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興,臺灣兩岸金融研究中心第一屆智庫委員會委員。(記者高易伸攝)圖片來源:中評社
陸韓自由貿易協議(FTA)完成實質談判,對臺灣地區造成空前衝擊。若能以此當頭棒喝,急起直追,仍有望化危機為契機,但臺灣地區在落後情況下,社會環境或民眾自身沒有什麼感覺,臺當局也無法進行真正地調整與改善。
過去韓國跟歐盟、日本、美國、東協相繼籤訂FTA,但臺灣地區的調整速度始終不夠靈活快速,也無達到實質有效的動態調整。因此臺灣地區才被戲稱溫水裡的青蛙,慢慢被煮熟了。陸韓籤訂FTA後,我們的貿易訂單並不會「一口氣」流失,相對的將是「一點一滴、慢慢地」流失。快則一兩年、慢則三四年,影響與差距就會出現。
陸韓籤訂FTA,臺灣地區無需把它視為壓垮未來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若臺灣地區藉此產生「憂患意識」,把它視為打醒自己的「當頭棒喝」,這危機是會轉為契機的。但此陸韓FTA是壓垮臺灣地區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一擊當頭棒賀?是危機或契機?端賴全民與臺當局的智慧。
陸韓籤訂FTA後,臺塑董事長李志村曾表示,「臺灣未來年輕人月薪不是2萬2(新臺幣,下同),恐怕只剩下1萬5」。因為這個社會總要有人當烏鴉、當啄木鳥,這番言論其實是「善意的悲觀」。也唯有這種「善意的悲觀」,才會喚起注意意識。
亞洲四小龍中,臺灣地區與韓國、香港與新加坡幾乎是兩兩捉對競爭!香港與新加坡體質類似,因此在金融、外匯、觀光等市場高度競爭;臺灣地區與韓國則在科技、傳產等高度競爭重疊。臺灣地區是一個以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的經濟體,因為經濟規模不大,必須向外擴張。臺灣地區GDP70%以上,端賴貿易,我們的品項又跟韓國高度重疊,在價格競爭下,低關稅或零關稅就成為「價格競爭」的利基,與競爭勝敗的關鍵。
陸韓籤訂FTA可從影響層面與內外對策進行剖析。為因應陸韓籤訂TFA後,對臺灣地區所帶來的影響。臺灣「對外」,可分短、中、長期因應。短期應「少輸為贏、急起直追」,加速籤訂服貿與貨貿協議,至少在臺「立法院」先讓「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通過;在中期更應加速布局「迎頭趕上」,臺灣地區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經濟論壇(WEF)等競爭力排名,臺灣地區的人力資源與韓國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長期更應鎖定韓國力求「逆轉勝」。
「對內」則應則以「儘速改善臺灣投資環境」、「積極對外招商」、「自由經濟貿易示範區條例」必須儘速通過,藉此打通臺灣經濟的任督二脈,政府對於臺灣的「稅制、稅基」等制度,更應加速修「法」,營造友善投資環境。
臺灣地區稅制對富人並不友善,全世界唯有美國有能力查察個人或企業的海外資產或利得,因此新加坡採單一稅率17%制度,稅基以對境內扣稅,因此吸引富人、國際企業赴新加坡投資、定居,富人與企業願意進駐新加坡,在那裡生活起居,自然也帶動新加坡的各項民生與工作機會,政府也越來越富。
來源:中評社
責任編輯:邱夢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