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祖先可能不吸血,曾是「大個頭」!

2021-01-13 新華社新媒體

記者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展現了跳蚤這類常見寄生昆蟲不為人知的進化史。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現在的跳蚤(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現在的長翅目昆蟲(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1.65億年前與恐龍身處同一時代的遠古跳蚤復原圖(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

「我們用最新的基因組學等方法,將跳蚤的基因數據與其他昆蟲比對。這好比在基因層面讓跳蚤『認祖歸宗』。」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介紹,經典分類學理論認為,跳蚤屬於昆蟲中單獨的一個門類:蚤目。但基因大數據比對卻給出了不同結果:蚤目並不是一個單獨門類,而是長翅目昆蟲下的一個分支。這意味著,跳蚤的分類學「地位」較傳統觀點更低,昆蟲的分類體系也將整體改寫。

這項研究也對追溯跳蚤的起源演化有重要意義。現在的跳蚤體型微小,長著針一樣又長又尖的嘴巴,沒有翅膀,全部靠吸食哺乳動物和鳥類的血液存活。而長翅目昆蟲有兩對細長的翅膀,卻沒有細長尖嘴,它們大多在森林、峽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區靠捕食昆蟲或吸取植物汁液為生。研究人員推斷,跳蚤的祖先可能不吸血,在身體形態上和現在的子孫後代也大不相同。

「此前古生物學者對早期巨型跳蚤的化石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蔡晨陽說,綜合這一系列研究,可以梳理出一幅頗有意思的跳蚤進化圖:早在遠古時期,跳蚤的祖先靠吸食花蜜為生。它們長著翅膀和長長的嘴,身體最大可達兩釐米長,體型是現在的4倍左右。隨著漫長的進化,它們逐漸過上寄生生活,體型也不斷縮小。到現在,它們翅膀完全消失,而長出了與寄生相適應的長嘴,完全靠吸食寄主的血液生存。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學術期刊《古昆蟲學》上。(記者王珏玢)

相關焦點

  • 跳蚤「認祖歸宗」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
    「而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不吸血!」12月21日最新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跳蚤是從吸食植物花蜜的長翅目祖先演化而來,最終成為如今吸食動物血液的寄生蟲。蠍蛉是長翅目昆蟲的總稱,成蟲具有兩對狹長的翅,現生大多在森林、峽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區,多取食死亡的軟體昆蟲,捕食各種昆蟲,或取食苔蘚類植物。
  • 跳蚤「認祖歸宗」但地位「下降」:跳蚤的祖先找到了,不吸血
    「而跳蚤其實是一類特化的蠍蛉,其祖先不吸血!」12月21日最新發表在《古昆蟲學》(Palaeoentomolog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跳蚤是從吸食植物花蜜的長翅目祖先演化而來,最終成為如今吸食動物血液的寄生蟲。蠍蛉是長翅目昆蟲的總稱,成蟲具有兩對狹長的翅,現生大多在森林、峽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區,多取食死亡的軟體昆蟲,捕食各種昆蟲,或取食苔蘚類植物。
  • 中英學者揭秘「古跳蚤」:可能不吸血,體型達現代跳蚤的4倍
    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我們用最新的基因組學等方法,將跳蚤的基因數據與其他昆蟲比對。這好比在基因層面讓跳蚤『認祖歸宗』。」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介紹,經典分類學理論認為,跳蚤屬於昆蟲中單獨的一個門類:蚤目。
  • 跳蚤的近親「祖先」竟然是蠍蛉,曾愛喝花蜜如今卻嗜吸血
    跳蚤的近親「祖先」竟然是蠍蛉,曾愛喝花蜜如今卻嗜吸血  Evelyn Zhang • 2020-12-29 16:34:08 來源:前瞻網 E1867G0
  • 跳蚤"老祖宗"大如蟑螂 後腿力量小跳不動(圖)
    這些跳蚤的「老祖宗」很有可能是在恐龍背上「撒野」的寄生蟲。這一驚人的研究成果,將於近日登上最近一期的世界頂級期刊英國《Nature(自然)》雜誌。   很陰險 躲在寄主家裡搞偷襲   1.65億年前的道虎溝空氣溼熱,氧氣濃度高,中間是一個大湖泊,旁邊森林覆蓋。
  • 揭秘跳蚤進化史
    記者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展現了跳蚤這類常見寄生昆蟲不為人知的進化史。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 (科技)古生物學家揭秘跳蚤進化史
    新華社南京1月4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展現了跳蚤這類常見寄生昆蟲不為人知的進化史。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 專家發現世界最早跳蚤化石 是現代跳蚤10倍大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黃迪穎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從近10萬塊化石中,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跳蚤化石——它們是現代跳蚤的10多倍大,這些跳蚤的「老祖宗」很有可能是在恐龍背上「撒野」的寄生蟲。這一驚人的研究成果,將於近日登上最近一期的世界頂級期刊英國《Nature》雜誌。
  • 古生物學家揭秘跳蚤進化史
    記者4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英古生物學者近期進行的一系列研究,為人們展現了跳蚤這類常見寄生昆蟲不為人知的進化史。研究發現,跳蚤的分類學「地位」比通常認為的更低。它們的祖先可能並不吸血,體型可達現代跳蚤的4倍左右。
  • 南京專家:跳蚤的祖先是蠍蛉
    2020-12-21 12:46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跳蚤大家都不陌生,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靠吸食人和鳥類的血液為生。
  • 【家鄉的有趣動物——跳蚤】
    雌雄跳蚤都會吸血,不像蚊子,只有雌蚊子吸血。其卵呈白色,如鹽粒般大小;卵被產下之後大約4、5天就有可能孵出幼蟲,其幼蟲呈白色或乳白色,幼蟲只吃一點東西,如成蟲的糞便或環境中的有機物碎屑;2周後幼蟲吐絲和灰塵粘結成繭並在其中化蛹;再過2周跳蚤從繭裡跳出來,如果碰到動物,它們馬上就會吸血。跳蚤成蟲個體較小,無翅(由於長期寄生在宿主身上,翅膀已經退化),有兩條強壯的後腿,善於跳躍。
  • 跳蚤的起源之謎被揭開之後,它竟然被「降級」了!
    歐洲14至19世紀爆發的黑死病由鼠類和其身上的跳蚤傳播,引起巨大疫情,造成大量人員死亡,這也是人類記錄歷史以來最致命的大流行病,改變了人類的發展進程。事實上,黑死病通過鼠類傳播會相對較慢,但因為跳蚤將鼠類細菌傳染給人之後,疫情才會在人之間擴散造成大規模的疫情發生。
  • 跳蚤
    找了個藥罐子,我裝了十幾隻蝨子,然後放冰箱急凍,走的時候忘了拿,一直沒有拍成。這次搬家正好重新搭建了一下平臺,於是乎,我又找到媽媽去抓蝨子。跳蚤屬於蚤目(siphonaptera)的完全變態類。俗稱革子(四川話-革早),跳蚤是小型、無翅、善跳躍的寄生性昆蟲,成蟲通常生活在哺乳類動物身上,少數寄生在鳥類身上。觸角粗短。口器銳利,用於吸吮。腹部寬大,有9節。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曄)蚤目(俗稱跳蚤)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生物,但是科學家對它卻非常感興趣,因為跳蚤與其它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 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科普 其實「貓跳蚤」並不可怕
    不久前,後臺有小主諮詢咕咕小姐關於貓跳蚤的問題,然後咕咕小姐就和男主探討怎麼來科普這個知識,當咕咕小姐提議說要寫一篇關於"跳蚤"的博文,男主驚恐地看了我一眼,甩了句,好噁心哦,可不可以不寫?但咕咕小姐已經答應後臺提問的小主啦,那今天就儘可能把這所謂的"恐怖"美化成有用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吧,希望能學以致用,幫助到各位~其實,「貓跳蚤"並沒有那麼可怕。
  • 春產一顆卵,夏收萬個蚤,你都不知道跳蚤有多可怕!
    這還得從它的生長周期說起▼在冬天,不是跳蚤死光了,而是它們繁衍的速度降低了。在低溫乾燥的環境下,跳蚤完成生命周期的4個階段(蟲卵到成蟲開始產卵)需要2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在溫暖溼潤的環境中(氣溫20-30℃,溼度70%),它們完成這個周期只需要2周的時間!
  • 研究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蚤目(俗稱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圖1)。跳蚤體型小,通常體長僅1~3毫米,屬於外寄生昆蟲,主要以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為生。蚤目作為昆蟲系統演化樹上的一個獨立分支,得到了一些形態特徵(側扁、無翅、具刺吸式口器、具櫛等)和生活習性等證據的支持。
  • 如何判斷一個包是被跳蚤咬還是臭蟲咬?
    跳蚤和臭蟲叮咬的包很相似,有時候不一定能立馬判斷出來,需要結合其它方面的因素一起判斷,才能確定到底是被什麼蟲子叮咬?另外被咬的人不同,呈現出來的包也會不一樣,結合多種因素一起來判斷,準確率會高很多。主要可以從以下4點來判斷:1、被咬地方是白天還是晚上?
  • 南京古生物所等證明跳蚤是特化的蠍蛉
    蚤目(俗稱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圖1)。跳蚤體型小,通常體長僅1~3毫米,屬於外寄生昆蟲,主要以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為生。  蚤目作為昆蟲系統演化樹上的一個獨立分支,得到了一些形態特徵(側扁、無翅、具刺吸式口器、具櫛等)和生活習性等證據的支持。
  • 面目猙獰的遠古「吸血鬼魚」,曾是暗黑美食還可能撐死過國王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蛇形的身體,長著布滿利齒的圓盤大口,再加上類似於水蛭的吸血特性,這不是恐怖片裡的變異生物,而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七鰓鰻。魚身體上被七鰓鰻咬的洞儘管近幾年有發生過七鰓鰻襲擊人的事件,幸運的是,人類一般不在它們的菜單上。不過成年七鰓鰻的長度可達13至100釐米,所以當你野泳的時候,想著水中存在這樣一種吸血怪物,心中多少還是有些不自在。雖然名叫七鰓鰻,但它其實不是鰻魚,甚至不屬於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