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絜茲:「春蠶精神」的倡導和實踐者

2020-12-06 武義新聞網

 

學生時代的潘絜茲(1935年)

 

 

山花爛漫

 

 

敦煌莫高窟第二一七窟盛唐壁畫 佛說法像

 

 

敦煌莫高窟第一五九窟 梵王赴會之圖

 

 

抗日戰爭時期在五十九軍政治部1939年

 

 

1949年在上海國畫改進座談會上

 

在修復山西永樂宮元代壁畫

  潘絜茲先生是我國現當代突出的工筆重彩畫家、美術理論家和編輯家,曾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潘絜滋先生是武義縣上坦人,90年代潘先生回鄉省親,應邀曾經為家鄉的兩位歷史名人葉法善和呂祖謙畫像。筆者有幸親眼目睹了潘先生作畫的情景。潘先生在鋪開的宣紙面前反覆思索和琢磨多時,他那凝神貫注的樣子,至今仍然十分清晰可見。只見他慢慢地拿起毛筆,仔細地吮吸了墨汁,然後就非常流暢地揮灑起來。不一會兒,人物的輪廓就生動地出現在宣紙上了。然後,他要休息片刻,等待墨線幹了以後再作下一步描繪。只見他又一次凝神思考起來,一邊思考,還一邊和當時陪在旁邊的塗館長對話。大概2個小時左右,一幅葉法善的畫像就誕生了。這幅畫,就被家鄉的博物館作為館藏珍品收藏了。

  令我驚奇的是,他在畫人物頭部發線和人物衣著的動作至今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其運筆的速度極快,手法極其嫻熟,就像是紡織機的梳子一樣,不斷來回穿梭,遊刃有餘。沒有多年的功夫積累,一般人很難達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完全可以用「爐火純青」來形容。

  1997年,我去北京大學對外關係學院進修3個月,專程前往潘先生的四合院看望過他。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拜訪潘先生,一進他的畫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春蠶畫室」的匾額,緊接著就看到那幅《春蠶吟》。不言而喻,潘先生是以「春蠶」自喻。「春蠶到死絲方盡」這句詩歌的本意是消極的,可潘先生卻賦予了它非常難能可貴的積極意義。潘先生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務實的人,力戒妄念,只以春蠶精神自勵。藝術如傳薪,薪有熄時,火傳萬代。我立志為復興工筆重彩奉獻一生,願如春蠶,吐絲至死,錦繡炳煥!有蠶之功。發揚中華民族文化,是我畢生宏願。我的畫室取名為『春蠶』,意亦在此。」可見潘先生的良苦用心了。

  潘絜茲先生生於1915年,原名昌邦,浙江武義原宣平上坦人。1932年入北京京華美術學院,師從吳光宇、徐燕孫諸書畫名家,專攻工筆重彩人物畫。1945年到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古代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一年有餘。1946年得于右任先生贊助,在南京續研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1947年曾任臺灣臺北民眾教育館藝術部主任,主編《民眾畫報》。

  1949年7月加入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即後來改稱為中國美術家協會),8月始任上海(軍管會)文藝處美術工廠創作編輯科長,9月加入上海美協。

  1951年調北京參加籌備敦煌文物展覽,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美術組組長,1952年,加入北京中國畫會,主持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臨摹工作。1953年兼任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國畫通訊》編輯、編委。1956年到1957年先後訪問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考察文物保護和壁畫修復工作;1956年開始主持山西永樂宮遷建後的壁畫修復工作,1957年始任北京中國畫院《中國畫》編委至1960年,1960年以後曾在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北京美術師範學院、中央戲劇學院、河北美術學院等院校兼任工筆重彩課教學;1965年12月調入北京畫院,從事專業創作,併兼任《中國畫》雜誌主編。「文革」中他和所有的畫家一樣受到了衝擊,創作活動基本停止。

  1976年秋後,歷史拉開了新的一頁,潘絜茲先生的藝術生命也重新煥發。他特意為書房命名為「春蠶畫室」。

  1979年,他發起「北京工筆重彩畫會」並被推任為會長;1980年,《中國畫》復刊任主編,被選為中國美協北京分會副主席。此後,他曾經多次出訪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其代表作《石窟藝術的創造者》(1953年作)榮獲1982年法國春季沙龍美展金質獎。

  1987年,他任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後改名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畫研究院進修班導師,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教授;1988年,首批評定為國家一級美術師;1990年,任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開始享受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2年,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

  1995年潘絜茲藝術館在家鄉武義柳城落成開館,2002年8月病逝於北京。一生定居過宣平、天水、重慶、臺北、南京、金華、北京等地。

  縱觀潘絜茲先生的一生,生活曲折坎坷,但是他始終伴隨著時代的步伐,艱難地前行。

  縱觀潘絜茲先生的一生,工作變化多端,但是執著於工筆重彩畫藝術的志向從來沒有改變。一如他自己所說的,願如春蠶,吐絲至死。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在工筆畫上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業績,他才能夠在工筆畫領域,奠定了他作為領軍人物的地位。他一生輾轉南北東西,數度生命危急,他不計個人得失,自覺肩負工筆重彩畫復興使命,在創作中融合傳統工筆和壁畫技法,吸收西畫所長,形成了工整細密、設色明麗典雅的個人風貌。

  潘絜茲先生的學生阿里雷公說:「從潘老的《石窟藝術的創造者》(北京中國美術館收藏,曾獲1982年法國春季沙龍金質獎)到《石窟獻藝》,雖系一幅畫,但從篇幅、題目和色彩及人物角色的重新安排中,可以形象地看到潘先生的藝術境界和人格升華的過程,前者作於1953年,後者作於90年代末。一繁一簡,一小一大,一濃一淡,還增加了給畫工送飯的家屬和一位和尚。他曾對我說過:「這樣表現是一環扣一環,證明不論身份是匠和商,官與民,貧與富,主與次,在佛面前,在藝術面前都是平等的,是中國古代這些先人共同創造了這一人類的藝術寶庫。」

  潘絜茲先生一生開過33次以上個人畫展,多次慷慨捐贈成批精品畫作;堅持不懈組織中國畫學會活動;孜孜培養數代青年畫家;出版過敦煌學、美術史等20種專著,還發表過大量美術評論;對中國傳統工筆畫彩繪畫藝術的研究、繼承和復興、發展,對敦煌學的發展,都作出了及其重要的貢獻。

  潘先生的學生蔣採蘋回憶說:最令我難忘的是,潘老與我們這些當時還是中年的晚輩工筆畫家,在三十多年裡一起組織北京和全國工筆畫展和學術研討的工作。1979年潘老組織「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潘老是會長,我當時是副秘書長,會員不過數十位。潘老用自己的四合院產權登記為畫會會址,從此北宮房17號就成了北京工筆畫家的「家」,我們在自己的「家」裡開會、舉辦學術研討會,討論畫展,談論工筆畫發展的美好前景,免不了還要在潘老家吃飯。潘老的夫人張怡貞先生(中學美術老師)不但給我們張羅沏茶、倒水、做飯,還要擔任畫展的收件和退件以及做不完的繁瑣工作,張老師才是畫會名副其實的「秘書長」。

  此後潘絜茲先生每隔一二年就主持一次工筆重彩展,最早的一次是在頤和園舉行的,其後有《紅樓夢繪畫作品展》、《北京湖南工筆畫聯展》等。當時北京市美協劉迅先生全力支持潘老的工作,不但免費提供市美協常年租用的展廳——北海公園畫舫齋,他還親自參加工筆畫的學術研討會,同時還提供研討會的經費和出版學術論文集的經費。有了工筆畫家的組織,北京工筆畫家隊伍不斷擴充,工筆畫佳作也不斷問世,並且在重要美展上連獲高獎。

  正是這種德品雙高的境界,才使潘絜茲先生廣泛贏得了藝術界的美譽,才使得他能團結中國工筆畫界的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歷經20餘年,復興並發展了幾近衰微的中國工筆重彩畫,一改明清以來文人畫獨佔畫壇的歷史局面。

  蔣採蘋說,繪畫原本是畫家個人的事情,畫家對自己的繪畫事業需要一種「春蠶精神」,像「春蠶」一樣,吃的是青青的蠶葉,吐出的是極有價值的美妙絲線。對國家、對人類、對集體的事業來說,更需要一種「春蠶精神」。「春蠶精神」,我認為它主要是一種奉獻的精神。潘絜茲先生領導下的兩個工筆畫組織在20多年間籌辦了近20次畫展,出版了多種畫集,舉行了多次學術研討會。參加籌辦畫展等活動的許多畫家都在「春蠶精神」的感召下,無私地奉獻著、為工筆畫家們工作著。有人估計目前全國工筆畫家有數萬名。2003年11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由北京工筆重彩畫會主辦的「微觀與精緻——小型工筆畫展」,籌委會一致決定將所有獎項中的金獎定名為「金蠶獎」。

  潘絜茲先生說:「我是一個務實的人,力戒妄念,只以春蠶精神自勵。藝術如傳薪,薪有熄時,火傳萬代。」

  潘絜茲先生倡導的「春蠶精神」,如星火傳薪,光大發揚。據悉,潘先生的家鄉武義縣政府已經啟動了「潘絜茲誕辰100周年藝術系列活動」,潘先生的學生阿里雷公等工筆畫藝術家已經應邀前來寫生創作。筆者以為,這些活動,都將有益於工筆重彩畫的復興,有益於潘先生提出的「春蠶精神」的弘揚。

 

相關焦點

  • 春蠶吐絲
    歷史小說《春蠶吐絲》同中國緊密關聯,小說主人公鄂多立克被譽為歐洲中世紀四大旅行家之一,比馬可・波羅晚到中國40年左右。他在元代中國遊歷多年,歸國後留下《東遊錄》,該書為《春蠶吐絲》「儘可能地提供了素材和依據」。
  • 做堅定的信仰者和忠實的實踐者
    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 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嚮導。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樹立和堅定明確的理想信念。從建國之初我黨就堅定不移的走社會主義道路,以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為奮鬥目標,不懈的努力著。
  • 選擇精神品質德,為何?
    道德修養古人云「德者,國家之基也。」道德是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基石,沒有精神財富的人自我感覺極為消極崩潰,而社會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精神文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若使年華虛度了,到老空留悔恨心。善最後說說樂於助人,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它是最基本的精神財富,為何?人生有三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
  • 春蠶進入吐絲結繭階段 呂山蠶農忙得歡
    近日,長興的春蠶在經過不到一個月的餵食之後,準備要「上山」結繭,預計一個星期後春蠶養殖即將結束。在呂山鄉南楊村村民敖水梅家,她正給蠶寶寶餵食最後一批桑葉。在餵完食後,敖水梅便和丈夫一起搭建蠶寶寶要上的「山」。
  • 每日英語:育人才似慈母,授知識如春蠶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育人才似慈母,授知識如春蠶 2013-02-16 16:04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九型人格3號人格:實踐者的戀愛情感特點,婚姻追求
    比如,實踐者尋找自己的終身伴侶時目標明確,他要求對方必須有特長值得他炫耀。只要有了他所需要的特長就行了,其他方面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實踐者的愛情特點有哪些?實踐者主張快樂、積極地去愛,他們不會認識到自己對愛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
  • 弘揚美育精神 培養時代新人
    ——石家莊市中華大街小學小藝術家作品參展平遙二木藝術節 ▲開幕式路旗海報 11月29日,平行線——首屆2020二木藝術展暨二木美育推介會在平遙古城隆重開幕,國內多位美育專家及美育實踐者作為此次展覽的學術顧問及策展人受邀參加本次活動。
  • 像春蠶吐絲那樣向你傾訴
    因為我們看見的是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精神,她要竭盡全力吐出纏繞在她心裡的絲。我們在小學課本裡,在反映紅軍長徵的電影故事片中,在近年來許多被譽為「紅色意境」的散文標題下,對她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大家都知道她是賀龍元帥的女兒,叫賀捷生,生於捷報頻傳之時,是一個有故事有情懷的人。
  • 春蠶吐絲繪春色——莊河三十一中英語教師張金鳳
    成為學生的貼心人和引路人。張老師盡顯風採的雙語教學深受學生的喜愛。張老師傳授書本知識,從不拘泥不化。結合書中所學,另找時間和同學們走出課堂,回歸自然。沐浴春光春色,讓青青學子居於草木之中。感受自然真情。放眼世界,著眼現實,陶冶情操。用情頌古揚今,用心吟誦自然。未來的花朵情不自禁地與自然融為一體,做環境的守護神,做家園的開拓者。張老師注重現實,放眼未來,學為所用。
  • 高中作文《倡導低碳生活,共建綠色家園的倡議書》
    他和朋友們出資拍攝了環保公益片《流浪的口袋》,呼籲大家外出自帶垃圾袋,並把拉圾隨身帶走。材料二:12369是環境保護的舉報熱線,每一位公民都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向各級環保主管部門舉報破壞環境事項。該熱線設立以來,收到各類舉報幾十萬件,一大批責任組織或個人受到懲處。材料三:根據《巴黎氣候協定》,中國的環保目標是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峰值。
  • 做「春蠶吐絲」,這種方法熬糖,拉出的絲又細又長
    春蠶吐絲,是一道拔絲甜菜。它是用糯米粉團包上腰果豆沙餡做成蠶繭,,用油炸後掛上能撥出絲的糖漿而成。具有色澤黃亮,金絲滿盤,脆中帶糯的特點。下面就把這道菜分享給大家。包製成形其方法是將和好的糯米粉團反覆揉勻揉光,搓成圓條,揪成紅棗大小的劑子,按扁,每個劑子包入1粒腰果和適量豆沙餡,包裹嚴實,用手搓成兩頭尖、中間鼓的蠶繭形。這個過程要注意以下幾點。1糯米粉團要在案板上反覆揉至光滑再下劑子。
  • ODE幣(奧迪幣)——幣圈的實踐者和拓荒者
    還記得20年前你打個一個國內長途和國際長途價格是多少嗎,還記得書報亭的長途電話嗎?科技最終用高效取代落後,時代一去不復返,信息傳遞零成本被網際網路快速的實現了。如果未來,你可以輕鬆的通過點對點網絡支付給鄰家小妹,為的是她能給你做一頓好吃的晚餐;你家裡的任何電器都會因為你的某個腦電波做出和你一樣的動作,比如當你想今晚我要看世界盃的時候,進門之前電視會自動打開央視體育,你的注意力會獲取電臺廣告商的利潤,電視自動存儲利潤繳費給電視臺或者供電局;你家裡值錢的字畫會根據鏈上個人信用自動出借給需要辦展會的人;你身上的所有標籤和數據將會被需求者檢索,並付代幣查看你的隱私
  • 輝縣警方:倡導文明健康 共建綠色家園
    輝縣警方:倡導文明健康 共建綠色家園 2020-04-02 18:05:55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陽春三月,春意盎然。
  • 市紅十字生命健康安全體驗館開館 提高群眾救護能力倡導好心茂名精神
    李何榮希望茂名市生命體驗館成為公眾參加應急救護培訓與體驗的場所、傳播紅十字運動知識和理念的窗口、志願者參與救護實踐活動的平臺。黃權與嘉賓共同回憶了市紅十字會發展歷程,鼓勵大家昂揚鬥志,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紅十字生命健康安全體驗館是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十三五」彩票公益金項目(中國福利彩票和中國體育彩票)資助的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基地項目內容之一。
  • 破除陳規陋習 倡導文明新風
    原標題:破除陳規陋習 倡導文明新風【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年關將近,一些農村操辦紅事、白事的「標準」也越來越高,給群眾造成很大負擔。近日,廣東潮州組織收看收聽全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
  • 倡導全警健身運動 增強公安隊伍向心力和戰鬥力
    王欽勝指出,此次市公安局「忠誠杯」籃球比賽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詞精神、推動全警實戰大練兵深入開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新一屆市公安局黨委為進一步加強公安黨建、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警營文化生活而舉辦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關注民警身心健康、倡導全警健身運動、激發隊伍活力、展示公安風採的重要平臺。
  • 「春蠶到死絲方盡」,一直是表現愛情的忠貞,卻為何被錯用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詩人寫出了自己對愛人的一片真心,然而這份感情卻不能被公之於眾,這也讓他內心非常的煎熬,後來無奈之下,只能寫下這首詩來表明自己的心意。詩詞訛傳李商隱的這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不知道從何時起就被一直形容一個人樂於奉獻,用於燃燒自己的代表了。可是在上學期間語文老師明確地告訴過我們,這句詩是用來形容愛情的堅貞,其中的絲通思,是四年的意思,所以不要把他用在老師的身上,小編也一直記住這句話。
  • 疫情過後,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先驅者和實踐者
    「在新冠肺炎疫情徹底平息、世界經濟重回軌道之後,中國有望成為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的先驅者和實踐者。」 中新社報導,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刊發文章《疫情衝擊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指出疫情暴發後,跨國公司的補救動作將導致全球供應鏈重組。
  • 「椰樹精神」的生動寫照
    臨危受命,勇挑重擔,始終衝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瞄準問題,查找癥結,督促解決,把扶貧督查刻在農村大地上;風裡來、雨裡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追尋李龍生同志的奮鬥足跡,追思李龍生同志的先進事跡,總是會被他的精神品格所震撼。
  • 西安楊森倡導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關愛與支持
    美麗心靈」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該活動是第十屆西安楊森精神衛生月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於加強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宣教、提高公眾疾病認知、呼籲社會各界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一個充滿包容和關愛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