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綠色發展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經成為雙遼市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追求。
雙遼正努力繪就幸福生活的底色。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絕不是一句口號,雙遼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讓一項項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舉措在百姓身邊落地生根。
「綠色風暴」席捲雙遼
在這場綠色風暴面前,全市上下形成了對環境保護工作前所未有的齊抓共管、克難攻堅的強大合力。雙遼市委書記侯川第一時間發出「指令」:要針對全市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列出整改清單,掛圖整改,實行網格化管理。強化責任擔當,狠抓工作落實,以最堅決的態度、最迅速的行動、最有力的措施,做好環保督察工作。」
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把群眾的環保訴求扛在肩頭,面對大考,雙遼勇於擔當,立行立改,解決了一批環境真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倒逼新發展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讓綠色發展成為主動選擇。
擾民的噪音沉寂,堵路的垃圾清除,斷頭路的打通……這場「綠色風暴」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環保督察工作帶來的變化,一些長期困擾群眾生活的水汙染、大氣汙染、垃圾汙染、噪聲汙染等問題得以快速解決,掀起了雙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又一高潮。
念好「緊箍咒」打贏攻堅戰
環境汙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面對空氣、水、土等資源要素的倒逼,雙遼市從保護一脈青山、一泓清水、一片黑土地開始,以鐵的舉措全方位打響治汙攻堅戰。
在大氣汙染防治方面,堅持實施「超前管控」「冬病夏治」。強化工業企業大氣汙染物減排,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散亂汙」企業及集群綜合整治行動前期排查工作;加快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降低大氣汙染物排放濃度;加強城市揚塵汙染管控,市區內建設項目全部做到沙土全覆蓋、路面全硬化、圍擋全封閉、密目網全包圍,抑制揚塵汙染;不斷擴大秸稈綜合利用率,全面管控野外焚燒秸稈行為,降低大氣汙染。
在水汙染防治方面,把遼河流域水汙染防治作為雙遼市生態治理任務中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全力推進。深入實施河湖警長制,開展專項巡河和清河行動,在全市流域面積20公裡以上的13條河流實行河長制,共設立市(縣)、鄉(鎮)村三級河長138名,保潔員133名。截至目前,市級河長累計巡河56次,鄉級河長累計巡河692餘次,村級河長累計巡河13260次,東遼河水質已達到IV類水質,符合國家標準。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化肥農藥使用量逐年下降。
在固廢汙染防治方面,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工業固廢、醫療固廢處置管理工作,針對突出問題,以檢查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的處置為基礎開展專項檢查。
目標愈清晰,行動愈堅定。在一系列治理舉措的引領下,雙遼打出了強力治汙的「組合拳」,全市上下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持續化推進的良好態勢。
守住生態「綠」繪就「美麗」畫卷
將「美麗」作為雙遼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之一,既要保持戰略定力,又要積極作為,創新方式方法,持續提高環保工作預見性、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補齊環保短板。持續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生動實踐——
聯建3條生態精品線,建設七星湖公園,打造文化長廊,改善人居生活環境,既提升了城市的品位,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又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實施河湖連通工程,實施西遼河城區段清淤工程。依託雨洪資源,把雙遼市轄區內主要天然湖泡與現有水源工程和東遼河進行連通,最大限度地將過境洪水資源引入湖泡中存蓄,增加溼地面積,涵養水源空間,補充地下水,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優美自然生態環境。
推進全民大造林活動,組織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造林工程,規劃完成全民義務植樹造林250萬株。2018年,新植1.3萬畝林地,補植7.6萬畝,2019年春季,完成造林1.5萬畝,打造綠色屏障。今年,四平市給雙遼市下達的春季造林綠化指標是9.15萬畝,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11.77 萬畝,完成任務要求的129%。
建設省級「美麗鄉村」8個、四平市級「美麗鄉村」41個。實現農村環境硬化、亮化、美化、綠化、整齊化「五化一體」。
雙遼市農村環境整治整縣推進項目於2018年10月通過省督導組驗收,目前「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在全市206個行政村全面鋪開並穩定運行,正在逐步向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城鄉一體化目標邁進。
一次次實踐、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創新、一步步升華,雙遼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一路奮進,綠意漸濃。
(來源:四平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