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一個新聞在網絡上引起轟動,寧波一家麵館的一碗黃油蟹面賣到了730元一份,被網友們稱之為天價面。後來店家出來解釋天價的不是面,而是黃油蟹。
一時間黃油蟹被推上了風口浪尖,而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你要是去一些檔次高一點、裝逼範強一點的餐廳吃黃油蟹,一隻半斤以上的「頭油」價格最起碼2000元起步,因為店家去進貨的時候拿貨價格就差不多700元。
擅先生的三叔從部隊轉業以後被安排到了深圳,我幼年時被退休後的三叔接過去讀書,一直讀到高中。他住在福永,我也就是從那個時候知道了黃油蟹。三叔在參軍之前是做螃蟹生意的,對吃蟹頗有一番研究。以前他老人家跟著部隊南徵北戰的時候,經常對他的老部下說等打完仗就跟著他回江南老家吃大閘蟹,管夠!
後來大部分戰友都埋骨沙場,但三叔從來沒忘記他當初的承諾。到地方他參加工作後,每年中秋節他都要求家裡經營的蟹行提前準備百來只上品大閘蟹用來招待那些活下來的老戰友。後來考慮到長途運輸對大閘蟹品質的影響,三叔就在當地蟹農家裡訂購螃蟹,他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發現了黃油蟹(那時候還沒有黃油蟹這個名字),雖然差不多100隻膏蟹才能出這麼一隻黃油蟹,但由於當地人對黃油蟹也不是很喜歡,所以價格很便宜,有時候都是當添頭送的。
我第一次吃黃油蟹是在10歲,那也是一個中秋節,三叔帶了一幫子老戰友浩浩蕩蕩來到一個相熟的蟹農家裡,實際上就是一個臨水的小木屋裡。三叔特地把我領到水房,指著池子裡的比海碗還大的黃油蟹給我看:這是個好東西,和老家的大閘蟹有得一拼,儂切切伐就曉得了。
三叔拿起一隻給我細看,好傢夥,一稱有8兩,通體金黃,感覺油膩膩的,拿出水的時候蟹殼上都有那種油珠。這是從海裡撈出來的,所以周身散發著海水的味道,跟大閘蟹比起來肚皮有點軟。三叔告訴我他剛開始在蟹農家裡看到黃油蟹的時候還以為是什麼新的品種,後來經當地人介紹才知道其實就是得了肥胖症的青母蟹,由於身體脂肪太多沒法再換殼,膏油在日光的暴曬下全部滲透到肉裡,讓蟹肉也變得黃燦燦的,視覺效果很是逼人。
三叔親自上陣,蟹農夫婦反而跟小學生一樣規規矩矩在一旁看他收拾,三叔把從老家帶來的黃酒倒進一個木桶裡,然後把洗乾淨收拾好的黃油蟹一個個放進去,我以為三叔又要弄醉蟹,誰知他告訴我用黃酒浸泡主要是把螃蟹弄醉(那時候條件不好不像現在隨便可以弄到冰水把黃油蟹凍暈),主要為的是待會兒蒸蟹的時候不破蟹身把油都給流走。
一幫老戰友在擁擠的農家小院裡喝著唱著,回憶起過往的金戈鐵馬,動情之處黯然落淚,少不經事的我看著一群老男人像瘋子一樣又唱又哭感覺很好玩,心思卻放在廚房裡的黃油蟹,來來回回跑了幾趟。當吳嬸(蟹農老婆)把蒸好的黃油蟹端上桌,滿屋酒香混合著蟹香。吳嬸又勸三叔:老領導,這玩意兒吃了油膩,家裡還有些好的螃蟹,味道鮮甜,你怎麼還吃這些不值錢的東西。
三叔反過來勸吳嬸:老姐啊,這東西可是難得一見的好東西,現在只是沒人發現它的妙處,但以後肯定會有人懂它們的好,我倒是勸你們趕緊趁著還沒人回過味來多吃點,不然以後真的吃不起了,肯定會被有錢人給包圓的。即使你們這些養蟹的也捨不得吃。
掰開蟹蓋滿眼金黃,油質感特別重,吃在嘴裡一種從未有過的香糯綿密,最主要的就是那種類似高郵湖鹹鴨蛋黃的那種流沙油感,人這麼一吸,整個人都有點飄飄欲然。滿屋頓時一陣吸允之聲,三叔一位戰友感慨說:想不到有生之年每年中秋都還能吃到這樣的美味,那些倒在戰場上的老夥伴們就沒有這個口福了。
屋裡的氣氛頓時又有點凝重,三叔敲了一下桌子開解道:這都是哥幾個用命拼回來的,既然老天爺要讓我們留下來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們吃不起山珍海味,但吃幾隻「黃金蟹」(黃油蟹)也算冥冥之中的天意,這玩意兒就是自己吃得太多最後被我們吃了。我剛才就說了趁著我們現在還能吃,趁著這玩意兒還沒有被價格炒起來,我們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於是小木屋裡又傳出了斷斷續續的吸允聲、軍歌聲。
幾年以後三叔的老戰友們一個離他而去,每年的中秋節參加聚會的人越來越少,直到那一年去蟹農夫婦家裡的就我和三叔。吳嬸已經把蒸好的黃油蟹疊好放在一個大木託裡放在八仙桌中央,三叔把幾張桌子空著的位置都擺好酒筷,收音機裡放著軍歌,三叔沒和我說一句話,一人沉悶地在那裡埋頭狂吃……這也是我最後一次看三叔吃黃油蟹,從那以後他再也不吃黃油蟹,但仍然中秋節帶我去那座小木屋,然後端上大盤黃油蟹,擺好幾張桌子的酒筷,看著我吃。
香港回歸大概4年後,一些老港食客發現了黃油蟹的「妙處」,開始追捧,一些酒樓和飯莊也推出了各種黃油蟹菜品,價格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吳嬸的兒子接手家裡的蟹船,他在三叔的言傳身教下掌握了一整套養蟹做蟹的方法,成了粵港一帶名氣頗響的蟹王。他每年中秋節仍然給我們家郵寄一筐螃蟹,裡面每次都不少於10隻黃油蟹,雖然黃油蟹沒怎麼變,但我再也吃不出當年那種味道。
實際上家人也捨不得吃,這些都是每隻6兩以上的海油,最後都拿來送人了,當一樣東西的身價在上漲時,有關於它的各種人情世故也在上漲,黃油蟹終於變成了像三叔說的那樣: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它不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看的、送的、裝的、吹的……
本文系擅先生團隊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