某些習慣,把目標設定為建立新習慣更有可能堅持下來——從「我要戒掉」變為「我將開始」。每當新年伊始,我們都會重新關注自己的日常習慣、規劃以及新一年的承諾或目標。比如每天早上做冥想、去健身房,或者是戒菸、不和伴侶爭吵。到了 2 月,基本上有一半人會將新年的決心拋之腦後。只有 19%  的人能為自己在新年時設下的目標堅持努力兩年以上。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對新年目標的研究顯示,相較於抹除某些習慣,把目標設定為建立新習慣更有可能堅持下來。
  • 抽了這支新年籤,楊超越的光罩我一整年
    沒有哪一年比2021的開啟更令人期待它意味著大型魔幻連續劇"2020」終於落下了帷幕2020年我們努力過、掙扎過、也得到過為了目標的召喚 和時間賽跑2021年和新的自己說一聲 你好!願新年的flag不會再倒新的一年新的開始這一年你將有怎麼樣的新際遇開啟一年的好運從抽籤開始快來獲取2021年新年第一籤吧~新的一年你會有▁▁▁▁▁?
  • 2020年,是時候學會養成習慣,讓大腦天生懶惰了
    在生活中,一些關鍵的習慣對我們來說比其他習慣更重要,他們會影響我們工作、娛樂、消費和交流的方式。「核心習慣能啟動一個進程,久而久之將改變一切。」大多數時候,成功是認真的核心習慣,從小開始,一點一點地完成,他們會把所有的細微優勢變成一種模式,然後迎來巨大的勝利。養成習慣並不容易,如何培養好習慣?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在我認識的家長當中,他們都會有孩子懶惰的問題。孩子能不能自律,是決定他們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是我們常提的一個問題,但孩子們很難做到自律。其實別說小孩子,我們大人做到自律也並不容易,每天都說要讓自己多看點書,結果下班回到家裡之後,就會馬上鬆懈下來,躺在沙發上不上起來,開始不停地玩手機或者看電視。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華倫·巴菲特就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為啥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安靜地寫作業,我家這個就老是扭來扭去,怎麼一點自控力就都沒有呢?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呢?」這是一位朋友在後臺的留言。
  • 別再把flag說成夢話,《計劃賦能》讓你坦然面對不確定
    芝本秀德在《計劃賦能》一書中闡明計劃只是一個基準,可以讓結果更加美好的基準。制定計劃以後問題就會隨之而來:計劃本身是否可行;細節很詳細,但整體卻毫無頭緒;計劃實行後漏洞百出;計劃外的事情不斷湧出,幹擾計劃本身的實行等。計劃如果制定的不好,就會影響計劃的實行,更重要的是會影響你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如何才能在年底時為自己交上滿意的復盤?芝本秀德在書中將計劃分為7個步驟,為實現計劃指明方向。
  • 大腦指揮不了身體?走向積極惰人的8個表現,第5個太真相!
    積極廢人的意思是,總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的人。通過超大普及的調查後發現(朋友圈),發現「永遠做不到」是一個偽命題。大多數人在實現flag的路上,只是跑的慢,被懶惰拖了點後腿。並沒有如廢人般光說不做。
  • 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馬蠅效應」了解下,孩子越來越優秀
    懶惰永遠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這樣的孩子,即使父母對他們的學習無比著急,他們也依舊無動於衷,明明知道懶惰並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總改變不了現狀。01孩子不自律、懶惰不進取怎麼辦?孩子正是因為不夠自律,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拖到很晚才能把作業寫完。這樣做帶來的負面影響很明顯,孩子每天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課也就精神不振,成績毫無起色。懶惰讓這一切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寶媽很是焦心。
  • 自律的孩子怎樣培養?不靠監督,了解孩子的大腦運行機制才有效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過不上自己想過的生活,他會以自己所能決定的方式來毀掉自己的生活,因為這最起碼還證明自己有掌控生活的能力。相反一個有掌控感的孩子,更容易培養出自律,他的人生也更容易取得相對的成功。壓力影響著孩子的掌控感,而大腦又影響著壓力的釋放,了解孩子的大腦,可以更有效的幫助孩子進行減壓。大腦告訴你壓力從何而來只有了解了孩子大腦的工作機制,才能更好的控制大腦產生的壓力大腦中的領航員:控制執行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