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鐵氨氧化在三類汙水中對氨去除的探索

2020-12-08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鐵氨氧化反應是在厭氧條件下由微生物驅動的氨氧化鐵還原反應,是關注的熱點之一。該文探究厭氧鐵氨氧化反應對實際汙水的處理效果,以三類汙水(城市生活汙水、農村生活汙水及礦山廢水)為研究對象,在試驗中添加厭氧鐵氨氧化菌液,研究厭氧鐵氨氧化反應對這三類汙水中氨的去除效果。論文選題有一定的意義,試驗方法正確,分析結果合理,對類似研究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根據2015年中國環境質量公報,我國廢水氨氮排放總量已達229.9萬噸。對於城鎮汙水處理廠,現有的廢水處理工藝難以進一步提高對含高濃度氨氮廢水的除氮效率。而對於工業廢水,其中往往含有重金屬,會降低廢水處置過程中的微生物活性,導致除氮效率不高。傳統的廢水脫氮工藝通過硝化和反硝化過程實現脫氮;與之相比,厭氧氨氧化不需要大量曝氣,並且能在一個反應器內直接實現脫氮[6]。因此近年來厭氧氨氧化細菌及以據此建立的廢水脫氮工藝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隨著厭氧反應研究的深入,不少研究者發現,在厭氧條件下一些金屬化合物可以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氧化。Luther等發現錳可以將土壤中的氨氮氧化;Gilson等在厭氧細菌培養試驗中發現U(Ⅵ)可以作為電子受體參與氨氧化反應等。2005年,Clement等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溼地土壤中發現Fe(Ⅲ)氧化氨氮現象;2006年,日本學者Sawayama在固定床反應器中以厭氧環境下鐵的絡合物(Fe(Ⅲ)-EDTA)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氧化,並將此反應現象定義為厭氧鐵氨氧化反應。隨後Yang等和Ding等分別在熱帶雨林土壤和水稻土中發現厭氧鐵氨氧化反應。2013年,Huang等給厭氧鐵氨氧化下了一個定義,即厭氧鐵氨氧化是以鐵氧化物作為電子受體,將氨氮作為電子供體,在厭氧的條件下實現氨氧化的過程。

隨後的研究表明,這種反應由細菌Acidimicrobiaceae bacterium A6(簡稱A6)所驅動。厭氧鐵氨氧化反應和A6的發現,給厭氧條件下氨氧化工藝處理汙水提供了新的思路。Huang等利用A6及好氧氨氧化細菌建立混合反應器,將水中的氨氮最終轉化為氮氣,從而達到脫氮的目的。李祥等利用汙水廠活性汙泥嘗試馴化能從事氨氧化、鐵還原的菌種,在馴化期間氨氮最大轉化率為59.7%。這些研究中,厭氧鐵氨氧化反應能對模擬汙水有較好的除氮效果,但目前關於厭氧鐵氨氧化菌處理實際汙水還鮮有報導。

為此,本研究選擇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汙水廠處理汙水、欽州市小欖江水和廣東省汕尾市廢棄硫鐵礦廢水3類實際廢水進行研究。欽州汙水處理廠接收欽州市的城市生活汙水,進入生化池前的汙水含有較高濃度的氨氮。小欖江位於欽州汙水處理廠旁,接收四周農田的面源汙染。汕尾廢棄硫鐵礦是90年代封礦的硫鐵礦區,但由於地表徑流作用,流經廢棄硫鐵礦區的地表水中含有硫鐵礦物。而硫鐵礦物中的Fe(Ⅲ)或許可以作為厭氧鐵氨氧化反應的電子受體。本文擬通過對比厭氧鐵氨氧化菌對這三種廢水中的氨氮的去除效果,研究厭氧鐵氨氧化菌在不同實際汙水中的氨氮氧化效率,以期為厭氧鐵氨氧化菌處理實際汙水提供參考。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裝置和運行條件

試驗運行裝置:經高溫滅菌、規格為250 mL的血清瓶,矽膠塞與螺旋蓋密封瓶口。

裝置運行條件:血清瓶放置在氣浴恆溫震蕩箱中,溫度恆定為25 ℃,轉速為150 r/min。試驗汙水加入血清瓶前經高純氬氣曝氣20 min以除去DO。

1.2厭氧鐵氨氧化細菌來源本

研究中的厭氧氨氧化活性汙泥菌落是項目組的前期研究成果,來自于大寶山森林土,以氨氮(NH4+)和Fe(Ⅲ)富集培養得到具有較高厭氧鐵氨氧化反應速率的菌落。細菌培養液中含有的氮元素及鐵形態如表1所示。

1.3試驗汙水理化性質分析

試驗汙水分別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汙水處理廠的生化池進水、欽州市小欖江水以及廣東省汕尾市廢棄硫鐵礦區的地表水。三種試驗汙水的基本理化性質如表2所示。由於汕尾廢棄硫鐵礦汙水的pH值比較低,本研究根據厭氧鐵氨氧化菌生長的適宜pH,在汕尾廢棄硫鐵礦汙水中加入氫氧化鈉(1 mol/L),將汙水pH調至4.5,後作為第四種試驗廢水參與整個研究(如表2所示)。

1.4測定項目與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參見文獻。NH4+-N採用納氏試劑分光光度法;NO2--N採用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NO3--N採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總氮(TN)以NH4+-N、NO2--N和NO3--N三者之和表示。COD採用哈希DRB200、DR20800消解測定儀;pH採用奧克斯ST300可攜式pH計;DO採用奧克斯ST300可攜式溶解氧測定儀。

Fe(Ⅱ)和總鐵測定採用菲囉啉分光光度法。在pH為4~9時,菲囉啉與水中的Fe(Ⅱ)反應生成穩定的配合物,該配合物在波長為562 nm時有最大吸收。總鐵測定時,水中的Fe(Ⅲ)先用鹽酸羥胺還原成Fe(Ⅱ),再用菲囉啉分光光度法測定。

1.5試驗方法

200 mL汙水經濾紙過濾後,倒入250 mL滅菌血清瓶中。加入約15 mL的厭氧鐵氨氧化菌液和5 mL三價鐵氧化物(5.36 mmol/L)。每個厭氧培養瓶通入氬氣充分曝氣20 min後放置厭氧培養箱內培養。一組試驗水樣設置3個平行樣及不添加菌液的空白樣。對每個厭氧培養瓶在培養第0 h、12 h、24 h、36 h、2 d、5 d、6 d、7 d、8 d、10 d分別取水樣5 mL。為避免空氣中的氧氣將水樣中的Fe(Ⅱ)氧化,保證測量的準確性,將血清瓶放入厭氧培養箱中取樣。試驗水樣及空白水樣使用孔徑為0.22 μm的針筒濾膜過濾至10 mL無菌離心管內,隨後測定NH4+-N、NO2--N、NO3--N、Fe(Ⅱ)、總鐵等指標。

2結果與討論

2.1欽州汙水廠進水中氮元素及鐵形態的轉化

欽州汙水處理廠除接收市鎮生活汙水外,也接收部分水產養殖業廢水。水產養殖廢水一般含有較高濃度的氨氮,因此試驗開始前,該汙水的氨氮濃度相對較高。在純厭氧的培養條件下,加入菌液的汙水氨氮濃度明顯降低,10 d內由初始的203.94 mg/L降低至122.26 mg/L。而未加菌液的汙水,氨氮略有下降,原因是欽州汙水廠進水偏鹼性,在鹼性條件下,汙水中的氨離子轉化成游離氨移至氣相中,導致未加菌液的汙水氨氮也略有下降。另外添加菌液的汙水中,硝態氮的濃度由初始的0.12 mg/L升高至37.17 mg/L,而未加菌液的汙水硝態氮的變化並不明顯(如圖1所示)。對比未加菌液的汙水,加菌液汙水中的硝態氮明顯升高。亞硝態氮在培養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升高,與未加菌液的汙水變化趨勢相近。由氮元素守恆定律說明加入菌液的汙水中,氨氮被氧化成硝態氮,轉化的量為37.13 mg/L。加入菌液後汙水的總氮變化如圖2所示,在0~6 d內由204.10 mg/L降低至157.94mg/L,而6~10d總氮沒有明顯變化。汙水中的總氮下降,且汙水處於厭氧狀態,說明部分氨氮可能被氧化成氮氣,轉化量為44.55 mg/L。

圖1 欽州汙水廠進水中氮元素的轉化:(a)未加菌液;(b)添加菌液

圖2 欽州汙水廠進水中總氮的變化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厭氧氨氧化在市政汙水應用中 為什麼「行不通」?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氨氧化是公認的未來脫氮新技術,國內外對厭氧氨氧化的研究也有增無減,尤其是汙水佔比最大的市政汙水,但是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真正可以普遍適用的厭氧的氨氧化技術,本文將簡單直白的介紹一下厭氧氨氧化的應用。
  • 厭氧氨氧化與短程硝化反硝化的區別!
    二 厭氧氨氧化本文說的厭氧氨氧化是目前的主流的應用的工藝流程(彭永臻院士的短程反硝化暫時不介紹)。Anammox是在無氧條件下,以氨為電子供體、亞硝酸為電子受體,產生氮氣和硝酸的生物反應。厭氧氨氧化的發生進程主要分為兩大步:「第一個過程是部分亞硝化(Partial Nitritation),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大約55%的氨氮需要轉化為亞硝酸鹽氮;第二個過程是厭氧氨氧化(Anammox),氨氮在厭氧條件下,被亞硝酸氮作為電子受體
  • 全球首個運行的厭氧氨氧化工程實例!
    全球厭氧氨氧化應用中全程自養脫氮工藝(CANON)佔主流地位,全程自養脫氮工藝(CANON)是將厭氧氨氧化(ANAMMOX)和短程硝化(SHARON)基質中游離氨濃度調控在5~10mg/L範圍內有利於實現短程硝化,汙泥(以VSS計)氨負荷為0.02~1.67kg/(kg·d),泥齡在1~2.5天。(3)大量國內外試驗表明,在廢水溫度較高、Do較低條件下,利用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的不同生長速度,通過控制水力停留時間,將生長速率較慢的硝酸菌衝走,使亞硝酸菌大量積累,可以使短程反硝化成功運行。
  • 厭氧氨氧化的前世今生:沒有終點的探索
    巧合的是,當時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Gatze Lettinga教授正在研究汙水的厭氧處理技術。兩位教授聯合本地一家叫Paques的小公司,成功地開發了生物脫硫工藝,去除汙水中的硫化氫,並回收單質硫。Paques公司後來也將這項工藝技術商業化,取名THIOPAQ。
  • 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低氨氮廢水研究進展
    在採用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味精廢水時發現,AnAOB受ρ( NO-2N) 的抑制濃度為96. 5~126. 0mg/L。   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低氨氮汙水的小試研究進展   國內外對厭氧氨氧化工藝在汙水處理系統的研究和工程應用主要集中在高氨氮汙水( >500mg/L)處理,但城市生活汙水氨氮濃度較低。
  • 俞漢青: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啟示(完整版)
    Anammox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分解(產能)代謝,即以氨為電子供體,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兩者以1:1的比例反應生成氮氣,並把產生的能量以ATP的形式儲存起來;二是合成代謝,即以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提供還原力,利用碳源二氧化碳以及分解代謝產生的ATP合成細胞物質,並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硝酸鹽。
  • 升流式厭氧氨氧化流化床反應器脫氮效能研究
    根據厭氧氨氧化汙泥形態的不同,可分為以絮體為主、以生物膜為主和以顆粒為主3種工藝形式;其中,以生物膜為主的厭氧氨氧化工藝因穩定、高效的脫氮性能而備受關注,其核心技術是藉助填料富集、長期持有厭氧氨氧化細菌,有效提升反應器內厭氧氨氧化菌的豐度和反應器的脫氮效能。基於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開發的厭氧氨氧化技術已有成功的應用案例。
  • 汙水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方法詳解
    2.傳統生物法   目前, 國內外對氨氮汙水實際處理中應用較成熟的生物處理方法是傳統的前置反硝化生物脫氮,如A/O、A2/O工藝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汙水中的氨氮。   7.厭氧氨氧化工藝   厭氧氨氧化(ANA-MMOX) 是以硝酸鹽為電子受體或以氨作為直接電子供體,進行硝酸鹽還原反應或將亞硝酸氮轉化為氮氣的反硝化反應。與傳統的硝化反硝化工藝或同時硝化反硝化工藝相比,氨的厭氧氧化具有不少突出的優點。
  • ANAMMOX(厭氧氨氧化)的工藝發展及工程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氨氧化 (ANAMMOX) 工藝,最初由荷蘭Delft工業大學於20 世紀末開始研究,並於本世紀初成功開發應用的一種新型廢水生物脫氮工藝。它以20 世紀90 年代發現的ANAMMOX 反應為基礎,該反應在厭氧條件下以氨為電子供體,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反應生成氮氣,在理念和技術上大大突破了傳統的生物脫氮工藝。
  • 「技術分享」 厭氧氨氧化的前世今生:沒有終點的探索
    巧合的是,當時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Gatze Lettinga教授正在研究汙水的厭氧處理技術。兩位教授聯合本地一家叫Paques的小公司,成功地開發了生物脫硫工藝,去除汙水中的硫化氫,並回收單質硫。 Paques公司後來也將這項工藝技術商業化,取名THIOPAQ。取名者正是Kuenen和Lettinga聯合培養的博士生Cees Buisman,後來他也成為了瓦大環境系的教授。
  • 終極脫氮術解密—厭氧氨氧化|臺灣一線工程師
    為防止汙泥流失,厭氧氨氧化反應槽體型式目前以SBR較常使用,近幾年薄膜技術成熟,亦有日本學者將薄膜技術結合厭氧氨氧化流程,提高汙泥停留時間。目前厭氧氨氧化技術已商業化並實際應用於都市汙水處理廠回流液、垃圾滲出水與工業廢水等含氮廢水處理, 並根據厭氧氨氧化菌及廢水特性,發展出不同的處理系統及操作特性、分屬專利技術。
  • 探討廢水中氨氮的主要去除方法
    一.生物法1.生物法機理——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機理在汙水的生物脫氮處理過程中,首先在好氧條件下,通過好氧硝化菌的作用,將汙水中的氨氮氧化為亞硝酸鹽或硝酸鹽;然後在缺氧條件下,利用反硝化菌(脫氮菌)將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還原為氮氣而從汙水中逸出。因而,汙水的生物脫氮包括硝化和反硝化兩個階段。生物脫氮工藝流程見圖1。
  • 厭氧氨氧化40年回顧 | 關於耐心和傳承的故事
    我已經寫過好多篇關於厭氧氨氧化的文章了,估計國內沒有人比我積累更多的素材了,借Kuenen教授這篇綜述,我覺得可以為大家好好整理一下關於厭氧氨氧化的那些事兒。巧合的是,當時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Gatze Lettinga教授正在研究汙水的厭氧處理技術。兩位教授聯合本地的一家叫Paques的小公司,成功地開發了生物脫硫工藝,去除汙水中的硫化氫,並回收單質硫。Paques公司後來也將這項工藝技術商業化,取名THIOPAQ。取名者正是Kuenen和Lettinga聯合培養的博士生Cees Buisman,後來他也成為了瓦大環境系的教授。
  • 東北大學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 東道爾水技術:厭氧氨氧化:一個關於時間和耐心的故事43年前談起
    巧合的是,當時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Gatze Lettinga教授正在研究汙水的厭氧處理技術。兩位教授聯合本地一家叫Paques的小公司,成功地開發了生物脫硫工藝,去除汙水中的硫化氫,並回收單質硫。1987年,GB公司請他為公司一套新的汙水厭氧處理系統的硫循環做技術指導。這套系統本來是要用來解決工廠產生的臭氣問題的。
  • 如何去除?
    2、吹脫法吹脫法去除氨氮是通過調整pH值至鹼性,使廢水中的氨離子向氨轉化,使其主要以游離氨形態存在,再通過載氣將游離氨從廢水中帶出,從而達到去除氨氮的目的。影響吹脫效率的因素主要有pH值、溫度、氣液比、氣體流速、初始濃度等。目前,吹脫法在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中的應用較多。
  • 土壤厭氧氨氧化過程及其微生物機制
    圖1土壤氮轉化過程直到在廢水處理體系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生成氮氣的微生物過程,它被稱為厭氧氨氧化(Anammox)過程。NH4++ NO2-→ N2+2H2O參與厭氧氨氧化的菌稱為Anammox細菌(圖2),它是一種生長緩慢的厭氧微生物,它的倍增時間約為11天。
  • 汙水中的氮循環
    即使在擁有WWTP的城市,一部分WWTP對汙水只進行初級處理,脫氮能力非常有限。這一系列問題對水體中氮循環的影響主要包括:汙水中氮的主要形態及轉化市政汙水通常是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和徑流汙水的集合體。市政WWTP進水中的氮主要包括NH3和有機氮。氮的循環轉化過程主要包括同化吸收、氨化、硝化、反硝化、厭氧氨氧化和固氮(圖1)。
  • 汙水中重要汙染物-氮去除工藝有哪些,有何發展?
    氮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元素,脫氮是汙水處理的重要步驟。傳統的生物脫氮理論認為,汙水中含氮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相繼發生氨化、硝化、反硝化三步反應,從而達到脫氮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多種生物脫氮工藝,主流工藝為A/O、A/O 工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