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從2013年開始,蘭州軍區以3年為一個周期,組織全區作戰部隊和部分保障力量輪流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進行為期不少於4個月的使命課題訓練。面對高原惡劣的自然環境,參訓官兵不畏艱險、挑戰極限,以敢打必勝的勇氣戰天鬥地、攻堅克難,部隊高原訓練的實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從即日起,本報將連續刊發蘭州軍區聚焦能打仗打勝仗大抓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紀實,敬請關注。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組織大規模、高強度、長時間的實戰化訓練,安全壓力直接考驗黨委班子的使命擔當——
涉險「生命禁區」只為打勝仗
2013年6月,蘭州軍區《加強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的意見》下發後,立即在部隊中產生強烈反響。
對於高原訓練,蘭州軍區官兵並不陌生。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軍區每年都要把部分部隊拉到雪域高原,進行以適應高寒缺氧環境為主要內容的適應性訓練。
然而,此次高原訓練非同以往。根據軍區黨委決定,將組織全區作戰部隊和部分保障力量整建制開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開展不少於4個月的使命課題訓練。
認真研讀短短千餘字的《意見》,官兵們深感其分量之重:
——規模大。3年時間內,全區所有作戰師旅都要完成全員全裝高原駐訓,而以往每年只安排少部分部隊參加高原訓練,至今仍有部隊未曾涉足高原。
——海拔高。所有部隊的駐訓點均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最高的駐訓地達到海拔5300米,而以往駐訓地域海拔大多在兩三千米。
——時間長。明確要求訓練時間不少於4個月,而以往時間最長也不過四五十天。
千軍萬馬鏖戰高原,在嚴寒缺氧、地形複雜、保障無依託的「生命禁區」組織大規模、高強度、長時間的實戰化訓練,風險前所未有!
這一切,蘭州軍區黨委「一班人」何嘗不知。決策出臺前,就不斷有人提醒:「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安全是道繞不開的坎!以前怎麼訓現在就怎麼訓,是最保險的做法。」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軍區司令員劉粵軍仍感慨「下這個決心不容易」。既然「不容易」,為何還要下這個決心?劉司令員告訴我們,與能打仗打勝仗相比,單位的政績、個人的功名算得了什麼。
「軍人生來為打贏,豈因禍福避趨之!」聚焦強軍目標,軍區黨委「一班人」果斷拍板:「只要是為了打勝仗,即使冒再大的風險也要幹!」
從適應性訓練到使命課題訓練,「一詞之差」的距離有多遠?高原環境的全新挑戰,呼喚實戰化訓練的新「刻度」——
構建使命課題訓練的「能力坐標」
都是高原駐訓,從適應性訓練到使命課題訓練,「一詞之差」的距離有多遠?
帶著這樣的困惑,某摩步旅旅長于洋帶隊參加了首批使命課題訓練。作為一名老兵,於旅長曾數次上高原駐訓、參演,自認為掌握高原的「脾性」。
當於旅長和他的部隊走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卻發現一切都變得更加艱難、格外陌生。高寒缺氧的自然環境,讓人的行動緩慢、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訓練中體力很快便出現透支。他告訴記者,過去在兩三千米高原經歷的考驗,與現在全然不在一個層級。
武器裝備在這裡同樣也會發生強烈的「高原反應」:駕駛員把油門一腳踩到底,機動速度也難及平常的三分之一;由於氣壓低,飛彈常常在飛行途中掉下來;火炮射擊的距離時近時遠,哪怕是最優秀的射手一時也找不到準頭。
更讓於旅長焦慮的是,在這種環境中開展真刀真槍的實戰化訓練,讓過去在適應性訓練中養成的思維觀念、訓練模式、保障方式等變得不再「適應」。
於旅長面臨的困境,正是高原使命課題訓練鋪開前軍區官兵面臨的「共同課題」:高原使命課題訓練訓什麼?怎麼訓?訓到什麼程度……如果解決不好這些問題,高原駐訓的質量效益就難以得到真正提高。
蘭州軍區司令部軍訓部部長張帆說,高原寒區氧氣不足、氣壓低,導致人體機能下降、武器裝備性能下降、戰鬥行動效能下降,過去適應性訓練制訂的標準大多過時,亟須構建與高原使命課題訓練相匹配的「能力坐標」。
為此,軍區採取專題調研、專家指導、試點引路等方法,結合正在開展的訓練實踐,確定了「對接作戰任務、分解能力指標、確定訓練內容、量化訓練標準」的思路,在全能力檢驗中探索構建高原使命課題訓練體系。
3年來,蘭州軍區部隊圍繞破解高原作戰面臨的偵察預警、指揮通聯、遠程投送等8個方面的難題,結合不同部隊的任務、性質建立起《作戰能力結構體系》,使官兵對該抓什麼、幹什麼、訓什麼、達到什麼標準一目了然,從而做到訓有方向、練有目標。
觀念的跨越是最難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必須深刻透析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推動訓練實踐與戰爭形態同步升級——
讓新的作戰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陸空協同立體突貫、彈炮一體精準打擊、信息系統集群運用……火力聯合突擊,專揀對手作戰系統的薄弱環節來打,紅方主攻部隊的行動勢如破竹。
硝煙雖已散去,但重溫剛剛在高原寒區結束的「聯合行動-2015A」實兵演習,蘭州軍區部隊官兵仍覺勁風撲面。紅方聯合戰役兵團指揮員張聯義談到,體系破擊、聯合制勝等新的作戰樣式,讓高原作戰的許多「瓶頸」問題迎刃而解。
過去是拼能量、比數量的「力量制勝」,如今是打節點、打要害的「體系制勝」。回望3年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參訓官兵無不深刻地感受到:隨著戰爭形態的不斷演變,全新的作戰理念正不斷刷新現代戰爭的作戰樣式,成為制勝高原戰場的決定性力量。
觀念的跨越是最難的跨越。抓好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必須深刻透析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推動訓練實踐與戰爭形態同步升級。蘭州軍區黨委意識到,不改變滯後的思維觀念,高原使命課題訓練將難以實質性地提高部隊戰鬥力。
為此,他們以近年來發生的信息化戰爭為例,教育廣大指戰員深刻認識新的作戰理念、作戰樣式;建立跨軍兵種聯訓機制,做到訓練階段同步、訓練內容相融、訓練資源共享,共同破解聯合指揮、信息通聯、協同保障等聯合作戰的難題;抽組合成營、信息化作戰單元進行真刀真槍的實戰化演練,讓新的作戰理念走上高原「淬火」。
隨著官兵們思想觀念的更新,陣陣新風吹進高原演兵場——
在信火一體打擊下,合成營重拳出擊、拔點奪要;直升機群精確投送,特戰精兵神兵天降;在看不見的無形空間,電磁壓制激烈角逐、網絡突擊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