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高原地區氣候覆雜,對武器裝備的使用維護構成嚴酷考驗,因此在高原地區作戰風險也會增高。大氣氣壓也會隨海拔的增大而減小,在海拔3000米的地區氣壓會降低30%!而高原空氣的含氧量也要比平原地區平均減少30%-60%。這對醫療補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且高原地區往往地廣人稀、短時間內無法徵集足夠的醫療物資。如果遇到極端天氣,甚至連注射液都會因寒冷而凍結,影響正常使用。很多在低海拔地區使用可靠成熟的救護器材和衛生裝備,到了高原都會"水土不服"。所以說一旦戰士在高海拔地區受傷,救援隊就必須爭分奪秒地進行救治,否則高海拔和低溫就會迅速奪去戰士的生命。
大雪就是高原常見的惡劣天氣之一。醫學研究表明,如果只穿普通的冬衣,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連續工作兩三個小時,手部力量就會降低20%-30%。特別是在高原地區受傷時,危險係數更是直線上升。在高海拔地區受傷後,傷口會更難癒合。因此必須在第一時間送到醫院進行救治,否則繼續暴露在低溫環境下,會導致傷情進一步惡化。而且高海拔地區的交通條件,與低海拔地區相比也有明顯的差距。這無論是對於傷員的就醫,還是醫療物資的籌集都提出了嚴苛的考驗,同時擁有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也是高原作戰的基礎條件。
為了磨練我軍的高原急救能力。近日西部戰區總醫院牽頭,在夜間組織官兵展開了一場常態化模擬實戰救護訓練。演習高度還原了高海拔戰場救護的特點,重點演練了快速檢傷分類、包紮止血、重傷救治、防疫洗消等戰時救護流程。為了更加真實的還原戰場情況,指揮組還臨時隨機增設了醫療隊突遇敵軍空襲的特情。面對突如其來的"空襲",醫護人員沉著應對,迅速按照流程做出回應。醫療人員緊急處置,多名輕傷員及時得到救治,2名重傷員順利被運送回大後方。經過救治,醫療隊順利完成救治任務,展現了我軍在高原地區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
受高原缺氧的限制,我軍經過多年的探索也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新疆軍區、南疆軍區為在高原邊防一線巡邏隊連隊配置制供氧設備,海拔3000米以上的執勤哨卡配發制氧機、氧氣瓶供氧、高原部隊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床頭有氧吸"。而條件更為嚴苛的海拔4000米以上的邊防哨卡,還為其配發了一款重約2公斤、挎包大小的單兵制氧機。該款設備一次性可連續工作6至8小時。通過這一系列手段,我軍的高原缺氧問題,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高海拔地區環境之惡劣遠超很多人的想像。因此在高原中任何一點不起眼的小問題,如果處理不當都可能會演化為大問題。在傷員救治方面更是如此,很多在低海拔地區很容易處理的傷口,在高海拔地區就是棘手的頑症。高原地區的氧氣相對稀薄,傷口癒合的時候,新陳代謝也比較旺盛,這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氧氣,所以一旦負傷後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傷情也會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高原地區作戰對後勤保障能力也是一種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