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伊講(作者:趙文秀)
食物本身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烹飪像是做實驗,過程中充滿了很多物理、化學的變化與數學計算的過程。食材所具有的多種營養素、豐富的色彩與形狀,也是自然重要饋贈的一部分,所以食育與科學啟蒙、藝術啟蒙也有著重合的部分。
之前關於「食育」的文章寫了不少,其實食育的核心是增加孩子接觸食物的機會,認識食物營養、食品安全,傳承食文化、與環境的調和,培養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從而達到培養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目的。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我和三歲孩子一起做的食品科學實驗。
實驗一:真假花青素
1.實驗目的:讓孩子喜歡吃深色蔬菜和水果(最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300-500g的蔬菜,其中深色蔬菜應佔一半;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g的水果。)
2.實驗原理:花青素遇酸變紅,遇鹼變藍
3.實驗原料:楊梅、白醋、小蘇打、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水杯、勺子
4.實驗步驟:
①首先將楊梅榨汁(可以用勺子擠壓也可以榨汁);
②將楊梅汁平均倒入三個一次性水杯中,1/3至1/2杯即可;
③第一杯中加入少許白醋,第二杯中加入少許小蘇打,第三杯保持原狀,攪拌;
④讓孩子觀察顏色變化,顏色演示依次為紅——藍——紫;
⑤營造奇蹟出現的誇張氛圍。
實驗以後,孩子會對科學實驗非常感興趣,經常纏著我要做實驗。吃到紫薯、葡萄、楊梅等食物都會自豪地對別人說:我知道為什麼是紫色的!而且吃了花青素會變漂亮哦,我們要多吃點……
實驗二:彩虹糖的騙局
1.實驗目的:讓孩子遠離人工色素(科學家早就發現,長期攝入生產糖果和軟飲料時經常使用的人工添加劑會導致多動症等行為障礙。英國食品標準管理局(FSA)對這一研究結果撥款75萬英鎊委託南安普敦大學的研究者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有6種人工色素包括人們所熟知的檸檬黃、日落黃會影響兒童的智力,嚴重時可導致兒童的IQ值下降5.5分。英國食品標準局理事會曾向政府提出在食品中少用人工色素的建議。歐洲多個消費者保護組織10日也敦促歐盟全面禁止使用這6種人工色素。
2.實驗原理:除了滿足人們「好色」的視覺體驗外,人工色素沒有任何的營養價值,人工色素主要用於果汁飲料類、糕點上的彩裝、糖果、山楂製品、冰淇淋、果凍、巧克力、奶油、速溶咖啡等食品的著色,其中以水溶性的為主。
3.實驗原料:一次性白色盤子、一包彩虹堂、一杯水
4.實驗步驟:
①將彩虹堂按不同顏色的順序,順著盤子擺一個圓形;
②將盤中倒入半杯水;
③稍等片刻,會出現恢弘的彩虹圈;
④撿起一粒掉色的糖,讓孩子觀察還剩什麼;
⑤引導孩子認識吃糖的危害性。
相信實驗以後,孩子再買彩虹糖是為了做實驗選購材料來的。爆料一個好玩的事兒,我家孩子選零食,還會裝模作樣看配料表。有一次去買冰淇淋,她很認真地問老闆:請問裡面有代可可脂麼?老闆直接蒙圈,說:就是這一種包裝紙啊……
實驗三:麵條可燃
1.實驗目的:增長孩子的常識,避免長大後變成輕易信謠傳謠的人
2.實驗原因:
幾年前,網上瘋傳一條消息:「添加了食用膠、檸檬黃、蓬灰、複合磷酸鹽等添加劑的麵條,看起來好看,吃起來筋道。但吃這樣一碗麵,就等於吃掉一隻塑膠袋。聲稱:吃麵之前先拿火燒燒看,以免誤食塑膠袋」。不僅牽動了消費者的敏感神經,更是讓各媒體找到了新聞「熱點」,一時間幾乎所有媒體都在跟進,探秘麵條為什麼可燃燒?
3.實驗原料:兩根乾麵條、一個打火機
4.實驗步驟:
打開打火機,將麵條點燃,著火了……
告訴孩子:麵條燃燒屬於正常的物理現象,除了流體食品以外的固態食品在一定的含水量條件下均有可能被點燃。這是因為食品都不外乎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主要組分及其他的微量組分所組成,這些主要組分均是有機物質,在水分條件合適的條件下可以被點燃,這其實是一個基本的常識。
讓我們,通過食育,讓孩子感受四季變化,享受人情冷暖。
專業: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法學 社會工作 行政管理 護理學 家政服務與管理 老年護理
(最短學習年限2.5年;全部學費11360元或9120)
諮詢電話:25653114、25653102、25653103
報名地址:上海市國順路2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