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封建時代的帝王是世俗間最高權勢的象徵,是封建朝代最高的統治者,不受任何人的約束。雖然如此,但政治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帝王同樣屬於某一個政治集團。當其所屬的政治集團處在劣勢時,作為該集團代表的帝王極有可能會被推倒。
因此,帝王被廢在中外歷史上並不少見,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正是被廢帝王之一。查理三世被廢的原因一直是史學家研究的焦點之一,蘭斯教士曾言,查理三世的下臺之根本原因在於外戚幹政。但對於這一點,很多學者一直持有懷疑的態度,認為「外戚幹政」四字太過簡單,政治變革往往包含更多的歷史因素。既然如此,查理三世被廢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一、分裂與割據:西法蘭克的日漸衰落
查理三世被廢離不開當時西法蘭克的分裂和加洛林帝國的衰敗。加洛林帝國王權繼承可謂一波三折,早在查理曼時期就一分為二,分別是西法蘭克和東法蘭克。
查理三世祖父於公元877年與世長辭,西法蘭克王位傳於其子結舌路易斯,也就是查理三世之父。不幸的是,結舌路易斯是個短命國王,登基加冕後才16個月就亡故。此時的西法蘭克勉強算是一個完整的帝國,但隨著結舌路易斯的亡故,帝國開始出現分裂的苗頭。
關於帝國王權繼承的問題一直是其子嗣爭奪的焦點,加上尚且年幼的查理三世,結舌路易斯一共育有三位王子。經過一系列的政治較量,長子路易三世取得法蘭西和紐斯特的統治權;次子卡洛曼二世奪得阿基斯坦和勃艮第的統治權;查理三世祖父的妹夫伯叟奪得普羅旺斯的管轄權,而查理三世苟延殘喘,只保留了王子的頭銜,沒有取得一塊轄地。從此,加洛林王朝一分為三。
中央統一政權的分散解體意味著帝國的衰敗,西法蘭克的分裂加劇了國內貴族的對權勢和利益的爭奪,國內各階級和政治團體的矛盾日益加劇。諾曼人眼看加洛林日漸衰落,於是發兵開始入侵西法蘭克。面對亡國的危險,路易三世和卡洛曼二世迫於形勢不得不結盟對抗外敵。
公元881年,雙方聯軍在索姆河一戰獲勝,贏得了結束戰爭的關鍵,但路易三世在戰爭中身亡。隨後,卡洛曼乘勝追擊,在蘭斯北部徹底擊潰諾曼軍隊。但不幸的是,三年之後,卡洛曼亦受傷身亡。
隨著兩位王子逝去,西法蘭克王朝境內混亂進一步加劇。到此時,西法蘭克具備王權合法繼承權的只剩下查理三世一人。雖然如此,但貴族們並不認可這位年幼的王子,公元884年,西法蘭克貴族和主教們邀請東法蘭克國王入主西法蘭克。後來隨著東法蘭克國王死去,巴黎伯爵奧多取得西法蘭克的統治權。
封建時代,皇權神授的觀念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奧多並不具備王室血脈,無法繼承西法蘭克,也得不到所有貴族勢力的認可。反對黨在公元983年為查理三世加冕,奧多無力阻止,查理順利繼承西法蘭克國王之位。此時的西法蘭克已然群雄林立,查理三世的國王之位搖搖欲墜。後來,查理三世與赫利羅伯特二世火拼,被他抓住之後軟禁在蒂耶裡堡,查理三世從王位衰落。
二、廢而不殺:封建王權合法性束縛及貴族利益糾葛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歐洲,封建時代君權神授的觀念根深蒂固。關於以下犯上弒君奪位,被西方人奉為經典的《聖經》曾有解釋:「他們立君王,卻不由我,他們立首領,我卻不認」。弒君奪位者在封建時代被認為是大逆不道,有違天意的舉動,這也正是查理最後被廢囚禁,而非被殺的原因。
從封建王權獲取合法繼承的理論視角來解析,查理三世被廢與上述所謂「君權神授」的封建理論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其中更包含著貴族利益的爭奪。
但從整個中世紀發展的歷史來看,君權神授的理論僅僅是其中之一,王權的繼承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如王室血脈、貴族支持、婚姻、臣民選舉等等諸多要素。著名學者塔西佗曾言,國王的權利存在邊界,他們並不是不受限制的。
從這個角度看,中世紀王權合法性既包含宗教層次的,也包括世俗層次的。國王登基的途徑除了一貫以來的和平繼承即子承父位之外,貴族們還可以藉助所謂「國家緊急狀態」來推翻國王領立新王。
赫格納正是這場政治風波中的「外戚」,與查理三世有著密切的聯繫,被其提拔至西法蘭克王國的重要職位上,這觸及了貴族們的利益。另外,貴族們以赫格納非西法蘭克傳統貴族出身,違反輔政的傳統使國家陷入緊急狀態為由為藉口向查理髮難從而另立新王。
通過這樣的方式,貴族們有了足夠的理由向查理三世發難,使這次的政變出師有道。最終,以赫利羅伯特為代表的貴族取得勝利,羅伯特被推選為新的國王。
羅伯特在登上王位之後,為了使自己篡奪的王權更具合法性,效仿加洛林帝王向聖但修道院提供捐贈,以便獲得所謂「神權」的認可。公元923年,聖但修道院為答謝羅伯特,製作了捐贈文書送給羅伯特。在文書的開頭就闡明查理三世被廢的原因,指明羅伯特順應天意廢除查理。
三、內外交困:王權衰落與地方力量的崛起
西法蘭克的王權更迭的困境還需要從加洛林的衰落說起,加洛林帝國一分為二,帝國王權也隨之撕裂成兩份。分裂意味著國家整體實力的衰敗,意味著加洛林王權完全的衰弱,這使得那些本就懷有異心的貴族們蠢蠢欲動,等待著時機發難。再加上查理三世的兩位哥哥相繼病逝,而諾曼人在外又虎視眈眈,整個王室搖搖欲墜,這是查理三世繼位之後所面臨的困境。
除此之外,地方勢力的崛起離不開歐洲一直以來的伯爵制和分封採邑制度,這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分封制和貴族爵位制度相似。這種制度最早根源於臣子對於王權的臣服和依附。
加洛林帝國建國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貴族,這在帝國早期是有利於帝國內部穩定的舉措。但隨著局勢的穩定,各利益集團不斷發展,衝突也在加劇。隨著加洛林一分為二,貴族們迎來了大發展,他們與王室的衝突愈演愈烈,王權呈現衰落的勢頭。
分封採邑制度和爵位制是加洛林王室獲得貴族勢力支持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爵位和封地維持二者之間的良好關係,這種方式在王權強勢期無可厚非,但隨著貴族地方勢力的不斷加強,貴族參政議政的機會越來越多,所佔權重越來越大,加洛林王權勢必逐漸衰弱。
分封制的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內國足參政議政的野心,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他們不斷派遣心腹入宮爭奪職位,分化王權。在一次次的交鋒之中,王室屈於外部貴族的威脅而不斷使自己的權利喪失。
加洛林在9世紀末再次分裂為6個國家,西法蘭克正是其中之一。此時的帝國王權已經極度虛弱。分裂之後,各國貴族勢力不斷擴張侵蝕中央王權。西法蘭克後來再度分裂,地方勢力割據崛起,劃分為了大大小小29個公國。
到了此時,西法蘭克中央王權分崩離析,已經是名存實亡,王權已經沒有了震懾地方勢力的能力,查理三世的登基不過是貴族們為了更加名正言順地篡奪王權的手段而已。到了公元10世紀,西法蘭克貴族已經逐漸掌握了國家重要職位,佔據著大片的土地。除此之外,各地貴族在自己的封國之內建立政權和軍隊,王權式微已經顯而易見。
查理三世被廢,伴隨著外部勢力的入侵和內部地方勢力的崛起,二者使中央王權受到衝擊,這樣的困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查理三世登基之後雖然不斷發展自己的勢力,但卻無法改變這樣的困局,最後被貴族群起而攻之,從王位上摔落,西法蘭克王國王權首次出現中斷。
四、結語
政治變革之原因多種多樣,查理三世被廢不單單是「外戚幹政」那麼簡單,其根源還在於西法蘭克王權的衰落和國內地方勢力的崛起,而貴族和王權的衝突則加劇了政變的爆發,「外戚幹政」不過是這場政變的合法外衣。
中世紀的歐洲正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歐洲諸國內部勢力崛起,割據混戰不斷是其常態。面對地方割據與貴族崛起的困境,查理三世無力回天,被廢只是時間的問題。查理三世被廢實際上代表著這一時期大部分歐洲王權的縮影,從查理三世的研究出發,或許我們能夠一窺中世紀歐洲的概貌。
參考文獻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中世紀政治思想史》
《查理大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