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名稱 「*象、*馬、兔」等漢字象形結構辨析

2020-12-04 changji20200504

動物名稱漢字結構普遍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以表動物特徵的漢字部件合成或組合的形式構成的,似如表動物特徵的定義語句的「高度縮寫」。例如:

「*象」字結構是由:表大象長有又尖、又長的大鼻子的尖頭的部件 「」(負字頭)、表大象一雙大如扇形大耳的「臨下角」、表大象體狀短腿且有一條短尾(類似豬體)特徵的「豕省「以上中下結構形式組合構成。

大象

「馬「字結構是由:表馬長臉的部件」一「、表馬長脖子的部件」丨「、表馬脖上鬃毛的部件」キ「、表馬長體帶有長尾巴特徵的部件」ㄅ「(句子框)和表馬四蹄(可快速奔跑特徵)的部件」灬「(橫四點)組合構成。簡體馬字::馬。

「牛」字的原字為「物」,是由表牛頭特徵的合成部件「牛「和表牛體特徵的合成部件」勿「以左右結構形式組合構成的漢字。合成部件」牛「是由:表牛長臉型特徵的部件「丨」、表牛頭上長有牛角特徵的部件「一」、表牛頭雙耳的部件短「一」(在上)、表牛鼻子上穿環,並栓繩牽行的部件短「丿」組合構成部件。合成部件「勿」是由:表粗壯長體帶有一條長尾巴特徵的部件「ㄅ」、表牛前後各兩蹄行走特徵的部件兩「ノ」等組合構成。現代規範漢字,「物」表義泛指的一般物,取其構字部件「牛」表義:動物「牛」,而其構字部件「勿」表義:「不要」。(勿表義「不要」,源自牛對陌生人極具攻擊性的原因,所以往往告誡人們「不要(勿)」輕易靠近牛!這是「勿」字的來歷!)「牛」字結構提現「牛頭」主要特徵!

「羊」字結構是由:表羊長體頭特徵的部件「丨」、表羊兩隻羊角的部件「一」、表羊一雙耳的部件「一」合成部件「キ」和表羊群在領頭羊帶領下行進特徵的部件「前字頭」組合構成。「羊」字結構體現羊頭主要特徵!

「鳥「字結構是由:表鳥園形頭上長有尖喙特徵的部件「白」,表鳥背部翅膀特徵的部件「一」,表鳥體、長尾特徵的部件「ㄅ」和表鳥爪四趾頭特徵的部件「灬」組合構成。現代簡體漢字:鳥。

『兔「字結構是由,表兔子尖嘴頭特徵的「」(負字頭)、表兔子一雙大耳特徵的「臨下角「(象字結構中同樣表象的大耳特徵!)、表兔子可以靠兩後退站立特徵的部件」兒「和表兔子短尾特徵的部件」丶「組合構成。

「魚」字結構是由,表魚尖頭特徵的部件「」、表魚體呈現曲面形特徵的部件「田」和表魚尾呈扇形特徵的部件「灬」組合構成。讀音:(拼音)yú 、(注音)ㄩˊ。

「蟲「字結構是由:表昆蟲細長的體特徵的部件「丨」、表長有兩隻翅膀特徵的部件「中:省」和表昆蟲多足且長有觸角特徵的部件「一&丶」合成構成。」蟲「表昆蟲類名稱,讀音:(拼音)chóng;(注音)ㄔㄨㄥˊ。繁體字:蟲。

於山東德州

2020年6月12日星期五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馬」字演化史:本義是家畜 圖畫方法形成漢字
    原標題:「馬」字演化史:本義是家畜 圖畫方法形成漢字 但是,今天的「馬」字身上,已幾乎看不到一點象形的影子。這時候,就需要穿越到從前。東漢經學字、文字學家許慎曾編著中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說文解字》。在這部書中,他這樣釋意作為小篆字體的「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這就是說,「馬」的本義是家畜之一,以圖畫方法形成漢字。但是,如果對照小篆「馬」尋找「頭、髦、尾、四足之形」,也還是要半猜半附會。
  • 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符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郭沫若先生認為甲骨文也有書法的美感,書寫甲骨文的時代也具有那個時候的「鐘王顏柳」。而郭沫若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論斷,原因就在於他認為甲骨文是「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的。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似是故人來》,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約在5000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商、周、春秋時代幾種典型的象形青銅器種類及其簡介
    商、周青銅器從形象上說,大多是類似某些動物形象的雕塑品。當時富有藝術才智的奴隸們,正是從這一意識出發,由生活現實中攝取各種不同的動物形象,創作出既是一件實用器皿,又是一件雕塑藝術品的象形青銅器。這種精巧奇妙的青銅器,從雕刻的性質說,它應是屬於工藝裝飾雕塑一類的藝術製作。
  •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字多義且以文學語言為主導,是一種詩性語言。通過字的辨析上升為審美的思考,通過語言內涵的延伸上升為哲理的思考。盆景的題名,是製作者言情明志的心理訴求是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方式。盆景的題名,藉助典籍、典故的內涵刻意而為地闡明作品的立意。
  • 趣味漢字: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
    偏旁講解之二:肉月旁肉,甲骨文作《說文解字》:肉,胾肉,象形,凡肉之屬皆從肉。作為形旁,「肉」主要有四種類型。一、直書肉字。二、當「肉」在漢字的左邊時往往寫作「月」。例字:肝、膽、肺、腸、腦、胳膊、腿……此類都是簡單的形聲字,無需解釋,意思主要包含身體部位、器官、肉類、動物(豚等)、胖瘦狀態(肥、腴等)、氣味(腥、臊等)、骨頭(骨、脊)等。
  • 橫平豎直構建中華文明之根,《似是故人來》帶你解讀漢字的二維密碼
    約在5000年前,人類在地球上四個大江大河流域,誕生了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四個大河文明,發展出四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楔形文字、聖書文字、印章文字、甲骨文。當另外三種文字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其承載的古代文明只能藉助現代考古辨析,唯有甲骨文最終掙脫了「象形」的藩籬,融入「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成為使用至今的漢字,也將中國古代的信息帶到今日。
  • 漢字的書寫藝術——淺議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以漢化為表現形式的封建化,促進了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也加快了民族同化和融合步伐,為包括漢字在內的中華文化傳播、發展創造了經濟和社會條件。辛亥革命後,中國成為具有近代意義的正式國家名稱。漢字在圖畫基礎上產生,象形符號是早期文字構形的最基本單元,使用時無論是何種方法構形的字,都必須遵循「畫成共物,隨體詰屈」的仿形原則,按照語序把它們逐一畫出來。這種「畫」字法沒有相對穩定的筆順、筆數、字形結構和樣式,而以「像」其所畫物象為準,也就不具有完整的書寫涵義。
  • 漢字為何有超強生命力?
    如「蜀」原本是大頭蟲的獨體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義符「蟲」;「裘」原本是毛在外的皮衣的獨體象形,在西周中期增加了音符「又」。增加義符即增加了類別標誌,把原字歸了類。增加聲符則使原構件轉為義符,也有了類別標誌。 從獨體發展到組合發展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 漢字「簡繁之爭」起波瀾 專家:須尊重字理與規律
    誠然,漢字有工具的屬性,但它更是文化,其特有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超越符號化工具的意義。每一個字的構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象的一種樣式,或者說是造字者對事象內在邏輯的一種理解。」  漢字奧妙,一字表一意  何謂漢字獨特的表意?據相關專家介紹,在解釋這個問題前,先要說明,漢字不僅表意,還有象形與表音等特質。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 「像」與「象」和「像」與「相」如何正確使用
    1964年公布的《簡化字總表》,是我國最終進行漢字簡化後的總表,其中規定以「象」代「像」,多少年來,語文教材及所有報刊都如此。1986年10月,國家語委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布了《簡化字總表》,並作了個別調整,其中規定「像」不再作「象」的繁體字處理了。換句話說,就是「象」不再作為「像」的簡化字了,「像」字重新啟用。
  • 22個高難度的木字旁漢字,左右結構行書的書寫示範,學行書必藏
    書法常用的字體為楷書、篆書、隸書、行書、草書,不論是這五種書體的哪一種都離不開漢字的結構,漢字的結構又分為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以及獨體字。簡單的說漢字的結構就是筆順的先後,其實就傳統社會來講,筆順就是為了寫得方便,按照正確的筆順寫,更容易寫快寫好,比如「出」「必」,按照正確的筆順,第一筆是中豎和撇,寫好了整個字就正了,尤其是行草書,筆順寫錯了字都是錯的。最近開始練書法才發現自己好多字的筆順都是錯的,你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要是當年老師死糾筆順的話,我十有八九會厭學的。
  • 語文老師辭職耗時7年編出電子象形字典(圖)
    2003年10月,陳水旺離開了堅守16年的講臺,隻身來到廈門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目的只有一個,一心一意把「象形字典」這個網站做好。一晃7年過去了,如今,「象形字典」網(www.vividict.com)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回想起過去幾年的酸甜苦辣,陳水旺依舊激動不已:「一開始,我就有信心把它做出來!」
  • 古代中原沒有大象,印度卻有象兵,所以中國象棋起源於印度?
    印度人聲稱「大象的發源地在印度,所以象棋應該是印度發明的」,而聯合國的工作人員忍不住吐槽:「大象發源地是印度沒錯,但是象棋上刻著的中國漢字,難道你認不出來嗎?」這其實就是一個段子,因為印度象棋和中國象棋不是一碼事兒。
  • 這樣記單詞:探索單詞的根源 揭開英文單詞結構的面紗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詞彙指導>正文這樣記單詞:探索單詞的根源 揭開英文單詞結構的面紗 2012-10-15 12:02 來源:騰訊博客 作者:
  •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2012-11-26 16:54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驚世構想:用表音思想改造漢字,也許能創造出超智能未來文字
    漢字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初的基礎漢字形成於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倉頡造字絕非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倉頡所造的漢字數量很少,大約300-1500個,只佔數萬漢字總量很小一部分。最初的漢字全是象形文字,而且都是單體字,即字是一個整體,沒有上下、左右、左中右等複雜結構。更複雜的漢字是後人在漢字發展中新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