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太陽風暴」中日珥的磁場結構

2020-11-22 人民網青海站

   新華社合肥6月2日電(記者徐海濤)「太陽風暴」是指太陽的劇烈爆發活動,會給地球衛星、通訊、電網等形成幹擾與破壞。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科研團隊對日珥的研究發現,其磁場為磁繩與剪切磁拱共存的雙層結構,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對地球的影響方式乃至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天體物理學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志》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據了解,「太陽風暴」主要表現為日珥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3種緊密聯系的爆發活動,對地球的空間環境有重要影響。會擾動地球磁場,影響衛星運行,幹擾無線電通訊,破壞電網設備,導致GPS(全球定位系統)失準等。

   「日珥經常會爆發,它就像雲一樣,依靠磁場的『託舉』懸浮在太陽的大氣中。」科研團隊成員、中科大教授劉睿介紹,太陽的磁場活動被認為是導致「太陽風暴」產生的原因,弄清楚其磁場結構非常重要,但太陽的磁場難以觀測,隻能通過觀測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來推測其磁場的結構。

   日珥位於太陽的表面,作為「太陽風暴」的3種形式之一,其爆發也與另外兩種密切相關。因此,觀察日珥的磁場結構和動力學演化,是研究太陽爆發活動的重要途經。

   近期,中科大科研團隊利用我國雲南撫仙湖1米口徑的太陽望遠鏡對日珥進行觀測,並結合衛星提供的極紫外光觀測,發現沿日珥軸向的大幅度振蕩,推測相關的磁場結構為剪切磁拱。另一方面,他們利用都卜勒頻移研究發現物質繞日珥軸向的旋轉運動,因此相關的磁場結構也具有磁繩的性質。由於兩層磁結構之間並無明顯的分離,暗示這種雙層結構在日珥中可能普遍存在。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對日珥的磁場結構是磁繩還是剪切磁拱爭論不休。中科大科研團隊的研究表明,這兩種結構可能共同存在,為解決爭論給出了新的方向。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爆發後對地球磁場的影響方式,乃至進行預報、防範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王紅玉、楊陽)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揭示SARS冠狀病毒可能的重組起源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揭示SARS冠狀病毒可能的重組起源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家在SARS冠狀病毒起源與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專家在我國雲南發現了一處蝙蝠SARS冠狀病毒的天然基因庫,研究揭示了我國蝙蝠攜帶有不同株具有跨種傳播至人群可能性的SARS冠狀病毒,揭示了SARS冠狀病毒可能的重組起源
  • 我國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外量子效率突破20%
    人民網北京10月11日電(孫競)  由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與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建浦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繼2016年提出鈣鈦礦維度調控創造鈣鈦礦發光二極體(LED)效率記錄後,近日利用低溫溶液法,在鈣鈦礦發光層設計上提出了新思路,將近紅外鈣鈦礦
  • 我國LHD海洋潮流能發電 並網運行時間打破世界紀錄
    原標題:我國LHD海洋潮流能發電 並網運行時間打破世界紀錄 由中國完全自主研發的LHD海洋潮流能發電項目,已發電並網兩年整,其中全天候連續發電並網運行15個月,穩定發電並網運行時間打破了世界紀錄。
  • 我國科研團隊揭示「太陽風暴」中日珥的磁場結構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空學院科研團隊對日珥的研究發現,其磁場為磁繩與剪切磁拱共存的雙層結構,這對理解太陽爆發的機制,對地球的影響方式乃至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國際天體物理學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誌》日前發表了該研究成果。 據了解,「太陽風暴」主要表現為日珥爆發、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3種緊密聯繫的爆發活動,對地球的空間環境有重要影響。
  • 俄、日、法科研團隊實驗室造出黑洞吸積盤微小物質
    MEPhI雷射與等離子體技術研究所副教授菲利普·科爾涅耶夫表示,幾年前,研究所和波爾多大學CELIA實驗室在聯合研究框架下提出一種生成等離子體體積的超高準靜態磁場的方法。藉助該方法,可創建與X射線源中輻射產生區域(即黑洞附近區域)參數相對應的等離子體。
  • 啟動你的太陽能量體[光語]--改變你的意識頻率/接受宇宙頻率,促進地球/人類的揚升Jerry
    太陽正將如此多的宇宙頻率注入我們星球的星系,而此刻正在發生的是---轉變,如果你是我們冥想圖書館的成員,你聽過我關於時間的視頻演講,你可以不用頻率編碼器、冥想和語言來衡量,就會知道這是我們星癒奇蹟合作的一部分,我們是一個由各種不同幾何形狀組成的光體,有光和頻率圍繞著的量子物質, 是甜蜜之光和頻率,然而有了這個顯現的形式,超越了這個光體,你將會喜歡與精神本質同在的形式遊戲(生活).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天文現象「雙黑洞吞噬恆星」
    據舒新文教授介紹,黑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天體,具有獨特的時空結構,進入其視界面的所有物質包括光線都無法逃脫。當一個恆星運動到太靠近黑洞的位置時會被其強大潮汐引力撕裂瓦解,進而被黑洞吞噬,同時釋放出短暫的劇烈電磁波輻射。這一現象,被稱為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對於一個本身就很難被發現的休眠黑洞來說,發生黑洞潮汐撕裂恆星事件的概率隻有十萬分之一,每個星系每10萬年才會發生1次。」
  • 小學部科展複審結果出爐~華東優秀小科學家團隊誕生!
    經過半年的努力,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華東小學部的小科學家們發揮探究精神,提出各式各樣科研發想,從研究假設、實驗設計,紀錄觀察,到提出研究成果報告。歷經競爭激烈的初審、複審階段,華東優秀的小科學家團隊終於誕生!2019學年度小學部科展複審結果出爐!特優作品為「音速的測量」(張芷芸、蔡秉原)、「顯示屏幕的小小秘密」(莊詒焯、李韓榆、林弈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