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軍區組織全區高原駐訓 武器裝備得高原反應

2021-01-09 環球軍事

編者按

從2013年開始,蘭州軍區以3年為一個周期,組織全區作戰部隊和部分保障力量輪流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進行為期不少於4個月的使命課題訓練。面對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參訓官兵不畏艱險、挑戰極限,以敢打必勝的勇氣戰天鬥地、攻堅克難,部隊高原訓練的實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從即日起,本報將連續刊發蘭州軍區聚焦能打仗打勝仗大抓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紀實,敬請關注。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組織大規模、高強度、長時間的實戰化訓練,安全壓力直接考驗黨委班子的使命擔當——

涉險「生命禁區」只為打勝仗

2013年6月,蘭州軍區《加強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的意見》下發後,立即在部隊中產生強烈反響。

對於高原訓練,蘭州軍區官兵並不陌生。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軍區每年都要把部分部隊拉到雪域高原,進行以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為主要內容的適應性訓練。

然而,此次高原訓練非同以往。根據軍區黨委決定,將組織全區作戰部隊和部分保障力量整建制開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不少於4個月的使命課題訓練。

認真研讀短短千餘字的《意見》,官兵們深感其分量之重:

——規模大。3年時間內,全區所有作戰師旅都要完成全員全裝高原駐訓,而以往每年只安排少部分部隊參加高原訓練,至今仍有部隊未曾涉足高原。

——海拔高。所有部隊的駐訓點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最高的駐訓地達到海拔5300米,而以往駐訓地域海拔大多在兩三千米。

——時間長。明確要求訓練時間不少於4個月,而以往時間最長也不過四五十天。

千軍萬馬鏖戰高原,在嚴寒缺氧、地形複雜、保障無依託的「生命禁區」組織大規模、高強度、長時間的實戰化訓練,風險前所未有!

這一切,蘭州軍區黨委「一班人」何嘗不知。決策出臺前,就不斷有人提醒:「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安全是道繞不開的坎!以前怎麼訓現在就怎麼訓,是最保險的做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軍區司令員劉粵軍仍感慨「下這個決心不容易」。既然「不容易」,為何還要下這個決心?劉司令員告訴我們,與能打仗打勝仗相比,單位的政績、個人的功名算得了什麼。

「軍人生來為打贏,豈因禍福避趨之!」聚焦強軍目標,軍區黨委「一班人」果斷拍板:「只要是為了打勝仗,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要幹!」

從適應性訓練到使命課題訓練,「一詞之差」的距離有多遠?高原環境的全新挑戰,呼喚實戰化訓練的新「刻度」——

構建使命課題訓練的「能力坐標」

都是高原駐訓,從適應性訓練到使命課題訓練,「一詞之差」的距離有多遠?

帶著這樣的困惑,某摩步旅旅長于洋帶隊參加了首批使命課題訓練。作為一名老兵,於旅長曾數次上高原駐訓、參演,自認為掌握高原的「脾性」。

當於旅長和他的部隊走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卻發現一切都變得更加艱難、格外陌生。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讓人的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訓練中體力很快便出現透支。他告訴記者,過去在兩三千米高原經歷的考驗,與現在全然不在一個層級。

武器裝備在這裡同樣也會發生強烈的「高原反應」:駕駛員把油門一腳踩到底,機動速度也難及平常的三分之一;由於氣壓低,飛彈常常在飛行途中掉下來;火炮射擊的距離時近時遠,哪怕是最優秀的射手一時也找不到準頭。

更讓於旅長焦慮的是,在這種環境中開展真刀真槍的實戰化訓練,讓過去在適應性訓練中養成的思維觀念、訓練模式、保障方式等變得不再「適應」。

於旅長面臨的困境,正是高原使命課題訓練鋪開前軍區官兵面臨的「共同課題」:高原使命課題訓練訓什麼?怎麼訓?訓到什麼程度……如果解決不好這些問題,高原駐訓的質量效益就難以得到真正提高。

蘭州軍區司令部軍訓部部長張帆說,高原寒區氧氣不足、氣壓低,導致人體機能下降、武器裝備性能下降、戰鬥行動效能下降,過去適應性訓練制訂的標準大多過時,亟須構建與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相匹配的「能力坐標」。

為此,軍區採取專題調研、專家指導、試點引路等方法,結合正在開展的訓練實踐,確定了「對接作戰任務、分解能力指標、確定訓練內容、量化訓練標準」的思路,在全能力檢驗中探索構建高原使命課題訓練體系。

3年來,蘭州軍區部隊圍繞破解高原作戰面臨的偵察預警、指揮通聯、遠程投送等8個方面的難題,結合不同部隊的任務、性質建立起《作戰能力結構體系》,使官兵對該抓什麼、幹什麼、訓什麼、達到什麼標準一目了然,從而做到訓有方向、練有目標。

觀念的跨越是最難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必須深刻透析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推動訓練實踐與戰爭形態同步升級——

讓新的作戰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陸空協同立體突貫、彈炮一體精準打擊、信息系統集群運用……火力聯合突擊,專揀對手作戰系統的薄弱環節來打,紅方主攻部隊的行動勢如破竹。

硝煙雖已散去,但重溫剛剛在高原寒區結束的「聯合行動-2015A」實兵演習,蘭州軍區部隊官兵仍覺勁風撲面。紅方聯合戰役兵團指揮員張聯義談到,體系破擊、聯合制勝等新的作戰樣式,讓高原作戰的許多「瓶頸」問題迎刃而解。

過去是拼能量、比數量的「力量制勝」,如今是打節點、打要害的「體系制勝」。回望3年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參訓官兵無不深刻地感受到:隨著戰爭形態的不斷演變,全新的作戰理念正不斷刷新現代戰爭的作戰樣式,成為制勝高原戰場的決定性力量。

觀念的跨越是最難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必須深刻透析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推動訓練實踐與戰爭形態同步升級。蘭州軍區黨委意識到,不改變滯後的思維觀念,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將難以實質性地提高部隊戰鬥力。

為此,他們以近年來發生的信息化戰爭為例,教育廣大指戰員深刻認識新的作戰理念、作戰樣式;建立跨軍兵種聯訓機制,做到訓練階段同步、訓練內容相融、訓練資源共享,共同破解聯合指揮、信息通聯、協同保障等聯合作戰的難題;抽組合成營、信息化作戰單元進行真刀真槍的實戰化演練,讓新的作戰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隨著官兵們思想觀念的更新,陣陣新風吹進高原演兵場——

在信火一體打擊下,合成營重拳出擊、拔點奪要;直升機群精確投送,特戰精兵神兵天降;在看不見的無形空間,電磁壓制激烈角逐、網絡突擊扣人心弦……

相關焦點

  • 【走進中科院蘭州分院】 高由禧:高原氣象學研究的先驅
    這一天並沒有讓高由禧等得太久。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華東軍區接管了南京,陳毅司令員了解到科研單位的困難,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為氣象科研所調撥60萬斤小米,作為購買地球物理探礦儀、地震儀、地磁儀和氣象儀器的費用,並增加了人員編制。這讓科研人員看到中國共產黨發展科學事業、強國富民的決心。「有了共產黨,中國才有了希望,科學才有了前途。」對此,高由禧深有感觸。
  • 身體越好 高原反應越大
    身體越好 高原反應越大 發布時間: 2010-04-20 13:47   來源: 荊楚網   進入電子報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連日來,各方的救援人員仍源源不斷地從全國各地趕到玉樹災區
  • 紅景天是怎樣變成「高原反應」神藥的?
    蘇聯人的「秘密武器」,造就了中國人追捧的「高原神藥」。文|朱不換十一長假即將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將西藏、川西和各處雪山設為了自己旅行目的地。可是,萬一遇到高原反應怎麼辦?要是頭疼、疲倦、眩暈、吐得一塌糊塗,旅程可就毀了。
  • 記者在玉樹災區採訪時因嚴重高原反應殉職
    媒體記者紛紛「打道回府」  事實上,撤回的不但是這些救援人員,許多媒體記者也有很多人出現高原反應而撤回。17日晚上9時許,和記者在一起採訪的北京一家媒體的記者孫先生,開始出現高原反應,他說他的頭像裂了一樣疼。
  • 高原反應頭痛怎麼辦 緩解高原反應的小妙招
    那麼對於常年居住在平原的人們來說,如果去高原地區玩耍,出現高原反應後,如何緩解呢?三、服用高原反應藥可服用一些高原反應藥和緩解高原反應的保健食品,比如紅景天,高原安,葡萄糖。有高原反應時含服,可緩解不適。
  • 一名記者因嚴重高原反應在玉樹震區殉職
    但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擺在大家面前,很多救援人員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症狀,而不得不離開救援現場。據青海玉樹抗震總指揮部一名官員介紹,截至4月18日,中央和地方媒體的記者有20多人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被迫撤回。這名官員還稱,其中一家媒體的記者來到災區兩天後患感冒,引發肺水腫,經搶救無效而死亡。
  • 高原作戰有多危險?高海拔負傷極難癒合,低溫加劇傷情惡化
    由於高原地區氣候覆雜,對武器裝備的使用維護構成嚴酷考驗,因此在高原地區作戰風險也會增高。大氣氣壓也會隨海拔的增大而減小,在海拔3000米的地區氣壓會降低30%!而高原空氣的含氧量也要比平原地區平均減少30%-60%。
  • 我國第一條高原鐵路青藏鐵路背後的中國軍人(圖)
    青藏鐵路護路員扎西     中國軍人與中國的第一條數位化鐵路——蘭州軍區某測繪中心援建青藏鐵路紀實    聽到這一消息,蘭州軍區某測繪信息中心官兵禁不住熱淚盈眶,他們奮戰青藏高原的150多個日日夜夜仿佛又浮現在眼前。
  • 高原反應嚴重 部分救援人員退出
    玉樹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夜間零攝氏度以下的低溫、最高七八級的大風,艱苦的救援環境使得出現高原反應的救援人員明顯增多,部分人員還因高原反應嚴重被轉往外地接受救治。部分參與救援的廣東消防官兵,曾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但玉樹的救援條件之艱苦還是超過他們的想像。
  • 葛優進駐《天下無賊》劇組 眾明星高原反應嚴重
    葛優進駐《天下無賊》劇組 眾明星高原反應嚴重
  • 高原自駕遊最怕高原反應,什麼樣的人容易高原反應,如何來應對呢
    每次去高原總會有人問我,你去川西,去西藏,會有高原反應嗎?其實高反誰都會有,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罷了,有的很輕微,可以忽略,不必在意,但如果表現很明顯、甚至表現出病態,就非常危險了。高原反應真的那麼可怕嗎?高原反應確實很可怕的,海拔越高風險也就越大,每年都有人因高反而終止旅行,甚至也有因此而送命的。有人會問,什麼樣的人容易高反呢?其實這個真的沒有明顯的界限。
  • 《高原磐石:楊曉琨》編導張雪:極致背後,是挑戰極限
    這42天,可以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野外駐訓」來概括。吃、穿、住、行,都從一個記者變成了一個高原山地步兵。住的是野外行軍帳篷,完全按照戰備標準。戰士們跟我們說:你們來的時間好,早來一個星期,半夜三點還得爬起來搭帳篷——因為被雪壓塌了。高原早晚溫差大,儘管已經到了6月,還是會有冰雹。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甘肅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為什麼坐飛機的時候不會高原反應
    很多攀登過高山或者去過高原的人都體驗過「高原反應」,那是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主要表現為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通常生活在平原或者海邊的人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時,很容易就會發生高原反應。
  • 為什麼坐飛機不會有高原反應?
    相信去過高原的小夥伴們都很清楚,高原反應有多難受。生活在平原的人在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時,很容易產生嚴重不適。為何那些人去青藏等高原地區會產生高原反應,但是我們乘坐可以到達萬米高空的飛機的時候,比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瑪峰都要高,卻沒聽過人在飛機上產生高原反應呢?
  • 驢友因嚴重高反罹難 嚴重高原反應怎麼辦
    其中不乏一些網友自發組織的穿越活動,選擇了一些未開發的路線,加之隊員缺乏戶外經驗和應急能力,時常導致危險發生。  就在10月6日,一名山東籍中年男子隨一個網上招募的穿越團隊穿越自然保護區時,出現嚴重高原反應,不幸罹難。而9月底,還有一位河南籍的「非法穿越者」失蹤,至今仍無下落。
  • 新疆軍區裝甲團軍人在疲勞狀態參加夜戰考核
    蘭州、新疆、南疆三級軍區組成的戰鬥力評估專家組,日前對新疆軍區某裝甲團進行了全面檢驗,所考25個大小課目全部優秀。5年來,團黨委「一班人」依靠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凝聚兵心士氣,把一個由步兵部隊改建而成的機械化部隊,鍛造成一支能徵善戰的「崑崙鐵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