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蠶吐絲》是義大利當代蜚聲文壇的著名作家卡爾洛・斯戈隆(CARLOSGORLON)世紀之交奉獻給中國的一部力作。
歷史小說《春蠶吐絲》同中國緊密關聯,小說主人公鄂多立克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比馬
可・波羅晚到中國40年左右。他在元代中國遊歷多年,歸國後留下《東遊錄》,該書為《春蠶吐絲》「儘可能地提供了素材和依據」。斯戈隆對中國和中國文明滿懷真摯的情感,他讀過中國古代孔子、老子等哲人的作品,對《春蠶吐絲》中涉及的小亞細亞、中東、波斯、印度和中國等異域他鄉,斯戈隆憑藉熟讀的書卷和深厚的知識積累,總能給予細緻、精當的描寫,小說的語言天然、古樸。
除了充滿愛心地描述弗留利大區純樸的農民群體,讚美人同自然的和諧關係之外,《春蠶吐絲》強調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斷尋求不同文明之間的接近與尊重。書名《春蠶吐絲》很有象徵性,似乎從主人公鄂多立克身上一個看不見的蠶繭上,不斷地抽出絲線,這根絲線堅如鋼絲,將中國同義大利神奇地聯結在一起。中國的田野、鄉村、森林,以及中國的民間節日,每每喚起鄂多立克對遙遠家鄉維拉諾瓦・波德諾內的記憶。他從心靈深處感到,世界各地的人們如此相似,各國的文明如此接近。鄂多立克是中國文明的崇尚者,他熱衷於學習中國的語言,願意深入了解中國的文明和文化,他同中國的朋友們常常能以同樣的方式和諧相處。他贏得了中國人民的信任和熱愛,找到了在歐洲傳播中國文明和履行自己使命的有效方式。
眾所周知,在遙遠的古代,中國和義大利,甚至歐洲,只能通過間接的途徑相互獲得文明的信息。鄂多立克《東遊錄》,馬可・波羅「遊記」是中世紀時代有關中國和東方情況最古老和最真實狀況的寫實。「在鄂多立克時代,他的《東遊錄》和馬可・波羅『遊記』同樣出名,但後來,就幾乎被忘卻了……」
從鄂多立克14世紀初的中國之行至今,北京馬可・波羅橋下的汩汩流水足以見證多年來不斷流逝的歲月,但中國人民並沒有忘記鄂多立克。1889年,一位在義大利學習的名叫郭東臣的中國人,將鄂多立克《東遊錄》譯成中文,登載在我國武昌市崇正書院,後被香港的一家雜誌《公教報》重印。1981年,「中華書局」將一名名叫何高濟的歷史學家將從英文翻譯過來的鄂多立克《東遊錄》,收集在《中外關係史名著譯叢》中出版,發行量6500本。1999年9月2日,在義大利北方波德諾內市,舉行了《春蠶吐絲》的新聞發布會,呂同六先生應邀出席並發言祝賀。他說他幸會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因為他是小說主人公鄂多立克東遊最終抵達國家的一名中國人;二是因為他是少數有幸最早讀到這本歷史小說的人之一,正如中國的一句諺語所說,他是一位「先睹為快」的人。他決定親自翻譯《春蠶吐絲》。2004年,義大利攝製的記錄鄂多立克生平的影片《在天涯》向中國觀眾完整地介紹了波德諾內人鄂多立克,以及他作為中意文化關係史先驅者之一的特殊功績。毫無疑問,這進一步增進了中意兩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和相互了解。該影片榮獲我國長春第四屆國際電影節外國最佳影片「銀鹿獎」。
正當同六先生著手《春蠶吐絲》翻譯的時候,不幸罹患癌症,他病爾彌堅,始終沒有停止工作,同癌魔進行了五年多的頑強抗爭。2005年10月28日,同六告別了67歲零9個月的人生之路,駕鶴仙去。彌留之際,他將《春蠶吐絲》未完工作託付於我。經過兩年多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
呂同六先生的最後一部譯著《春蠶吐絲》中文版終於問世。我相信,如果同六活著,這個譯本的文字會更臻完美,因為我畢竟不是以文學為專業之士。作者斯戈隆對我的勉勵之詞,我有自知之明,極不敢當。不管怎樣,我全力以赴努力了。我想,冥冥之中的同六會感到欣慰,因為他的遺願實現了。藉此機會,首先要衷心祝賀作者斯戈隆教授,正因為他世紀之交奉獻給中國的這部力作《春蠶吐絲》,鄂多立克得以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鄂多立克的功績重新引起人們的關注。因此,《春蠶吐絲》中文版的發行,不啻是一件有重要意義的文化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