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寒冬時節,走進位於薊州區上倉鎮的設施農業園區「蟲蟲農場」,溫室大棚裡一片新綠,菜農們正在採收茴香、油菜、韭菜、芹菜,菜香味讓人格外舒暢。
採收結束後,負責人王華中立即帶領菜農們進行分揀和粗加工,去除菜根,把不太好的菜葉擇掉,用保鮮膜綑紮,裝箱外運……
王華中一邊忙著幹活,一邊介紹:「我們這裡的蔬菜生長都是慢性子,平均每茬採收時間要比其他普通蔬菜晚10—15天成熟。」
蔬菜還能慢生長,秘訣在哪裡、好處又如何?
王華中指著菜田說,這裡種植的蔬菜株距大約在20公分,陽光可直接照射進去,光合作用好,蔬菜長得特健壯;株距寬還確保蔬菜通風好,不容易發生病蟲害。而普通菜田都採取密植方式。
在「蟲蟲農場」溫室大棚外,伺養著成群的雞鴨鵝等畜禽。
一位菜農笑著說,這裡的菜田施肥用的就是這些畜禽糞便,有機質含量高,能疏鬆土壤,蔬菜吸收養分足、質量優。這裡的菜田用有機肥,雖然產量下降了,但蔬菜口感特好。
菜田需要澆灌,卻不見水管。
王華中釋疑道,他們用的是滴灌方式,管道都深埋在菜田下,按照乾濕度進行滴灌,每滴水都滴在菜根土壤,不費水、不過溼,沒有病蟲害發生。不少菜農為了搶市場,都喜歡大水漫灌催生蔬菜快生長,結果造成蔬菜品質和口感不好,還易發病蟲害。
交談間,王華中手機微信不時有提示音響起。王華中說,這是微信朋友圈的回頭客下單買菜了,雖然蔬菜每公斤賣到20元,但依然受歡迎,原因就是慢生長的蔬菜品質好、口感好。
「我們農場每年蔬菜線上銷量超70%,年盈利近50萬元。另外,農場還吸納周邊不少菜農就業,並為周邊菜農種植進行示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良好。」王華中笑著說道。
市農業中心副主任郭雲峰認為,蔬菜生產在確保供應的前提下,必須提質增效,通過改變傳統粗放式種植方式,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另外,推廣這種綠色純天然種植方式,還能節水節肥,有效減少農業面源汙染,做到富裕村民、滿足市民、生態環保。(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