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的頭骨,揭示了遠古人類是如何微進化,並用以適應環境變化

2020-11-29 網易新聞

2020-11-29 10:44:13 來源: 半邊黑桃

舉報

  兩年前,在南非發現羅百氏傍人頭骨標本

  兩年前,一組研究人員在「人類的搖籃」南非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掘出了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羅百氏傍人的頭骨標本,羅百氏傍人是我們人類祖先的近親,他擁有突出的顴骨、大牙齒和小腦袋,生活在距今120萬至200萬年前。並且研究小組還發現了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人類族譜中的物種能夠微進化以應對環境氣候的改變,這個研究結論也於近日被刊登在國外《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

  

  200萬年前的頭骨是一個雄性的羅百氏傍人

  這個200萬年前的頭骨,編號為DNH155,屬於「德裡莫倫」洞穴系統的一個雄性,他與從附近一個名為「斯瓦特克朗斯」的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其他古猿種雄性動物相比,DNH155體型要小得多。考古學家最初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雌性的羅百氏傍人體型較小不那麼魁梧,居住在「德裡莫倫」;體型較大的雄性生活在「斯沃特克朗斯」。但現在看來又似乎不對,德裡莫倫有雄性和雌性,斯瓦特克朗斯也有雄性和雌性,但德裡莫倫的種群總體上要小一些。

  

  環境變化,導致羅百氏傍人的進化

  大約在200萬年前,該地區經歷了劇烈的氣候變化,鬱鬱蔥蔥的綠色草原變成了更乾燥、更涼爽的田地,生態系統的改變也影響到了南方傍人的食物結構。他們之前吃的植物變得越來越堅硬,難以咀嚼,所以羅百氏傍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選擇傾向於咀嚼肌肉更強壯和牙齒更堅硬的個體,所以他們把這些特徵傳遞給他們的後代。然後,經過大約2萬年的進化,他們的下顎變得更加結實有力。

  

  這具頭骨標本是早期原始人微進化的第一個證據

  存在於這兩具動物標本之間的差異性,並不像最初認為的那樣,是由於雄性和雌性之間的生理差異造成的。相反,這是環境壓力迫使該物種進化出來的生存結果。這具頭骨化石代表了已知最早的,在羅百氏傍人漫長的進化歷程中邁出的第一步,同時也是早期原始人微進化的第一個證據(微進化是指某一物種種群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

  

  物競天擇,不僅適用於其他生物,人類亦是如此

  像地球上所有其他生物一樣,我們的祖先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進行了進化,在南非,我們人類第一次有了確定性的相關證據,它使我們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看到古人類譜系的這些變化。

  

  這個重要的發現,正在幫助考古學家們拼湊出我們遠古祖先的進化過程,同時也很好地提醒了其他考古學家對於長相怪異、形狀特別的標本,不要急於下結論說是新物種,相反,該標本可能來自一個已知的物種,只不過是時間和地點不同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作為人類,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要歸功於我們最早的祖先。一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教授胡裡奧·梅卡德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在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並被稱為「人類的搖籃」的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 or Oldupai Gorge)出土的新證據顯示,早期人類「在200萬年前就有了環境適應性和開拓性的行為」。這項新研究於昨天(1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研究:遠古DNA和腦灰質將揭示人類進化的新證據
    由於新物種通常隨著新的棲息地出現而出現,所以這也就是人類祖先永久性失去體毛並代之以衣物的時間。衣物不僅能保暖,還為新進化而來的蝨子提供了一個家。  如果你問上一代的古人類學家蝨子 DNA 能揭示多少有關人類進化的信息,可能會被他們取笑。但是,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 我國學者發現「寶貴」頭骨化石 解密東亞古人類演化發展過程
    這麼一塊科研「寶地」是如何被發現的呢?蔡演軍表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早發現這一地點,並從2006年就開始進行發掘和研究。後期經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系統勘測、發掘才發現人類頭骨化石。   由於華龍洞遺址是由坍塌的洞穴形成,整個工作區域包含大量灰巖塊體及堅硬的膠結,發掘工作極其艱難。
  • 200萬年頭骨化石出土,系人類祖先
    近日,考古人員在南非發現的一個200萬年前的頭骨,這一發現為人類起源與進化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據報導,這塊頭骨來自羅百氏傍人,羅百氏傍人是人類直系祖先直立人的近親。而這個完整頭骨的現在,讓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探索羅百氏傍人的特點、生活性、乃至於滅絕原因等等。網友們表示,出土化石的照片根本就不像經歷了200多萬年的時光流逝,雖然是我們的祖先近親,不過長得也忒有「個性」了!不過,看過復原圖後,大家發現,其實羅百氏傍人跟我們乃至我們的祖先長得差不多,有網友感嘆:兩百萬年,彈指一揮間,大家的變化其實真的不算大!
  • 我國學者發現 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安徽東至華龍洞出土的人類頭骨化石A:頭骨化石出土狀況;B:去除地層堆積物後的頭骨化石碎片;C-F:3D虛擬復原的頭骨化石,分別為前面觀、右前面觀、頂面觀和左側面觀.這些解剖學特徵與多數中國更新世人類化石特徵相似,體現了東亞地區更新世人類演化的區域連續性總體趨勢。同時,華龍洞人類頭骨、下頜骨和牙齒化石還呈現出一些與更新世晚期人類及現代人相似的的特徵,表現為上面部扁平、顱穹窿部和面部形態纖細、下頜骨聯合接近垂直並出現頦三角、牙齒結構簡單及尺寸較小等。這些相對進步的特徵揭示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人類已經出現向早期現代人演化過渡的趨勢。
  • 安徽和縣直立人頭骨痕跡揭示埋藏環境與生存活動—新聞—科學網
    和縣人頭骨化石及出土洞穴、地層信息(郭肖聰、吳秀傑供圖) 古人類化石表面各種異常痕跡,包括骨折、創傷、病變、先天畸形、變形、溶蝕等,是探索早期人類生存活動、健康狀況、死亡原因以及埋藏環境的重要證據之一。
  • 震驚世界的那塊頭骨,出土90年了
    201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建所90周年大會;這90年,古人類學的發展不斷更新著遠古祖先的面貌。但那塊珍貴的頭骨,早已不知下落。周口店挖出的不同人骨發現龍骨山「北京人」的故事要從1900年說起:一個在北京營業的德國醫生為了躲避義和團,逃回德國。他隨身帶了一些收藏的「龍骨」。中國盛產化石。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然而,我們對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海生活的遺傳基礎和進化歷史卻知之甚少。本文在馬裡亞納海溝進行了一次探險活動中,在水深7,415米深處發現一新種獅子魚,Pseudoliparis swireip,並收集了Pseudoliparis swireip個體,對其基因組進行測序,並利用比較形態學,轉錄組學分析,揭示其適應深海相關的遺傳機制。
  • 科學家發現人類正在經歷微進化,自然選擇的變化可能是主要原因
    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說,該物種正在經歷一次微進化,在達到自然選擇的「鬆弛狀態」之後,在短時間內發生了變化。研究人員發現有證據表明,人類的腳現在有更多的骨頭,而智齒正變得過時。多數人天生就在牙齦的背面長出四顆智齒,直到青春期後才通過。人類學家認為,智齒為使用它們吃堅硬或未煮過食物的早期人類提供了有用的工具。但是進化的變化使它們變得多餘。
  • 人類起源 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八七一年,達爾文路在人類的起源和性的選擇一書中提出了人類是由一種絕滅了的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著名論點。但是達爾文只回答了人類有何而來的問題,而沒有回答如何而來的問題。於是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一八七六年寫成了具有深遠影響的勞動。
  • 考古學家發現200萬年前古人類表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
    2018年在約翰尼斯堡附近的Drimolen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幾乎完整的男性頭骨,也可能導致對人類微觀進化的新理解。這塊罕見的雄性化石與此前在該地發現的雌性標本尺寸更接近,首次為早期類人猿物種內的微進化提供了高解析度的證據。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可能會導致對人類祖先的古生物學分類和理解的修訂系統,這對他們的領域來說是一個重大的發展。
  • 考古學家發現200萬年前的古人類表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
    據外媒報導,由澳大利亞主導的一個考古挖掘團隊在南非一個洞穴系統深處發掘出了一個200萬年前的大齒古人類表親的頭骨。樂卓博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是已知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小腦人族的例子,稱為羅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
  • 考古學家發現200萬年前的古人類表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 - 科學探索...
    據外媒報導,由澳大利亞主導的一個考古挖掘團隊在南非一個洞穴系統深處發掘出了一個200萬年前的大齒古人類表親的頭骨。
  • 「異形頭骨」被發現,一半DNA不屬於人類,是史前文明還是外星人
    現實裡要是有異形這種生物,人類文明估計早已經夠嗆。然而,早年美洲大陸曾出土過一個奇怪的頭骨,這個頭骨將人們又拉回到了異形的恐懼之上。眾所周知,美洲大陸上也存在不少神秘的遠古文明,像是中美洲地區的瑪雅文明,南美地區的印加文明和阿茲特克文明都是傑出代表。
  • 俄出土奇怪頭骨 形狀和人類頭骨相差巨大疑似外星人【組圖】
    俄羅斯阿爾卡伊姆古城境內出土一個奇特長橢圓形頭骨,疑為外星人所有。(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英國《鏡報》7月27日報導,世界上最神秘的地區之一、有「俄羅斯版史前巨石陣」之稱的阿爾卡伊姆古城(Akraim)內日前出土一個奇特的長橢圓形頭骨,形狀和人類頭骨相差巨大,被懷疑為外星人頭骨,但考古學家對此表示質疑。  考古學家初步判斷顯示,該頭骨屬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一位女性。
  • 我國兩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度人類起源研究十大新認知」
    這一發現直接與人類進化歷程相關,因此很重要,它幫助我們了解現在未滅絕的靈長類如何倖存、繁盛和全球遷徙。 丹尼索瓦人,一支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的古老型人類。其遺傳特徵因沉積物DNA分析,首次在中國被揭開。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合作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發表了題為A-to-I RNA editing in bacteria increases pathogenicity and tolerance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原核細菌通過
  • 被穿孔千年頭骨|揭秘中國古代開顱術
    可是,在醫療水平及其低下的遠古新石器時代,這個洞是如何形成?墓主人又是怎麼帶著這樣嚴重損傷,還能繼續存活的呢?根據考古學家的鑑定,這具顱骨的主人死時僅有20多歲,正處於青壯年。新石器時期的人類已經由依靠狩獵、採集野果的自然生活方式,轉為人工播種、刀耕火種的種植農業模式,但由於農業技術不發達,各部落之間為了爭奪資源,青壯勞力之間時長會發生激烈的爭鬥。
  • 小夥根據即墨北阡出土頭骨 復原青島古人面孔(圖)
    據王冰介紹,復原圖是根據即墨北阡遺址出土的大汶口時期頭骨顱面骨骼數據,結合11名相同骨骼特徵的現代青島人面部照片進行經驗性地修正後獲得的。  微博曬「青島古人臉」  昨日一名網友@青島早報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新石器時代青島古人容貌的非正式模擬復原圖。
  • 考古學家發現了200萬年前人類早期遠親的頭骨
    1 人類早期遠親2018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附近的Drimolen洞穴系統工作的考古學家發現了200萬年前的人類早期遠親羅百氏傍人的頭骨。這具頭骨屬於一名男性,是該物種中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一個。羅百氏傍人生活在大約250萬到100萬年前的歷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