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裡沒有刻意去渲染某種情感,這或許是我喜歡紀錄片的原因。「修路」前,大夥各自回家,看望家人,修路期間有人冷到手沒知覺差點廢掉,幾千米海拔的營地沒信號打給山下大本營讓給家人報平安只因跟家人約定好這兩天打電話回家,第一次可以安排登頂的索多發朋友圈說終於輪到安排他登頂要圓夢。人生有人大步昂首,有人一步三回頭,有人信仰不倒,但心裡一定有個柔軟的地方,始終裝著一些被小心呵護的溫柔,無論人或事。
敬勇者,敬其勇氣,敬其堅毅,敬其每一步。致那些輕易揣測別人心思的人,不要將自己的世俗加於他人之身,因為世俗已使你喪失智慧。亦贈自己,人生也是一個登頂的過程,轉身之間,每一步都已逝去,卻又留下長遠的印記。紀實電影,畫質一流,景美人美。衝突的地方在於喜馬拉雅山在藏傳佛教裡的神聖,和登山者徵服的念頭,嚮導的功利。在最純淨的地方,人心的念頭這麼赤裸,面對這種現實,我們除了無力,又能說些什麼?
於我這種沒文化的人總覺得少了點解說,不然很容易睡著。對於有些人是一輩子的信仰,對於有些人是一時登頂的榮耀,何必那麼苛刻呢,大家都有所收穫和追求便好啊。電影《喜馬拉雅天梯》,我也感受得到電影人物的登頂的喜悅,那種骨子裡的熱愛。可結局就仿佛生活,人們總在一開始以為要徵服的是這個世界,最後連命都搭了進去,也不一定醒悟世界高度是自己創造的維度,穿越高山有能如何。不要縱容自己玩命,因為最終的悲痛都只會全部都留給了家人。
很棒的紀錄片,成本雖小,但卻是攝影團隊冒著生命危險完成的。神聖的是山,也是登山人,更是登山嚮導。感動的是藏民的虔誠,真誠淳樸的祈禱,羞澀真實的笑容。這部片更多的是表達藏族人的信仰與神山的關係。 作為電影,它有點平淡,但作為紀錄片,它足夠震撼,鏡頭下珠峰美得不可言喻。珠峰大本營和絨布寺的身影讓我一再懷念上次踏足情形。鏡頭調度堪稱驚豔。內容開頭三十分鐘非常好,後面相對弱了點。很可惜紀錄片平時排片太少,幸虧小西天能看。本場觀眾都非常安靜,這樣舒適安靜觀影經歷太難得。退場時我特意去看大家的臉,高素質的人的確面相也更耐看。
感人的不是故事,是光影,是畫面。這座山,不是用來攀登的,是用來敬仰的,如果你找不到人生,就算爬到峰頂,你也還是要回到地面尋找,況且,真正的登山者的是西藏人,夏爾巴人,其餘的統一叫「客戶」。一個被前拉後推上去的「客戶」。所以,還是把山還給藍天,還給星空吧,它不需要人類的點綴。同是一座峰,尼泊爾和中國,不同路線不同國家不同性別有著共同夢想的登山者,面對高峰,每個人都要和雪山競爭,登頂是件了不起的事,一般人做不到,即使成功登頂也可能返程永遠留在山上,但這應該是他們的夙願吧。
《喜馬拉雅天梯》很真實的登峰全程紀錄片。景色不能再美,喜馬拉雅作為海拔最高的山脈,藏民心中的神山。每年都吸引了不勝其數的登山客想一攀頂峰看世界最高處的風景,園登頂之夢。哪怕途中可能遭遇雪崩失聯失蹤 產生高原反應頭痛嘔吐呼吸困難。這部片子的攝影構圖和畫質明顯沒有前兩個壯美和精緻。敘事分支多,主線散。但攀登過程中的困難和艱辛,隔著屏幕,仍能感受到。這是幫助登山愛好者實現夢想的人的電影,他們以此為生,也為之努力,太不容易了。
製片人帶著片子來到課堂,讓我感受到了世界屋脊的壯美和危險,聽他講述電影製作全過程,讓我對所有拍攝參演人員致以深深地敬意之情,四年完成的片子精美,震撼,沒有哪條路不是既定路線,經幡和冰雪 看得見的是紅景天裡的氧氣,摸不到的是冷藏在光陰裡繩索。不知此生能否有一次機會去登頂這被蓮花生大師欽命守護的聖地,然而天之盡頭,夢之遠方。生即是一次出發,生亦是一次輪迴。能在這大銀幕感受過一次亦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