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在南非發現羅百氏傍人頭骨標本
兩年前,一組研究人員在「人類的搖籃」南非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掘出了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羅百氏傍人的頭骨標本,羅百氏傍人是我們人類祖先的近親,他擁有突出的顴骨、大牙齒和小腦袋,生活在距今120萬至200萬年前。並且研究小組還發現了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人類族譜中的物種能夠微進化以應對環境氣候的改變,這個研究結論也於近日被刊登在國外《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
200萬年前的頭骨是一個雄性的羅百氏傍人
這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編號為DNH155,屬於「德裡莫倫」洞穴系統的一個雄性,他與從附近一個名為「斯瓦特克朗斯」的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其他古猿種雄性動物相比,DNH155體型要小得多。考古學家最初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雌性的羅百氏傍人體型較小不那麼魁梧,居住在「德裡莫倫」;體型較大的雄性生活在「斯沃特克朗斯」。但現在看來又似乎不對,德裡莫倫有雄性和雌性,斯瓦特克朗斯也有雄性和雌性,但德裡莫倫的種群總體上要小一些。
環境變化,導致羅百氏傍人的進化
大約在200萬年前,該地區經歷了劇烈的氣候變化,鬱鬱蔥蔥的綠色草原變成了更乾燥、更涼爽的田地,生態系統的改變也影響到了南方傍人的食物結構。他們之前吃的植物變得越來越堅硬,難以咀嚼,所以羅百氏傍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選擇傾向於咀嚼肌肉更強壯和牙齒更堅硬的個體,所以他們把這些特徵傳遞給他們的後代。然後,經過大約2萬年的進化,他們的下顎變得更加結實有力。
這具頭骨標本是早期原始人微進化的第一個證據
存在於這兩具動物標本之間的差異性,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是由於雄性和雌性之間的生理差異造成的。相反,這是環境壓力迫使該物種進化出來的生存結果。這具頭骨化石代表了已知最早的,在羅百氏傍人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邁出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早期原始人微進化的第一個證據(微進化是指某一物種種群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
物競天擇,不僅適用於其他生物,人類亦是如此
像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一樣,我們的祖先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進行了進化,在南非,我們人類第一次有了確定性的相關證據,它使我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看到古人類譜系的這些變化。
這個重要的發現,正在幫助考古學家們拼湊出我們遠古祖先的進化過程,同時也很好地提醒了其他考古學家對於長相怪異、形狀特別的標本,不要急於下結論說是新物種,相反,該標本可能來自一個已知的物種,只不過是時間和地點不同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