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春蠶吐絲那樣向你傾訴

2020-12-06 法制網


■劉立雲

那年她84歲,剛剛大病初癒。就是在這時,她老家湖南文藝出版社的兩個年輕女編輯敲開了她在西山腳下的那間工作室的門。兩個女編輯像所有從故鄉來的人那樣親切地叫她姑姑,誠懇地約她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她坐在輪椅上感動不已,嘴裡反覆念叨:「寫……我寫……」目睹這個畫面,我們在場的人眼睛都溼潤了。因為我們看見的是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精神,她要竭盡全力吐出纏繞在她心裡的絲。

我們在小學課本裡,在反映紅軍長徵的電影故事片中,在近年來許多被譽為「紅色意境」的散文標題下,對她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大家都知道她是賀龍元帥的女兒,叫賀捷生,生於捷報頻傳之時,是一個有故事有情懷的人。兩年前,她大病初癒時答應出版社書寫自己的經歷,如今功德圓滿,終於以風燭殘年之軀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這便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自傳體散文《元帥的女兒》。

故事從1935年11月1日,她在故鄉湘西桑植馮家灣出生,她父親賀龍元帥在十八天後率領紅二、六軍團,帶著襁褓中的她,從桑植劉家坪出髮長徵開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湘西被她父親率領的人民解放軍的隊伍解放,她被父親從飽受戰爭憂患和驚擾的茫茫人群中找到結束。在漫長的14年中,她先是由父親和母親背著、抱著,抑或放在一路迴響著嘀嘀嗒嗒馬蹄聲的馬背搖籃裡顛蕩著,跟隨父親親自率領的這支在湘西創建的隊伍去長徵。在後來艱苦卓絕的歷程中,這支隊伍經歷的困頓、飢餓和每個人的九死一生,她同樣也經歷了。只不過那時候她太小了,尚懵懂無知。由於一路聽到的都是馬蹄聲,她開口說出的第一句話,是「媽媽」還是「馬馬」,連她的母親都說不清楚。

走在驚天動地的那條路上,最為精彩,最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她的父親,即這支隊伍的總指揮賀龍。他紮緊腰帶,敞開領口,把她像小袋鼠那樣裝進寬大的棉衣裡,然後以這種全世界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方式帶著她行軍。但在雲貴高原的一道峽谷裡,隊伍突然遇到敵情,父親一拍馬背,指揮部隊奪路而行。衝出敵人的包圍圈後,當她父親從口袋裡掏出那支碩大無比的菸斗來抽菸時,才發現衣兜空了,他心愛的女兒在激烈的戰鬥中被他丟掉了。父親頓時大汗淋漓,打馬回頭去尋找襁褓中的女兒。幸好襁褓的最外層包著一件紅軍的軍衣,被走在後面的傷員認出並撿回來了。否則,當父親縱馬衝回被敵人搶佔的峽谷時,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回望這一段遭遇,它雖然在中國這部浩大的革命歷史中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卻是那樣的驚心動魄,那樣的峰迴路轉。可見,她哪怕是一個孩子,在歷史中卻也是那樣的不可或缺,那樣的光彩照人。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抗日戰爭也在改變著一個孩子的命運。因為父親就要帶領他那支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的隊伍東渡黃河,去與兇惡的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只好託兩個即將回故鄉開展兵運工作的老部下把她帶回湘西。臨行前,他對兩個老部下說,在未來的戰場上,我生死難料,這個女兒送給你們誰做女兒都行,但你們只能改她的姓,決不能改她的名字。一個不足兩歲的苦孩子,在戰爭的鐵蹄下顛沛流離的漂泊歲月就這樣開始了,哪怕她父親的名字在他們的故鄉,過去和現在,都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一個剛掙脫襁褓的孩子,怎樣在無數歧視、懷疑、睥睨的目光中存活,是可想而知的。

不可預知的是,父親託孤的兩個老部下在之後的抗戰中先後離世,迫使先後兩次隱姓埋名的她,最後跟著吸大煙的養母流離失所,在湘西多處隱藏。幾十年後,她在書中形容自己的這段寄人籬下的經歷時說,她就像人們吃瓜時不經意間掉在磚縫裡的一粒瓜子,沒有雨露也沒有陽光,只能在戰戰兢兢中探出兩片孱弱的細芽來。

然而,誰也想不到,這個從五六歲就要踮起腳跟給養母做飯,夜半三更必須起來給養母做夜宵的孩子,在那麼狹窄的生活夾縫中成長,竟然嗜書如命。最後,她到從湖南長沙遷來的保靖八中,奇蹟般地與未來的共和國總理朱鎔基和他的夫人勞安成了校友。東北解放後,她的母親蹇先任從瀋陽十萬火急地趕回湘西,尋找12年前在陝西覓子鎮送走的女兒。在即將開拔的四十七軍臨時軍營裡,出現在她面前的,已經是一個穿著解放軍軍裝的亭亭玉立的少女。更讓人驚奇的是,幾年後,她仍然穿著這身軍裝,不聲不響地考取了眾人仰慕的北京大學!

當年這個在苦難中誕生,在漂泊中成長的孩子,如今已是一個80多歲的老人,一個著名的軍旅作家。人們應該知道,已經是三個孩子母親的她,在十年動亂中勇敢地奔走和呼號,為蒙受冤屈的父親平反昭雪;在用文字訴說完《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並獲得「魯迅文學獎」之後,她才決定騰出手來回顧自己的往昔,完成對童年和少年時期苦難的緬懷和追憶。因為她對這一時期走過的這段獨一無二的道路念念不忘,耿耿於懷,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把它們衝淡、湮沒和覆蓋。而且,作為生命中無法磨滅的記憶,她認定,只有自己站出來訴說,才能找到原路返回的那種感覺——那種自己在苦度中保留的情境和味道。同時,也才能體悟並說出生活在那年那時原來是以磨難的形式給予她的厚愛。

作家沒有自己獨特的、不堪回首的經歷怎麼能成為作家?雖然當她熬到80多歲高齡,疾病以痛苦的失聲方式向她敲響了警鐘。但她想,只要我一息尚存,還能苟延殘喘,那就要像春蠶到死絲方盡那般把記憶中的往昔寫出來,傾吐出來。這種帶著幾分悲壯的傾訴倒是與她童年和少年時所經受的苦難和諧共振,相得益彰。她希望自己用盡生命最後力氣寫作的這些文字,是衷心的、纏綿的、文學的、智慧的,無愧於一個80歲老人用自己真實的生命哭過、笑過、恨過、愛過。

一個女人既是元帥的女兒,又曾跟隨父母去長徵,後來也成了一個將軍,一個知名作家,能夠把這三者集於一身的,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她,恐怕還沒有第二個人。因此,她成了見證這段歷史和這個時代的傳奇人物。而你如果想解開其中的秘密,讀完這本《元帥的女兒》,肯定能找到那把神奇的鑰匙。


相關焦點

  • 春蠶吐絲
    歷史小說《春蠶吐絲》同中國緊密關聯,小說主人公鄂多立克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比馬可・波羅晚到中國40年左右。他在元代中國遊歷多年,歸國後留下《東遊錄》,該書為《春蠶吐絲》「儘可能地提供了素材和依據」。
  • 做「春蠶吐絲」,這種方法熬糖,拉出的絲又細又長
    春蠶吐絲,是一道拔絲甜菜。它是用糯米粉團包上腰果豆沙餡做成蠶繭,,用油炸後掛上能撥出絲的糖漿而成。具有色澤黃亮,金絲滿盤,脆中帶糯的特點。下面就把這道菜分享給大家。回鍋成菜在熬好糖漿後,迅速倒入炸好的原料顛翻,等到糖漿裹勻原料表面,就出鍋倒在抹有底油的盤中,並用筷子將糖漿拉出一些細絲以突出「春蠶吐絲」之效果,然後隨一碗冷開水上桌,蘸食。此過程應注意以下幾點。1 翻拌動作要慢。這樣不僅可避免弄破原料。
  • 潘絜茲:「春蠶精神」的倡導和實踐者
    山花爛漫  敦煌莫高窟第二一七窟盛唐壁畫 佛說法像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拜訪潘先生,一進他的畫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春蠶畫室」的匾額,緊接著就看到那幅《春蠶吟》。不言而喻,潘先生是以「春蠶」自喻。「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詩歌的本意是消極的,可潘先生卻賦予了它非常難能可貴的積極意義。潘先生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務實的人,力戒妄念,只以春蠶精神自勵。藝術如傳薪,薪有熄時,火傳萬代。我立志為復興工筆重彩奉獻一生,願如春蠶,吐絲至死,錦繡炳煥!
  • 直播回放丨小學科學老師帶你看蠶寶寶吐絲結繭
    眼下正值春蠶飼養,不少學校利用地方課、科學課,讓孩子們飼養起了蠶寶寶,以學習家鄉的蠶桑文化。為了讓大家對蠶寶寶吐絲結繭有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浙報集團嘉興分社聯合嘉興市科技館、桐鄉市高橋街道高橋中心小學利用新媒體技術,以視頻直播的形式為大家展示蠶寶寶結繭的全過程。5月22日晚上18:00,讓我們跟著鏡頭來到桐鄉市高橋街道三村村村委,一起看蠶寶寶吐絲結繭吧。
  • 蠶寶寶會什麼要吐絲呢?
    「春蠶吐盡一生絲,莫教容易裁羅綺。」
  • 從蜘蛛結網看浙大教授「半斤酒量」招生門:你觸碰了哪根紅線
    請允許我先講一講蜘蛛和春蠶的故事。蜘蛛和春蠶同樣是在紡織,紡織就是它們共同的工作,至少從外表看上去,他們都是辛苦的,都是勤勞的。但蜘蛛為的是什麼?不過是捉一些飛蟲來充當自己的一日三餐而已,完全是為了填飽肚子。有人說蜘蛛太形象了,說的不正是我嗎?不正是我們嗎?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天天勞作,不正是為的自己的吃穿住行嗎?不正是為了爭取自己過上美好的生活嗎?
  • 春蠶進入吐絲結繭階段 呂山蠶農忙得歡
    近日,長興的春蠶在經過不到一個月的餵食之後,準備要「上山」結繭,預計一個星期後春蠶養殖即將結束。在呂山鄉南楊村村民敖水梅家,她正給蠶寶寶餵食最後一批桑葉。在餵完食後,敖水梅便和丈夫一起搭建蠶寶寶要上的「山」。
  • 春蠶吐絲繪春色——莊河三十一中英語教師張金鳳
    三尺講臺,幅幅春蠶吐絲的畫面,盡現出為教育無怨無悔的張老師,把講臺作為人生舞臺,用汗水播種春天,用心血播種夢想,用愛心塑造未來。張老師是吐絲的春蠶,是閃光的紅燭。用自身散發的光和熱,點亮了學生心靈之火,照亮了學生人生求學之路。她的愛溫暖如春。三尺講臺融進張老師的師德與師魂,書寫著新時代師者的風流。
  • 桐鄉「蠶寶寶」海外吐絲結繭
    推動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桐鄉「蠶寶寶」海外吐絲結繭 發布日期:2020-04-24 09:00 信息來源:《今日桐鄉》 瀏覽次數:
  • 認識 春蠶吐絲結繭成綢
    &nbsp&nbsp&nbsp&nbsp「從卵成蛾,蠶的一生何其之短,從栽桑到織錦,絲綢的產業鏈何其之長;蠶窮盡一生吐絲千米,絲綢之路卻連接了世界。」絲綢博物館牆面上的這句話,概括了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給小記者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 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
    世界上吐絲價值比較高的十種蠶!蠶是蠶蛾的幼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在人類經濟生活及文化歷史上有重要地位,原產中國北部,主食為桑葉,也可用鵝菜補充。那世界上吐絲比較有價值的10種蠶都有哪些呢?柞蠶古稱春蠶、槲蠶、櫟蠶柞蠶是一種吐絲昆蟲 ,因喜食柞樹葉得名 。繭可繅絲 ,主要用於織造柞絲綢,蟲體可食用,可做藥材,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昆蟲資源。柞蠶起源於我國山東省魯中南地區,其繭絲的產量僅次於家蠶。可以說柞蠶是我國的特色產業,柞蠶繭年產量已達到7萬噸,其中遼寧省的柞蠶產量佔到全國份額的80%和世界份額的70%。
  • 如果你把你的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會被分擔一半的憂愁!
    記得培根說過:如果你把你的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會得到兩倍的快樂;如果你把你的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會被分擔一半的憂愁。所以,我想把這件事告訴我的朋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全家人討論著這天的旅程。我們初步確定:一是去萬象城溜冰;二是看有沒有東西可買,可以瘋狂地shopping一下;三是陪媽媽去練車因為媽媽還是一個開車的新手。可是結果呢,爸爸一出門,就把車開往媽媽練車的地方。
  • 河南最「窮」的縣,靠養殖柞蠶致富,這種蠶不僅能吐絲還能吃
    南召,位於中國重要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線上,地處溼潤帶與半溼潤帶交匯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屬北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具有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明顯特徵。因此,這裡既能種植北方的蘋果,也能種植南方的橘子。而提到南召農業旅遊觀光,最具特色的當屬這裡的「柞蠶」養殖業。
  • 新絲路上「授之以漁」桐鄉蠶寶寶海外「吐絲結繭」
    近日,由桐鄉市蠶業有限公司重點繁育的21.3萬張優質春蠶種,「坐」專機出口烏茲別克斯坦。至此,「桐」字號蠶種出口烏茲別克斯坦已整20年時間,累計有188萬張蠶種在該國吐絲結繭,實現了當地蠶桑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 濰坊昌樂:呵護一月 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原標題:呵護一月,蠶寶寶吐絲結繭變成「大元寶」  中國有著悠久的絲綢文化,絲由蠶吐,說起蠶,大家都不陌生。幾千年的歷史,蠶從古代繁衍到了當下,它們吐絲結繭,用短暫的一生支撐著百姓的生活,那織成的一緞緞精緻的絲綢便是對它們生命最完美的詮釋。5月6日至6月10日,記者走進蠶農生活,和他們一起見證了蠶寶寶的成長。
  • 會吐絲的昆蟲有哪些 什麼昆蟲最擅長吐絲?
    會吐絲的昆蟲有哪些 什麼昆蟲最擅長吐絲?時間:2016-06-01 13:13   來源:三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會吐絲的昆蟲有哪些 什麼昆蟲最擅長吐絲? 什麼昆蟲最擅長吐絲? 很多昆蟲都會吐絲,比如蠶、蜘蛛,以及其他一些有蛹期的昆蟲。其中最會吐絲的是蠶。
  • 《吐絲聯盟》胡可抱怨沙溢自戀心疼安吉敏感
    網易娛樂9月29日報導 《吐絲聯盟》將於今日(9月29日)迎來收官。著名主持人、演員、沙溢妻子、安吉媽媽等眾多名號集一身的胡可,將和張紹剛共同坐鎮陪吐團。有點意外的是,人生贏家、幸福滿滿的「國民婆婆」站在吐絲舞臺,給後輩指點迷津的同時,更大吐心中苦水,把沙溢、安吉、小魚兒都說了個遍。胡可嫌棄沙溢山炮英語 後悔錯過安吉的第一步剛一開場,胡可剛一上臺就吐槽那些「抵制秀恩愛的人」,大呼:「抵制秀恩愛,不如抵制張紹剛!」如此大膽的玩笑,可不像張紹剛在介紹時說的「主持界大前輩」該有的穩重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