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分餐制呼聲漸起,近日更是由於實驗助推,達到高潮。據《錢江晚報》等媒體報導,杭州市疾控中心做了一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實驗對涼拌黃瓜、鹽水蝦、乾鍋茶樹菇等6道菜品的剩餘部分進行了菌落總數檢測,結果顯示,沒有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總數均高於使用公筷同種菜品。於是乎得出結論,還是分餐好。
我不反對分餐制,尤其在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流行期間,分餐制有它的獨到之處,那也是一種「隔離」。我也樂見有人用實驗的方法佐證分餐制的合理性。但是問題是,用杭州的這個「分餐實驗」來證明分餐制優於合餐制,實在是過於簡單粗暴了,該實驗從設計到得出結論,漏洞太大,很難說它是一項科學實驗。
且不說實驗人數僅有11人,菜品只有6道,取樣偏少,單說實驗的思路就大有問題。該實驗撿取實驗人員的殘羹剩飯,對「公筷組」和「非公筷組」進行菌落總數比對,這實際上是將人體當成簡單的容器了。但是,人體是簡單容器嗎?人把東西吃進肚子裡,首先要經過口腔,口腔的唾液既有把食物和食物通道「隔離」起來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這使得吃進嘴裡的食物能夠安全順利地進入到胃裡面。其次,試問什麼細菌能夠逃過胃這一關?對細菌來說,胃就是個大殺器,它對吃喝進來的東西一律用胃酸予以反覆攪拌、反覆殺滅,目前好像只有什麼幽門螺旋桿菌是個特例,能夠逃過胃酸殺滅。再次,除了胃、胃酸,人體還有一系列的防護手段,也會對入侵之敵進行毀滅性打擊。那麼,人吃進的細菌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非要用實驗來證明,也不應該撿取實驗人員的殘羹剩飯,而應該撿取實驗人員進食後、人體對食物處理程序走完之後的數據,比對那個數據,才能夠真正看到「公筷」和「非公筷」各自的作用,如果兩者確實有很大差異,才具有總結一下的意義。
此外,該實驗竟然認為菌落總數多的就是不好,菌落總數少的就是好,這也是叫人大跌眼鏡的。這是只見細菌之弊,不見細菌之利,不知細菌有有害菌,也有有益菌。誠然,「公筷」會屏蔽掉來自別人的有害菌進口,可是,也正因為「公筷」的屏蔽,「公筷組」也得不到來自別人的有益菌。「非公筷組」是會得到來自別人的有害菌,可同時,也得到來自別人的有益菌。還有,唾液本身是有很高的養生保健價值的,「非公筷」在傳播細菌的同時,也傳播唾液,傳播養生保健物質。所以,這都是需要算進「總帳」的,只有全面評估,才能看清楚「公筷」與「非公筷」的利弊得失。如果非要用實驗來證明什麼,那麼,實驗就不能光是統計一下菌落總數就算完事,而是應該將吃進去的有益菌和有害菌分別計數,觀察它們對健康影響的方向性和程度,記錄各自的數據,再得出結論,豈能一見「非公筷」菌落總數高就宣稱分餐制獲勝、合餐制敗北?
因此,誇張點說,所謂「分餐實驗」就是一場鬧劇。
實際上,分餐制好還是合餐制好,生活本身早已給出了明確答案。如果硬要說分餐制好,合餐制不好,那麼,地球上分餐制的地區,人們的健康程度就應該高於合餐制地區人們的健康程度。可是,有這樣的統計數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