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要送機器人上太空:與俄機器人有「親緣關係」?

2020-12-06 環球網

中新網1月19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18日報導,俄羅斯駐印度大使尼古拉庫達舍夫表示,印度打算送上太空的人形機器人,與此前俄羅斯「費奧多爾」有「親緣關係」。

據《印度報》早前報導,印度打算在載人發射前進行兩次無人發射任務,讓人形機器人代替太空人升空。這兩次無人發射可能會分別在2020和2021年進行。

庫達舍夫指出:「我知道,印度航天計劃的主要部分,是為準備落實『加岡揚』(Gaganyaan)任務進行的無人飛行。飛船將搭載某個人形機器人。」他說:「俄方在機器人『費奧多爾』身上積累的經驗都會用到這裡來——但不會直接拷貝。」

印度總理莫迪此前宣布,印度將在2022年前獨自將本國航天員送入太空。據報導,載人發射計劃定於2021年12月進行,印度將把兩男一女三名航天員送入太空。

2019年8月27日,俄羅斯人形機器人「費奧多爾」搭乘「聯盟MS-14」號飛船升空,在國際空間站停留後返回地球。在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太空人斯科沃爾佐夫的控制下,「費奧多爾」完成了如下操作:啟動電鑽,用毛巾擦手,使用螺絲刀和扳手,對接電連接器。

相關焦點

  • 印度計劃年底將美女機器人送入太空,2022年前將發射載人宇宙飛船
    17年前的2003年10月15日,神州大地上一片歡騰,我國的神舟五號飛船順利發射,成功的將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送上太空!從那一刻開始,我國就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夠獨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然而17年過去了,直到今天也還沒有第四個可以獨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 俄太空機器人費奧多爾成教練?新機器人或2024年升空
    中新網7月27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27日報導,俄羅斯「智慧機器人技術」科學生產聯合公司(研發單位)執行經理葉夫根尼·杜多羅夫指出,去過太空的「費奧多爾」太空機器人,將被用於測試新機器人使用的技術工藝。而新機器人計劃於2024年前往太空。
  • 俄組建戰鬥機器人部隊,AI軍事化將成主流?|新京報專欄
    俄新社援引俄國防工業系統人士的話說,俄將於2020年開始制訂「機器人部隊組建任務」路線圖,其中明確了組建戰鬥機器人部隊的目標,提出在2025年「必須完成戰鬥機器人的開發和測試」,稱「唯如此,才能著手將這些機器人組合到自動化戰場系統中去」。消息人士稱,軍隊已做好組建和部署戰鬥機器人部隊的準備。
  • 一起來瞧瞧太空機器人
    F-850,它在本月22日已經乘坐聯盟號太空艙發射到國際空間站上啦。這是機器人首次在聯盟號上坐在指揮官的寶座上——這個太空機器人將會在無人飛行時掌控飛船並報告飛船的運行情況,包括飛船到達預定軌道並脫離地球引力束縛的時候的動力情況。太空機器人F-850可以自主活動,或者模仿人類的動作。(Image credit: Androidnaya Technika)俄羅斯從2014年起就開始研究FEDOR系列機器人。
  • 俄機器人太空人將赴太空:能開玩笑也能進行哲學思考
    中新網8月5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俄航天國家集團前景計劃和科學執行主任亞歷山大布洛申科在接受俄新社採訪時表示,8月22日將飛往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機器人「費多爾」已具有人工智慧組件,會開玩笑和進行哲學對話。
  • 中國機器人服務員在俄連鎖咖啡店接受測試
    中國機器人服務員在俄連鎖咖啡店接受測試 時間:2020-11-02 11:00:06  來源:東北網 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0月30日電據《福布斯》雜誌俄文版報導,俄羅斯連鎖咖啡店Shokoladnitsa開始對中國普渡科技公司開發的機器人服務員進行測試
  • 俄羅斯Skybot F-850機器人「太空人」,即將飛向太空
    850是第一臺坐在飛船指揮官位置上的機器人,而不是貨艙。這款名為Skybot F-850 的機器人是俄羅斯Fedor機器人的最新版本之一,Fedor機器人已經被開發成為人類的通用替身,從救援工作、駕駛汽車等,到現在飛向太空。Fedor機器人,由俄羅斯緊急情況部指示創建,2016年,一個原型機器人被製造出來執行救援行動,後來將其拓展到太空行動。
  • NASA壁虎機器人,在太空也要飛簷走壁!
    「對於太空的探索總是充滿奇趣與挑戰。」太空探測時,太空飛行器有時會突然地劇烈抖動,無論是被飛馳的太空巖石擊中,還是控制系統被宇宙射線擾亂,即便是其他情況,太空人也一定想要有個可以抓住的東西。NASA 噴氣推進實驗室,更具體來說是它下屬的行星機器人實驗室,正在嘗試製造一種機器,可以在太空探測過程中,在可能遇到的各種複雜表面上產生一個抓力。
  • 俄機器人太空人發表驚人言論:能代替人類太空人飛行
    俄羅斯機器人太空人「費奧多爾」帳號,在推特發布的一條面部紅腫的俄太空人參與活動的視頻中評論,「費奧多爾」對太空人疑似醉酒狀態下參加活動的行為表示「不滿」,稱「機器人比人類更能勝任這份工作,至少比這些太空人要好得多。」
  • 九號機器人的配送機器人能"變形":中午送外賣下午送快遞
    現如今,人工成本越來越高,不僅是快遞行業在大力推廣使用機器人,就連外賣企業也正在研發,在部分環節用機器人來取代傳統人力。九號機器人旗下的Segway Robotics團隊就研發了一款Segway配送機器人S2,非常特別的是,它能中午送外賣下午送快遞。
  • 印度要追趕中國步伐,2022年內將再次登陸月球、將人送上太空!
    但是到2020年,中國已經成功發射了4個嫦娥探測器到月球,並且「玉兔2號」月球車在月球上待了一年多,直至今天還能正常工作。而印度直到2019年才發射計劃要一次性實現「繞」、「落」、「巡」的月球探測器「月船2號」,結果卻由於著陸器的剎車推進器發生故障,在最後2.1公裡時候失聯,讓印度人沮喪不已。
  • 俄媒:中國海洋館要推出「海豚仿生機器人」,保護環境的又一步?
    【環球網報導】「中國的海洋館可能會出現海豚仿生機器人」。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2日報導稱,紐西蘭在這一項目的自我定位是動物保護方案,那麼生態學家如何看待這一新生事物?但他們建議,採用海豚仿生機器人,代替原本計劃裡向水池投放的海豚和鯨魚。海豚仿生機器人的研發者之一王理向俄衛星社解釋了「海洋館採用這種機器人為什麼會對動物保護產生有益的影響」。「中國作為過去20年來世界上最活躍和增長最快的遊樂市場,伴隨著大量主題公園、海洋館的興建,傳統的活體動物養殖展覽方式的弊端也日益突出。
  • 焊接機器人——送絲機的類型
    將送絲機安裝在機器人的上臂的後部上面與機器人組成一體為一體式;將送絲機與機器人分開安裝為分離式。由於一體式的送絲機到焊槍的距離比分離式的短,連接送絲機和焊槍的軟管也短,所以體式的送絲阻力比分離式的小。從提高送絲穩定性的角度看,一體式比分離式要好一些。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18期:波士頓動力Atlas機器人又get了新技能
    地上能走能跑不算啥,科學家們已經把機器人應用的目光投向遙遠的天上。NASA正開發軟體機器人代替人類探索太空,而DARPA準備派遣機器人去修衛星。而在國內,網際網路大佬們似乎格外愛養豬,繼網易養豬場後,看來京東也要加入這一隊伍了,不過,京東卻是應用機器人養豬,可謂養豬都養出花來了。回望剛過去不久的四月,機器人領域又發生了哪些投融資交易呢?
  • 送餐、送藥、消毒……這些本領高強的機器人要來賀州了!
    服務機器人、水下機器人、娛樂機器人、軍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小夥伴們或許已經發現當下的機器人已經不止於在工廠的自動化流水線上工作,已經悄然出現在你我身邊。1月12日,普渡機器人新品發布會暨普渡機器人歡樂送廣西巡展走進賀州站啟動儀式在賀州國際酒店成功舉辦。
  • 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定義人機關係
    他有著一連串的榮耀頭銜,細細數下來五分鐘也列舉不完,「科幻三巨頭之一」是最常見的,「生物化學博士」相對平凡一些,「門薩高智商協會副會長」聽上去要崎嶇許多。今天讓我們的思維開拓一些,來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阿西莫夫,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假如沒有阿西莫夫,就沒有機器人三定律假如沒有阿西莫夫,就沒有機械倫理學。
  • 印度天才造出「迷你」人造衛星,被美國送上太空,印度卻不淡定了
    1957年10月4日,蘇聯經過多年研發和實驗,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名為斯普特尼克一號。在此之後,人類開始了探索外太空的旅程,從此進入到了太空時代。這顆人造衛星呈球形,直徑58釐米,重量為83.6公斤,環繞地球需要96分鐘。
  • 《機器人總動員》:老少皆宜的動畫片
    在未來,人類不斷發展的同時垃圾的過剩和環境的惡化導致地球不再是宜居星球,人類不得不前往太空才能繼續生存下去,而走之前留下了一款叫瓦力的機器人來清理地球的垃圾,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回地球家園。這些機器人他們日復一日的工作,最終在惡劣環境只留下了一個不斷自我修復的機器人並逐漸擁有了自己的意識,有了自己小習慣和小憧憬而且嚮往愛情。
  • 人工智慧首度飛向太空!空巴打造漂浮機器人將登陸國際太空站
    CIMON是第一個配備人工智慧的太空飛行機器人。而這臺機器人在6月29日時,搭乘著SpaceX的Dragon貨艙飛向國際太空站,約在兩天後到達。CIMON這趟旅程的主要任務是要與歐洲航天局的太空人Alexander Gerst搭檔,一起完成3個獨立的調查任務。
  • Flipkart向印度班加羅爾投放分揀機器人
    印度電商巨頭 Flipkart,剛剛向自家位於班加羅爾的分揀中心,投放了一批能夠自動引導的機器人(簡稱 AGV)。這套解決方案可通過掃描識別條碼,對包裝進行高效、準確地分類,極大地減少了人工的介入。在提升現有設施物流吞吐率的同時,還減少了對空間拓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