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轉型期不同行業勞動報酬差距比較研究
李濤明 馬勇強 滕 紅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轉型期不同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分析,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對影響因素進行定量研究,運用空間杜賓模型對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對經濟增長影響進行研究,給出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勞動報酬;差距;面板數據模型;杜賓模型
中圖分類號:C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4(2013)02-0008-05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與此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日漸拉大,對社會公平提出了越來越大的挑戰。本文立足於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從不同行業勞動者報酬差距的角度,分析處於經濟轉型期間勞動者報酬在不同行業的特點,對影響不同行業勞動者報酬差距的因素進行分析和計量研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文的行業分類採用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的19大行業。「勞動報酬」使用現行國家統計局勞動統計制度中的「人均工資」統計指標。轉型期指的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轉變發展方式的特定時期,鑑於統計指標的連續性和可獲得性,筆者從2003年開始研究。
一、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理論解釋框架
關於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形成機理,目前國內外經濟理論界主要有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效率工資理論和制度理論等①。競爭性勞動力市場理論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下對收入差異進行解釋的理論,包括「短期差異說」和「補償性差異說」。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行業收入差異反映了行業間勞動力質量的差異,高收入行業中擁有更大比重的高質量勞動力。效率工資理論認為不同行業人員效率不同從而影響其勞動報酬。制度理論則主要用工會力量和勞動力市場分割來解釋行業間收入差異。
二、我國轉型期不同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特徵
從全國各個行業來看,帶有壟斷性質、高新技術特徵的行業工資水平普遍較高;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和農、林、牧、漁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行業工資水平較低。
1.具有壟斷性或帶有較明顯壟斷性的行業工資水平普遍較高。
代表行業有金融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010年,金融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水平(下文統一簡稱為工資水平)在19個行業分類中工資水平最高,達到了70146元,是平均水平(36539元)的1.92倍,是農、林、牧、漁業(最低水平)的4.20倍;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工資水平為47309元,在19個行業中排在第4位,是平均水平的1.29倍。
2.具有高新技術特徵的行業工資水平較高。
代表行業有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和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2010年,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工資水平為64436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為56376元,分別排在2位和3位,為平均水平的1.76倍和1.54倍。
3.農、林、牧、漁業工資水平最低。
第一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生產率明顯較低,不具有比較優勢,工資水平明顯偏低。2010年,農、林、牧、漁業工資水平為16717元,在19個行業分類中排在最後,是平均水平的0.46倍。
4.門檻較低、市場競爭比較充分的行業工資水平較低。
比如住宿和餐飲業、建築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這些行業工資水平在23382~29139元不等,均低於平均水平。
5.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工資水平偏低。
由於基礎設施和環境維護管理人員多為臨時聘用人員,人力資本質量較低,同時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行業工資水平為25544元,也處於明顯偏低的水平。
從時間序列上看,2003-2010年間,不同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先擴大、後趨向於穩定,同時各行業工資水平位次呈現出一定的變化特點。
1.2003-2010年間,不同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先擴大、後趨向於穩定,但仍處於較高水平。但出現轉折的年份並不盡相同,極值比在2005年達到最高點,工資水平最高與最低的兩個行業之間工資水平的比值到了4.73,之後逐漸回落;而變異係數和泰爾指數則在2008年達到各自的最高值。這說明,2003-2008年,不同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逐年擴大,2008年到達了最大值;2009、2010年,不同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水平開始小幅回落,指標變化幅度收窄,趨於穩定。但行業工資水平間差距仍然處於比較高的水平。從指標含義和人們對行業收入水平差距的直觀感受上看,變異係數和泰爾指數的準確度更高一些。
2.工資水平處於高、中、低位次呈現出不同變化特點。2010年與2003年相比,19大行業工資水平排名情況,排名上升的行業有5個,排名下降的行業有9個,排名保持不變的有5個。其中,排名變化明顯的行業為採礦業上升7個名次,批發和零售業上升5個名次;房地產業下降6個名次。
三、影響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因素分析
(一)勞動報酬差距影響因素分析
1.行業人力資本差異是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基礎性因素。
人力資本是指凝聚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水平無疑是決定勞動報酬的基礎性因素。通過計算各行業全國就業人員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比重,可以看到,行業整體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呈穩定上升趨勢,2010年全國行業就業人員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比重為10.1%,比2003年上升3.2個百分點。分行業來看,勞動報酬較高的行業如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行業就業人員因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比重高,且呈快速上升的趨勢,2010年比重分別為34.3%、62.6%和55.1%,分別比2003年增加15.5個、13.1個和12.9個百分點;而勞動報酬較低的農林牧漁業、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行業就業人員因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比重低,且上升速度比較緩慢,2010年比重分別為0.3%、5.3%和6.3%,分別比2003年上升0.3個、0.7和3.2個百分點。一般來說,勞動力傾向於往收入高的行業流動,但是人力資本不同的勞動力,其跨行業流動的能力也不同,越是人力資本高的勞動力就越容易流動,因而使得高素質勞動力集聚在某些行業。這種聚集無疑是形成不同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基礎。
2.行業勞動生產率差別是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決定性因素。
按照生產理論,產出是勞動、資本、技術的函數,按照產出對3種要素的依賴程度,一般分為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按照生產無差異曲線,不同要素結構造成勞動生產率不同,由此造成的勞動收入也有差異。馬歇爾關於工資的邊際生產率理論認為,職工工資水平受企業利潤的影響,行業的工資水平直接受到邊際生產率的影響,邊際生產率較低的行業其工資也較低,邊際生產率較高的行業其工資也較高。不同行業的要素結構造成勞動生產率不同是造成各行業勞動報酬差異的主要原因。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的部門由於具有較高的工資而吸引其他部門的工人向該行業轉移。一般情況下,收入低的行業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原有工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新動力也不高,結果造成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緩慢。而高收入行業由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無疑會促進該行業的發展。2009年19個門類行業平均勞動生產率為27.1萬元/人,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分別為47.0萬元/人、39.6萬元/人,均高出平均勞動生產率;19個門類行業年均勞動報酬為32244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金融業勞動報酬分別為58154元和60398元,大大超過平均勞動報酬。
3.產業層次水平是影響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內生性因素。
從我國近幾年行業平均工資增長速度可以看到,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以及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生產性及生活性服務產品的需求不斷加大,第三產業的崛起已經使一些服務類行業的勞動報酬迅速提升,從圖中可以看到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等新興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勞動報酬增速快,2010年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平均工資為70146元和64436元,分別比2003年增加49366元和33539元。產業結構的變化會改變社會對不同生產要素的需求,從而影響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報酬。隨著我國產業結構不斷挑戰和升級,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其對勞動者技能和素質要求較高,符合要求的勞動者供小於求,因而從業者勞動報酬上升。產業結構的戰略型調整和升級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大勢,新興行業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收入水平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領先於傳統行業和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報酬水平。
4.行業壟斷是影響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外生性因素。
政府參與到要素資源的配置中形成的行業壟斷對行業間要素流動產生重要影響,如電力、電信、金融等行業在制度性壟斷下的資源先天性佔有優勢,獲得資源能力的差異性最終導致要素匯總的差異,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加大,其市場限制、資源稀缺、政策傾斜等特性,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目前,對壟斷程度的度量仍舊是實踐操作中的一項難題。產業組織理論方面雖提出了如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Hirfindhal-Hirschman Index,HHI)等測度指標,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很難找到涵蓋各個行業的市場份額數據。根據孔涇源(2005)將行業分為兩組:一組為壟斷行業屬於有壟斷因素的有電力燃氣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郵政業、信息計算機服務軟體業、金融業和教育業。其餘的行業為第二組,非壟斷行業。
根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鑑》中的數據, 2010年人均收入前4名的行業為:金融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上述行業全部為其壟斷行業,平均工資分別為70146元、64436元、56376元和47309元。人均收入最少的3個行業為:農、林、牧、漁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行業。2010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6717元、23382元和25544元。行業職工勞動報酬的極值比為4.49。壟斷已成為現階段導致我國勞動報酬差距擴大的主要影響因素。傳統的計劃經濟時期,從業人員平均收入較高的行業主要集聚在帶有危險性、勞動強度大、艱苦等性質的行業,但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具有高收入的行業較之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步靠近國有壟斷程度高的行業。
(二)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影響因素計量模型研究
本節中,筆者試圖從實證的角度建立我國行業勞動報酬差距模型,對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主要因素影響的程度進行計量分析,對政策建議給出適當的依據。
表1 影響因素代表性指標
影響因素
代表性指標
理論依據及說明
壟斷水平差異
x1:該行業國有化程度/19行業總體國有化程度(其中國有化程度=城鎮國有單位職工人數/城鎮單位職工人數)
行業壟斷是影響我國當前行業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行業壟斷水平越高,其行業收入水平越高。行業間壟斷水平差異越大,行業間的收入差距越大。
人力資本水平差異
x2:該行業大專及以上人員比例(數據來源:中國勞動統計年鑑2004-2011)
一般地,行業人力資本水平越高,其行業收入水平越高。行業間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會拉大不同行業間的收入差距。
產業層次水平差異
x3:該行業產值增長率/19行業總體產值增長率[其中產值增長率=(今年行業總產值-去年行業總產值)/去年行業總產值]
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了行業收入差距。一般地,產業層次水平越高的行業,其行業收入水平越高。不同行業間產業層次水平差異越大,行業收入差距也會相應擴大。
勞動水平差異
x4:該行業勞動生產率/19行業總體勞動生產率(其中勞動生產率=行業產業增加值/行業從業人數)
一般地,行業的勞動水平越高,其行業收入水越高。行業本身的勞動水平差異決定了行業的收入差距。
為了保證獲取不同行業勞動報酬數據的前後一致性,我們選取2003-2009年《中國統計年鑑》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不失其代表性。對於行業收入差距的影響因素,鑑於行業的勞動力市場結構、市場機制等影響因素很難在統計資料中找到相應的代表性指標,筆者這裡選擇行業的壟斷水平差異、人力資本水平差異、產業層次水平差異和勞動水平差異作為行業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加以分析。同時,由於城鎮職工工資收入中未包含各種補貼、勞保福利、實物收入和些難以統計的灰色收入,可能導致對城鎮居民實際行業收入的低估,採用相對數指標也有助於減少相關影響。上述4方面的影響因素及其代表性指標如表1所示。
在行業收入差距的代表性指標選擇上,為保證相關數據的平穩性,以該行業城鎮職工平均工資與當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之比這一相對數作為因變量y來描述行業收入差距狀況。由於從2003年開始,我國行業分類有所調整,所以中國統計年鑑只能提供2003年及以後的數據,為保證實證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和穩健性,採用PanelData回歸模型,並以統計年鑑劃分的19大行業為橫截面採集相關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面板數據模型如下:
為了防止偽回歸的發生,本文分別採用fisher-ADF檢驗和Fisher-PP檢驗對面板數據各變量的不同截面分別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顯示一階差分後為平穩數列,可以進行建模計算。通過計算模型應設定為變截距固定效應模型。通過計算模型各項檢驗均能通過,說明模型設定較為合理,結果如(2)式:
模型主要結論:首先,行業壟斷已經成為影響我國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一個重要因素。其次,從模型結果可知,行業間人力資本水平的差異也對行業勞動報酬差距起著較為顯著的影響。再次,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促進了我國的行業勞動報酬差距。最後,勞動生產率高的行業,收入較高。
上述結論與前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一致。
四、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對經濟增長影響分析
為了考察各地區行業收入差距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本節擬採用空間計量模型進行研究。由於Spatial Durbin Model既考慮了空間滯後因素,也考慮了空間誤差因素,所以本文用空間杜賓模型來進行分析,空間面板杜賓模型(Durbin)表達式為:
式(3)中:y為因變量,β為變量係數;WX為上述X變量與空間權重矩陣的交叉項,θ為交叉效應係數;ρ為空間效應係數,α為個體固定效應,λ為時間固定效應,ζ為隨機誤差項,W為n×n階空間權重矩陣。
在進行分析之前需要建立空間權重矩陣,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用社會經濟特徵的空間權重矩陣。採用經濟距離矩陣,用省域省會之間的裡程,這樣較準確的地捕捉周圍省市對的經濟增長的影響。社會經濟特徵的空間權重矩陣:
其中W*表示經濟權重矩陣, 為地理空間矩陣,
其中:
本節以各省市2003-2010年泰爾指數(%)為自變量X,各省人均GDP為因變量y建立模型,在建立模型前先進行Moran I的檢驗,結果顯示Moran I都大於零,Istat都大於1.96,說明存在空間正相關,可以建立空間面板模型,根據需要我們建立時間和空間固定影響的空間Durbin模型如下:
從模型結果來看,空間Durbin模型的可決係數為0.992,滯後項的Wald為16.07,LR為13.65,誤差項Wald為13.47,LR為12.28。說明模型設定較為合理,根據空間模型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各地區行業勞動報酬差距較大時會嚴重程度經濟增長,泰爾指數對經濟增長總的影響為-0.109,說明當收入差距拉大時,會拖累人均GDP的增長。其次,各地區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呈現空間聚集現象。
五、政策建議
1.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和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改革,在保障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提高人均受教育機會,以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資本質量。
不同行業間勞動者人力資本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人均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保障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普及高等或職業教育,最大限度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即可提高人力資本質量,進而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行業收入差距。首先政府應繼續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國家財政教育投入佔GDP的比例,完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有計劃提高義務教育年限。其次,充分考慮我國目前城鄉、地域間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現狀,對農村地區以及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教育實行對口支援,促進教育資源的合理均衡分配,推進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改革。
2.優化人力資本在各行業間的配置,完善勞動力市場。
為促進行業間人力資本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應根據我國國情,採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完善勞動力市場。首先,應建立人力資本自由流動的保障制度。我國的戶籍制度、檔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限制著人員的自由流動,而養老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公積金制度等尚不能實現全國聯網,增加人員流動的成本。因此,應當儘快廢除限制人員流動的不合理政策,改進公共服務體系,為人力資本自由流動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其次,應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特別是加大對低層次人力資本的在職培訓,促進人力資本在行業整體提升。第三,建立規範化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市場配置,促進合理流動的市場就業機制。
3.發展第三產業,縮小行業勞動報酬差距。
根據其他國家經驗和教訓,要縮小行業勞動報酬差距,就要積極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第三產業具有促進提高勞動報酬和抑制勞動報酬差距擴大的效應,有利於收入分配格局的理順。從產業視角出發,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具備較強就業吸納能力、且平均勞動報酬水平較穩定地處於中等位置的行業,以發揮更加突出的增加勞動報酬、縮小行業勞動報酬差距的作用。
4.規範壟斷行業勞動報酬分配。
首先要打破壟斷經營,創造機會公平。要打破行業壟斷,特別要注重打破行政性行業壟斷,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壟斷行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行業和領域,著力營造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其次是壟斷行業向國家上繳超額利潤或徵收特許經營稅。壟斷行業要真正打破既得利益格局,並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作出貢獻,從而縮小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薪酬分配差距,實現不同行業勞動報酬的相對公平和均等化。
5.深化體制改革,促使初次分配合理化。
要使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化,首先要加強政府對初次分配的調控,逐步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其次要建立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為穩步提高勞動報酬比重提供制度保證。構建動態的最低工資增長機制,充分發揮最低工資制度的保證作用,加強最低工資編制的制度和調整工作,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確保制度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曉寧.我國勞動力工資收入差距的統計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8(2).
[2]馬驪.基於人力資本視角的行業收入差距統計研究-以浙江省為例[M].浙江:浙江工商大學,2010.
[3]洪興建.基於S基尼係數的中國行業工資差距分析[J].統計研究,2010(5).
[4]伏帥,龔志民.中國行業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其經濟增長效應[D].湖南:湘潭大學,2008.
[5]黃濟生,孔慶洋.中國行業收入差距:研究現狀及方向[J].經濟論壇,2012(1).
[6]董碧松.基於工資排位變遷的行業收入差距研究[J].學術論壇,2011(5).
作者簡介:
李濤明,高級統計師,現為重慶調查總隊綜合處處長、重慶黨校在職研究生。
馬勇強,高級統計師,現為重慶調查總隊綜合處副處長。
滕紅,碩士研究生,統計師,現為重慶調查總隊綜合處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