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地形和戰場環境,使得後勤保障成為在高海拔山地順利進行軍事行動的關鍵。後勤總是推進著戰爭的進程,在高海拔地區尤其如此,如果沒有良好的鐵路及公路設施,後勤物資集散點無法順利地向前方輸送補給,部隊機動也會耗費更多時間,高海拔山地戰場所需的後勤需求比其他地面戰場上輕步兵戰鬥的類型都要多。
在海拔低一些的地區,卡車、直升機、運輸機器人以及滑雪車等都是維繫山地後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一旦海拔超過1.3萬英尺(3962米),後勤保障的重擔就落在騾子和搬運工的肩上;而在更高的海拔,則只能依賴部隊自身或專門的搬運工輸送補給。這也是高海拔山地後勤保障分發體系之所以複雜、混亂的關鍵,而且在戰時,即便像使用人工和騾子這類明顯有局限性的後勤輸送模式,也常常面臨人員或役騾數量不足的境況。
對於平常的後勤保障體系來說,卡車是最重要的輸送工具,而且汽油動力也明顯優於柴油動力。然而,當卡車需要穿行於高海拔山區時,空氣中的氧含量降低,其引擎效率將顯著下降,這導致越野和爬坡性能下降,而燃料消耗量卻劇增。因此,如果要在高海拔山區使用動力車輛,柴油引擎必須加裝渦輪增壓器,而汽油引擎則須調整其化油器。表3中顯示出隨著海拔升高,動力車輛須增加的燃料消耗量。
表3:每百千米動力車輛平均燃料消耗量(單位:升)在山地作戰中,首選利用直升機進行後勤補給,但高海拔山地卻並不太適宜直升機作業。隨著海拔增加,空氣密度降低同樣會降低飛機引擎效率,同時山區紊亂的氣流對飛行安全也極具威脅。而且直升機在野外山地難以找到合適的機降地點,如果靠敵方太近,還易遭到敵方迫擊炮或輕武器的覆蓋射擊。有時,直升機必須根據當地地形特徵飛行,比如須沿山谷進出某一地域,這增加了敵方預判航空器飛臨方位的準確性,同時增大了機組人員的風險。而大霧、暴風雨雪、冰凍以及多變的風向都會迫使直升機停止作業,山地地形也會干擾空-地或空-空通信聯繫。因此籌劃在高海拔山區使用直升機遂行任務時,需要詳細周密的計劃組織、快速的聯絡,在平時就要加強空、地部隊的聯合訓練,以提高聯合行動時的默契。高海拔山區飛行危險重重,對此,印度、巴基斯坦、哥倫比亞、阿根廷以及瑞士等國軍方,還對其直升機駕駛員開設了山區特種飛行的課程。
「倒退」回騾馬補給時代高海拔山地本身是排斥技術的。在這種環境中,役騾倒成為進行後勤保障的不二之選。騾子可以通行於狹窄的小徑,負重也超過人工,能夠長距離跋涉且食量一般,是非常好的役畜。美國的騾子可在負載其體重20%重量(150-300磅)的情況下,每日在山區行走15-20英裡,體型小一點的騾子其負重能力也相對小一些。世界上,單位負重能力最強的則是阿根廷騾,其體形比美騾小一些,但負重達200-250磅左右。然而,這只是騾子在低、中海拔山區的負重情況,在高海拔山區,最高負重應低於200磅。在畜力的選擇上,有組織的役騾運輸隊優於臨時僱用的由當地人驅趕的畜力運輸車,不過當地的騾子較徵調配屬的好。
美國陸軍使用役騾的歷史悠久,二戰期間,役騾曾是緬甸和義大利美國遠徵軍中的一員;上世紀70年代,美國提供的役騾更成為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抵抗前蘇聯的重要後勤力量。直到現在,在不少國家的高海拔山地部隊中,役騾仍是當地駐軍中的重要成員,而不少國家軍隊在有需要時,也會徵召當地的騾隊服役。然而,騾子也有其局限,比如道路上積雪過厚時,這些大傢伙就會拒不前行。
騾子消耗也較小,以美國騾為例,它每天需要10磅谷料和14磅乾草,這些重量也須算在保障的份額內,而小一些的阿根廷騾每日只需8磅谷料和8磅乾草。除食物外,騾子每天還要消耗1盎司鹽和25-30升飲水,如在沙漠地區則需50升水。像人一樣,役騾也需要時間來適應高海拔地區的環境。騾夫和役騾通常需要一個月的訓練時間來適應3000米海拔以上的環境,但到4000米以上時,役騾和人一樣也容易疲勞並需要經常休息。
此外,為適應戰場環境,役騾還要經過訓練以適應槍炮爆炸時巨大的聲響,防止因受到驚嚇而失控。
役騾易受到疝痛、中暑衰竭、傷痛等困擾,但大部分的傷痛都是由於役使器具使用不當造成的,比如未經調整的鞍具、背負負載包裹不當以及不適合的挽具等,而沿途的巖石、道路上的殘骸也會磕傷騾蹄。在高海拔地區,外地役騾更容易患上當地的疾病,而本地騾則具有免疫能力;此外,幾乎所有騾子似乎都有敏銳的感覺,它們常在風暴來臨之前尋找掩蔽所,這一特性也能為人們所用。役騾雖然適合用於高海拔山地作戰中的後勤輸送,但它們本身也需要大量的日常照料和訓練。
要維持一支役騾運輸隊,騾夫、蹄鐵匠、鐵匠和獸醫等保障人員必不可少,但在過去幾十年裡,不少大量使用役騾的軍隊卻少有這些保障人員。在服役期間,一隻役騾每30天就需要更換一次蹄鐵,而且在雪地和冰面上,則需要特製的騾用蹄鐵。表4描述了要維持一支171人規模的輕步兵連,在高海拔山地遂行為期6天的行軍、進攻和防禦行動時,所需攜帶的物資及役騾數量。由於大多數給養集中於物資集散點和沿途補給站,連指揮官需隨時保持並掌握運輸能力。
表4:171人輕步兵連6天任務所需物資重量和運輸需求搬運工則可從當地民眾中招募,他們熟悉當地環境,對高海拔稀薄的空氣也能較好的適應。雖然搬運工負重能力遠不如役騾,但他們能到達役騾所無法涉足的高海拔地區。但是,當地民眾應徵為搬運工後可能不願意隨軍到遠離其家園的地方執行任務,而且使用當地搬運工也需考慮安全方面的因素。表5是搬運工與士兵在不同海拔地區負重能力的對比。
表5:不同海拔山地,搬運工與士兵的負重能力1994年,秘魯和厄瓜多為爭奪位於兩國邊境上的孔多爾山脈(Condor Cordillera)而爆發了衝突,秘魯陸軍僅靠在當地民眾中徵召的搬運工進行後勤保障。雖然戰鬥發生在不超過2500米的中海拔山嶽叢林中,但由於陡峭的山體密布灌木和叢林,通往作戰地區也很少有現成的小路,加之秘魯軍隊缺乏受過訓練的役騾和騾夫,使其主要由搬運工構成的後勤體系保障能力十分有限。秘魯軍隊不得不招募當地壯年民眾組成運輸隊,將補給品從一個村莊運送到下一個村莊,直到輸送到孔多爾山前線。
前線戰鬥人員每天也需要補充彈藥、食物、飲用水及取暖燃料。表6是一名士兵每天需要的給養和薪材。
表6:戰鬥人員每日消耗的水及燃料山區作戰行動中,營級規模的特遣隊通常攜帶、儲備足夠1-2周持續作戰的給養,這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沿主要供應線建立物資堆積點。無疑,供應線越短,保護其不被中斷也越容易。如果後勤供應所必需的公路、道路和小徑等通路,都在敵方的控制之下,部隊的補給就僅限於依靠直升機來完成,而直升機在高海拔山區所受限制亦是難以避免的。至於高海拔地區冬季的後勤保障就更為困難,有時甚至導致因補給不繼而被迫撤離。
在高海拔地區,因傷後撤也經常遭遇難題。天氣和載重限制可能使直升機無法運載傷員。傷員經常需要用擔架抬到低一些海拔、直升機可以抵達的地區。
前蘇聯在阿富汗山區的作戰經驗表明,高海拔山區要後送保障1名傷員,常需要13-15名人員,而且後送過程也充滿艱辛,擔架隊也必須派額外兵力用於保衛。傷員之所以需要後送到低海拔地區,是由於在高海拔地區很多疾病和傷患都無法有效治療和康復。
永恆的高海拔山地作戰高海拔山區地形險峻、崎嶇,部隊機動速度被拖慢且環境對人員健康也不利,因此在這種環境下,單兵的身體素質始終都顯得很重要。從歷史到當代,發生在高海拔地區的戰爭從未間斷,而且也不可能因環境不適於作戰而避免。
高海拔山地作戰訓練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輕步兵訓練,環境適應性訓練和特種訓練都非常必要。
在高海拔山地作戰行動中,指揮官的領導才能也非常重要——
艱苦的生存環境、人員體質的弱化以及心理上的壓抑,都需要卓越的領導者。成建制且內部關係經過多年磨合的軍隊在山地戰中比較容易處理領導力問題。此外,高海拔山地作戰主要由營、連以下分隊實施,因此
班、排級指揮官也承擔著更多的職責。
高海拔山地的火力支援同樣也困難重重。火炮射擊表在此環境下也不再準確,火炮機動也非常不易。如果條件允許,利用直升機掛載火炮實施戰場機動是最好的選擇。至於搬移火炮和彈藥也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在較低海拔地區,武裝直升機是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較為理想的火力來源。而對於構築於反斜面的敵方設施,則使用迫擊炮曲射彈道攻擊效果較好,但不足的是迫擊炮射程有限。
由於向高海拔地域輸送給養需要專門、特殊的方法,後勤保障則是作戰中需首要關注的因素。維持這種環境下的作戰需要耗費異乎尋常的精力和努力。至於小規模分隊的行動,只要任務不持續過長時間,則不會像大規模行動那樣對後勤造成沉重負擔。
(本文由知遠戰略與防務研究所編譯首發,略有刪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