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像截下來的獸角。角是蹄類動物的特徵之一。《考工記》說稚牛角直,老牛角能彎曲成圈而交錯,老牛角有相向長的,有向左右長的,左右長的牛稱轉角牛。
犀牛的角有兩個,鼻上角比較長,額上角比較短。《詩無羊》「爾羊來思,其角濈濈(jí)」寫羊群來了,它們角挨角兒,十分有聲勢。羚羊,角尖向後彎曲。傳說中的」龍」的一種有角者稱為虯,無角者稱螭。
角有防禦、攻擊的功能。鬥牛場面,銀屏、圖畫中十分常見;羊愛好鬥爭,《項羽本紀》有「貪如狼,狠如羊」的記載。羊角彎曲盤旋,莊子《道遙遊》「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以羊角指代旋風,鳳毛麟角指代珍貴。
牛羊都愛以角互相牴觸。羚羊夜間懸掛角在樹上,身體不挨著地,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歇後語蚊子叮牛角是不關痛癢的意思。
《本草集解》:「鹿行則同旅,居則環角外向,以防害。」「角」與「較」字同源,角引申為角力,角力就是較量,《三國志華傳》:「當今角力中原,以定強弱。」
號角是以角為號,號角的歷史,說來便十分久遠。宋人韋禹錫在《鼓角樓記》中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吹角「壯乎虎旅,取象乎龍吟。」而後才有天驕(胡人)之奏。
徐廣《車服志》中也說,「角本出羌胡,以驚中國之馬。」當然吹角並不只限於羌人,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大部分以遊牧為生,都擅長吹角。《晉書樂志下》:「胡角本應胡笳之聲,後漸用於橫吹,即胡樂也。」
角,用作軍樂,用以晨起、整頓軍容。《衛公兵法》「鼓止角動,十二聲為一疊。」角聲聽起來是悲壯悽涼的,因此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在詩詞裡引入這個意象。杜甫《閣夜》詩,「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陸遊《沈園》「城上斜陽畫角哀」,姜夔《揚州慢》詞「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這些詩句中所描寫的角聲,都給人一種悲涼、哀怨之感。由於角聲激越洪亮,明代朱元璋派人在譙樓上高歌吹角,這就是前人筆記裡所說的「畫角吹難」,其歌詞為「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歌聲、角聲蒼涼、悲壯,引人遐想。
角可作酒器,也可作量器。一種酒器叫角,一種量器也叫角。作酒器的角與爵相似。由角組成的觚(gū)、觶(zhì)、觴(shāng)、觥(gōng)等字,也都是酒器。作量器的有觚,有斛(hú)。身高口大,口部與底部呈喇叭形。《論語鄭注》「一升為爵,二升為觚。」
最後,關於角的讀音,容易弄混。角是多音字,蹄類動物的角讀jiǎo,主角、配角的「角」,應讀jué,有如「抉」、「倔」。角力中原的角,也讀jué,不可讀jiǎo,常有人讀錯,一定可要記住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