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雞國國王為何要將文殊泡三天三夜?你看菩薩問了啥?

2021-01-09 蝸牛看西遊

(蝸牛看西遊第4385期)

文/蝸牛

烏雞國國王在西遊中就是個在井水裡呆了三年的倒黴老頭子,究其原因還是他將文殊菩薩浸泡在水裡三天三夜,為了結束這場因果文殊菩薩又報復回來,讓國王在井裡浸泡了三年,有人認為這是國王的一時意氣,因為古語有言:天子一怒,血流漂杵,但是卻未曾想過過錯方或許是文殊菩薩。

有人猜測應該是文殊菩薩對烏雞國國王說了什麼話,所以才會觸怒這位皇帝,不然國王平時又不是只有這些雜七雜八的小事,沒事幹嘛針對一個僧人呢?一個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人還不值得他動怒呢。

那麼,文殊菩薩和國王說了什麼話呢?

我們先來看看此事是怎麼發生的。

唐僧師徒借宿寺廟時遇到了一件怪事,老唐晚上睡覺正做夢看經書呢,突然從遠方傳來一陣呼喚,這種呼喚像什麼呢?聊齋裡叫著書生名字的女妖精,也幸好叫老唐的是個老頭子,不然他就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六根未淨或是長得太帥。

然後,老唐就見到懸在水井上方人影泛虛的烏雞國國王,這位國王將前因後果和他說了一遍,大抵就是他被自己信任的老道人推到了井裡,然後這隻妖怪未經國王的同意就擅自霸佔了皇位,國王出現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幫著降妖。

悟空來到烏雞國後戳穿假國王的真面目,然後分析了這次的事件——

供罪行童年且邁,痴聾-瘂家私壞。祖居原是此間人,五載之前遭破敗。天無雨,民幹壞,君王黎庶都齋戒。焚香沐浴告天公,萬裡全無雲。百姓饑荒若倒懸,鍾南忽降全真怪。呼風喚雨顯神通,然後暗將他命害。推下花園水井中,陰侵龍位人難解。幸吾來,功果大,起死回生無掛礙。情願皈依作行童,與僧同去朝西界。假變君王是道人,道人轉是真王代。」

這麼看來烏雞國國王並沒有錯處,不僅如此,國王在天災天下大旱時還站出來以身作則,可以說這是一位合格的君王,但是這一切都在文殊菩薩出現後變了樣,菩薩不僅跑過來找他,還說了一些話,關於這個情節文殊菩薩是親口承認過的——

問他化些齋供。被吾幾句言語相難,他不識我是個好人,把我一條繩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

烏雞國國王為啥把文殊菩薩在水裡浸泡三天三夜呢,還不是因為他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

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測,無非就是現在回天乏力,乾旱肯定會導致百姓怨聲載道,既然如此還不如跟著他去西天成佛,身肩重擔的烏雞國國王又怎麼可能會同意呢?所以只能出此下下之策,將人泡在水裡。

可以說雙方都有過錯,烏雞國國王做事太過偏激,倘若文殊菩薩只是個凡人,恐怕三天三夜後就會魂歸西天,而文殊菩薩的溝通技巧還有待提高,不然也不會以失敗收場。

相關焦點

  • 難怪烏雞國王敢把文殊菩薩泡河裡三天三夜,你看看他的靠山是誰
    西遊中的靈山佛教也有等級分別,其中等級最高的是如來佛祖,其次是眾佛,然後是菩薩。觀音位列眾菩薩之首,而文殊菩薩地位也不低。 在原著第36回,如來聽身邊人說,烏雞國的國王悟性甚高,心懷大愛,時常接濟往來的僧侶道士,給他們置辦齋飯衣物,所以如來深受感動,準備給他一個金身羅漢乾乾。但又不知傳言是否真實,因此派文殊菩薩前去查看。
  • 代替烏雞國王,青獅精靠山是文殊菩薩?還有這位神仙,來頭更大!
    代替烏雞國王,青獅精靠山是文殊菩薩?還有這位神仙,來頭更大!《西遊記》裡,唐僧取經團隊在烏雞國遇到的國王並不算壞,卻遭遇了3年水厄。烏雞國王不僅不壞,身為皇帝,還算個賢德的明君,他體恤民情、愛民如子。唐僧來到烏雞國的5年前,烏雞國連年久旱,天不下雨,草木不生,百姓時有餓死。堂堂的國庫官倉更是空虛,錢盡糧絕。
  • 文殊菩薩是何物修煉成仙?他的本體是啥,前世又是誰
    眾所周知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而現在的佛教也已經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了,為表敬重每年各個菩薩自己的道場都會舉行巨大的盛典,文殊菩薩的道場是在山西五臺山,是佛教四大道場之一,他與普賢菩薩同侍釋迦牟尼佛,是所有菩薩弟子中的上首,所以文殊菩薩又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 西遊記中的妖怪能很輕鬆霸佔國王的妃子,卻佔不到便宜,為何?
    烏雞國國王喜歡燒香拜佛,感動了如來,於是他就派文殊菩薩前來試探,想早日點化。文殊菩薩接到命令後就變成了一普通和尚,接著去找烏雞國王化齋,還故意為難了他幾句。可誰料這國王竟當場勃然大怒,將文殊菩薩綁了浸在河裡三天三夜。
  • 文殊菩薩坐騎青毛獅子兩次下凡
    乘坐青毛獅子,左手持利劍,右手握經卷,這是文殊菩薩形象。又到高考季,不少家長祈願孩子榜上有名,而祈求的菩薩就是文殊。文殊菩薩被認為是智慧的化身,他的道場被認為在山西五臺山。在《西遊記》中,文殊菩薩曾兩次救取經僧,而惹禍的就是坐下的青毛獅子。烏雞國國王創立家邦第二年,天旱地荒,民生餒死。
  • 西遊中這4個神秘的凡人,到底都是啥來頭?怎麼連神仙都怕他們?
    西遊中這四個神秘的凡人,到底都是啥來頭?怎麼連神仙都怕他們?相信大家都看過《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吧,這部劇裡述的是唐僧和他的三個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一路上他們遇到了各種妖魔鬼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到了真經。
  • 豬八戒把三清像扔進糞坑,為何沒被報復?玉帝:動一下試試
    而在《西遊記》當中,三清之上還有玉皇大帝,主宰著三界的一切事務,不管是三清還是西天如來,都要聽從玉帝的號令,這樣的規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映射了明代的宮廷,玉皇大帝便是人間的帝王,三清和如來都是玉帝手下最重要的官員,但無論代表著什麼,我們要了解到一點就是,三清的地位不可侵犯,在西遊中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考試之前,不少考生們禮拜文殊菩薩,是因為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了大智慧。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間的小孩有父母一樣,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文殊菩薩,既然是三世果位如來,其智慧特殊可知。
  • 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為何與龍王搭上關係,一個詞「滄海桑田」
    今天,小齊就來淺談下,隱藏於五臺山佛教神話傳說中的一個地質學故事,與文殊菩薩、龍王等兩個神話人物息息相關。對於「菩薩」一詞,很多人腦海裡就想到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而今天所談到的文殊菩薩不僅是仁慈的代表,還是智慧的象徵。因為在眾多佛經裡,他直接與「般若」掛勾,什麼又是「般若」?般若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佛教神話裡的大智慧、終極智慧。
  • 文殊菩薩,妙吉祥,美妙、莊嚴的大菩薩
    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是漢傳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非常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 西遊記:老鼠精逼婚和尚殘害無辜,為何被無罪釋放?看誰給她撐腰
    唐僧道:「徒弟呀,我的病身未可,你怎麼又興此念!倘那怪有神通,你拿他不住,卻不又是害了我?」(我最討厭唐僧這一點,動輒就是這句話,生怕連累到自己,真是自私到極點。)行者道:「你好滅人威風!老孫到處降妖,你見我弱於誰的?只是不動手,動手就要贏。」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本文摘自大聖五臺山古文殊寺公眾號,作者為文殊之子 ,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在不同的派別中,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在淨土宗中被稱作普現如來佛,在《新華嚴經》中的法號為「不動智」,而在密宗中被稱為吉祥金剛、般若金剛。作為四大菩薩之一的文殊菩薩,他在平等世界成佛,被稱作龍種上佛,由於龍有著特殊的象徵性,因此常用來指位居高位者。因此龍種上佛也被稱為天子佛,文殊菩薩對內是佛、菩薩,在教外是天子、帝王,地位十分顯赫。
  • 西遊記排名第二的菩薩是誰?他僅次觀音,不是文殊、普賢、地藏王
    而西天的神佛等級制度,相對天庭來講就比較簡單了,西天分為佛、菩薩、羅漢這三大類,這麼一看確實簡單了許多。也因此,造就了西天有著非常多的佛祖、非常多的菩薩、非常多的羅漢,今天咱們的話題不聊佛祖,也不聊羅漢,單聊這三類當中的菩薩,和大家探討下西遊記排名第二的菩薩是誰?有讀者會問了,為何要偏偏講西遊記排名第二的菩薩呢?
  • 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為何他又成了釋迦牟尼佛的學生?
    文殊菩薩,大家都很熟悉,起碼在電視劇《西遊記》裡看到過。文殊菩薩是簡稱,全名是文殊師利菩薩,也叫曼殊室利菩薩,都是梵文的音譯,是四大菩薩之一,在佛教裡代表智慧,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的五臺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 敦煌石窟千年壁畫 文殊菩薩三次現身五臺之謎
    《五臺山文殊聖跡圖》也名《五臺山文殊化現圖》,簡稱《五臺山圖》是歷代祖師大德、海外僧侶朝拜五臺山必備的導引圖。也是世界佛教信徒信眾心中的聖物。甚至在佛教鼎盛時期,是大唐帝國送給外國皇帝最為貴重的「國禮」。今天我們要朝拜五臺山、禮敬文殊菩薩同樣離不開《五臺山圖》。
  • 能量強大的文殊菩薩心咒
    導讀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n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 五臺山的文殊祖庭殊像寺,供奉最大文殊菩薩,菩薩頭像蕎麥麵做成
    相傳,清室定鼎後,為羈察有力的漢大臣,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當地人講,是吳應龍)。因吳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將吳應熊絞死。那時候,由於受「婦女要守節的封建道德信條的約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於是來到五臺山,當時的殊像寺被譽為「瑞象天然」,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又是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五臺山很有名氣的寺,三公主就住在了殊像寺。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普賢菩薩同為佛之脅侍,並稱「華嚴三聖」,是佛智慧的象徵。在佛畫像中,文殊菩薩其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青獅,表智能威猛。
  • 為何乾隆會自比為文殊菩薩?
    而在另一幅乾隆佛裝像中,乾隆皇帝著紅色袈裟居中,左邊是普賢菩薩,右邊是地藏菩薩。頭上天空正中,有諸佛菩薩及黃教祖師總共二十五位。乾隆皇帝像蓮花座下寫有藏文,大意為文殊菩薩化身。乾隆皇帝不僅在繪畫唐卡(唐卡也叫唐嘎,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捲軸畫)上面將自己比作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而且在乾隆三十三年,他還命人建造了一座佛堂梵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