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可能是最近幾年瘋狂的娛樂造星運動才衍生出的新詞彙,但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依然有著吸引著無數紙質媒體的傳奇性人物的存在。查爾斯·林白Charles Augustus Lindbergh就是其中之一。
林白橫跨大西洋的紐約巴黎飛行紀念郵票
1927年5月20日,林白駕駛著他的「聖路易斯精神號」飛機,從紐約出發,橫跨大西洋,全程不間斷的飛行了33.5小時,最終在法國巴黎成功降落,成為了當時一代風雲人物,他也因此而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
林白登上美國時代周刊
至此之後,他成為了當時美國社會的全民偶像,巡迴的演講讓他家喻戶曉,也讓飛行夢想在無數年輕人中紮根,在後期美國民航業的推進,機場設施的興建,空中旅行的擴散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完成飛行的聖路易斯精神號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林白這趟劃時代的跨洋飛行最初的靈感,或者說最初的動力源自於是雷蒙德·奧泰格(Raymond Orteig)提供的25000美元的獎金。果然史詩般的旅程的開始,都有著最現實的理由。在深入了解林白和他的聖路易斯號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下雷蒙德·奧爾泰格(Raymond Orteig)和他設置獎金的目的和故事。
奧泰格出生在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脈下的一個小村莊,在12歲移民美國之前,他一直在幫忙照顧著父親的羊圈。到達美國後,他和叔叔一起在紐約市生活,機靈的他很快找到了一份酒吧搬運工作,並一步步摸爬滾打,成為紐約第九街馬丁酒店的領班。
酒店的老闆隨後決定再搬到住宅區,遠離喧鬧的生活。奧泰格抓住這次機會,依靠多年的積蓄和銀行貸款買下了這家酒店。他入住後,立即把酒店改名為拉法耶特酒店(Lafayette),起這個名字的原因是為了紀念拉法耶特這位在約克鎮戰役中擊潰英軍的美國獨立戰爭英雄。
隨後,拉法耶特酒店開始成為了一戰時期飛行員的聚集地,這讓奧泰格與許多軍官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其中就包括一名駐紮在美國訓練飛行員的法國軍官,他淵博的飛行知識激發了奧泰格對航空飛行的迷戀和熱愛,並一直伴隨了他一生。
王牌飛行員埃迪的演講深深激勵了奧泰格
1919年,在美國航空俱樂部表彰美國王牌飛行員埃迪·裡肯巴克舉辦的晚宴上,應著法美友好聯盟關係主題,這名擊落26架敵機的美國一戰英雄在演講時即興說到,航空技術在未來必定不斷的發展,他非常期待著有一天可以從紐約直接飛往巴黎。受到裡肯巴克的鼓舞,奧泰格決定為盟國第一位能直接從紐約飛往巴黎的飛行員提供25000美元的獎金,有效期為五年。
5年時間過去了,沒有人能夠完成這項挑戰,拿到這份獎金。然而,奧泰格並沒有灰心,它非但沒有撤回獎金,反而又重新設立了一次。這一次,奧泰格沒有使用航空俱樂部的名義,而是直接將這2.5萬美元交由了布賴恩特銀行管理,任何完成挑戰的人可以直接向銀行申請獎金。
查爾斯·林白出生於密西根州底特律,在明尼蘇達州的一個農場長大。由於父親是美國國會議員,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華盛頓特區,過著不算優渥但衣食無憂的生活。1922年從大學退學後,林德伯格參加了飛行特技訓練,並以此謀生,在美國各地巡迴表演特技飛機,以吸引更多的人購買機票,體驗這種嶄新的飛行方式。
1924年,已經擁有2年飛行經驗的他決定加入美國陸軍航空部隊。而這個時間段是十分尷尬的,一戰結束後飛行員一無是處,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訓練和實戰,這讓喜歡挑戰自我的林白感到非常失望。退伍後,林白找到了一份航空郵遞員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往返於聖路易斯和芝加哥之間的郵政服務員。
儘管早期的飛行員已經成功完成了橫跨大西洋的飛行,但當時還是沒有飛機能夠提供足夠的燃料來完成「紐約-大西洋-巴黎」的航線。受到奧泰格25000美元獎金的鼓舞下,林德伯格說服了聖路易斯的一些知名人士支持他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林白說服了聖路易斯的富人贊助他完成這項挑戰
之所以飛機會被命名為聖路易斯精神號,也是為了表彰和記錄在飛機建造過程中所有聖路易斯提供資金和幫助的人,是他們的精神匯集在一起,才使這次跨時代的傳奇飛行成為可能。
林白和他的聖路易斯精神號
首先當然需要一款強勁且可靠的發動機,當時提供動力的是賴特航空公司的9缸J5-C旋風發動機,能夠在1800轉/分的轉速下提供220馬力輸出,看起來轉速並不高,但實際上提高了發動機的可靠性,以保證在這麼長的航程中發動機保持穩定。
發動機問題解決後,最大的問題就是燃料。當時完成這項任務最大的挑戰在於沒有飛機能夠提供這麼的燃料,要想不間斷的完成紐約到巴黎的飛行,在現有的油箱設計基礎上根本不可能。所以,林白在飛機的機翼和機頭上增加了額外的油箱,甚至不惜犧牲視野為代價移除了前風擋,在駕駛艙前面的機身空間中還安裝了一個油箱。
聖路易斯前擋風玻璃杯拆除以額外增加油箱
這在技術發展的今天仍然是不可想像了,都看不到前方的視線,怎麼飛?然而,林白覺得這並不重要,因為他已經習慣於坐在飛機後座上,前面堆滿這郵件和貨物。
為了安全起見,一名曾在潛艇服役的工程師還是替「精神號」設計安裝了一個類似於潛水艇「潛望鏡」的裝置,以便林白在飛行途中可以看到前方的情況。
除此之外,林白擔心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自己在長達30多小時的飛行中保持清醒。所以,從起飛開始,林白就打開了飛機的一扇側窗,畢竟這次飛行不需要運送郵件,不用擔心郵件被吹跑,而窗外的風雨能讓他時刻保持清醒。
1927年5月20日,年僅25歲的林白駕駛著他的聖路易斯精神號從長島的泥濘地起飛,經過了33.5小時的不間斷飛行後,飛機在第二天5月21日安全地降落在巴黎附近的勒堡機場。
為了迎接這位年輕的美國人,當時巴黎有15萬人聚集在一起見證這一歷史性事件。慶祝活動是如此瘋狂和快樂,以至於一家巴黎當地的媒體寫道:人們如此瘋狂,好像林白不是從大西洋飛躍而來,而是從大西洋上踏水而來。
當時媒體的宣傳海報
歷史總是驚人的巧合。當時雷蒙德·奧泰格和妻子正回到家鄉度假,突然收到了兒子的一封加急信。信上說到林白已經駕駛著聖路易斯號離開紐約飛往巴黎了。激動的奧蒂格連忙取消了所有行程計劃,前往巴黎,剛剛好在林白降落之前到達,見證了對自己來說意義非凡的時刻。第二天,奧泰格和林白在美國大使館見面,而這次見面距他萌生這個獎勵想法的晚宴,正好過去了八年整。
保存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館的精神號
提出設想的人與實現者中惺惺相惜,最後完成了這趟跨時代的飛行,在整個飛行史上都可以說是一次佳話。而縱觀歷史,任何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都離不開提出想法的創造者,以及實際踐行的執行者。
如果你不能做一個創造者,不如做一個執行者,或許有一天,你會想林白一樣,駕駛著自己的精神號,抵達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