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乾旱國家發現萬年深層地下水

2021-02-13 北京非洲中心

納米比亞坐落於非洲西南部地區,地廣人稀,國土面積相當於兩個德國,總人口達230萬。地處「納米比沙漠」和「卡拉哈裡沙漠」之間的納米比亞,是撒哈拉以南地區最乾旱的國家,深受水資源短缺的困擾。然而,在其北部地區發現的豐富地下水卻有望大大緩解這一危機。2012年發現的該處地下水可以為納米比亞40%的人口帶來持續的飲用水供給。據專家稱,該水源清潔無汙染,可做飲用水,並將供給納米比亞北部地區幾個世紀。


乾旱的氣候不僅造就了廣闊的沙漠、神秘的荒原、和獨特的植被,也給納米比亞當地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困難。


作為「自然天堂」,納米比亞是世界上許多野生動物的家園。其氣候條件也孕育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


納米比亞因「納米比沙漠」和「卡拉哈裡沙漠」而聞名於世,兩大沙漠可說是寸草不生,在大西洋海岸綿延數千公裡。


兩大沙漠地區的植被景觀獨具特色但又十分脆弱。其中卡拉哈裡沙漠佔據納米比亞東部地區的三分之一。


舉世聞名的紅色沙丘就位於納米比沙漠的蘇索斯地區。作為世界知名的自然景觀,紅色沙丘正是納米比亞最具吸引力的景觀。目睹了數百萬年的日月變換的沙丘由奧倫治河所攜帶的泥沙形成。河流攜帶這些泥沙流向北方入海口,但是又被海浪衝回到了這裡。


這就使得納米比亞的水資源形勢變得十分嚴峻。人們相信,是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使得納米比亞的可耕土地面積不足國土面積的1%。


雖然有著相當於德國兩倍大的國土,納米比亞每年的降水量卻不足370毫米,並且常常會有多年乾旱的情況發生。


萬幸的是,北部地區發現的豐富地下水給予了人們希望。這些水資源來自於地下300米深的含水層。當地稱之為Ohangwena,科學家們估計它存在了長達1萬年之久。


這處有著萬年歷史的地下水緊鄰安哥拉邊界,面積達2800平方千米。


相關焦點

  • NASA發布首個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發現乾旱問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日前發布首個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發現乾旱問題。  NASA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全球地圖的目標之一是使相同的產品在世界各地都能使用,特別是在沒有任何地下水監測基礎設施的國家
  • NASA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近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發布全球地下水地圖,幫助監測全球乾旱狀況。  在地表,土壤水分隨天氣條件的改變而迅速變化;根區土壤(土壤最上層90釐米左右)的水分變化稍慢,但仍對天氣非常敏感;最不敏感的是地下水,因為它不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地下水通常是作物灌溉的水源,在乾旱期,地下水仍能保持一定的流量。對於預測長期旱情或低洼地區的洪水風險而言,地下水是值得關注的重要指標。
  • 地球最乾旱之地是哪裡?南極幹谷100萬年不下雨,卻並非最乾旱
    在地球的自然環境中,沙漠通常被我們認為是地球上最為乾旱的地方,也的確是這樣,如果有水的話,那麼也不會出現沙漠了。像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大沙漠、中亞的卡拉庫姆沙漠,我國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都是乾燥無比,赤地千裡,很多地方多年不下一滴雨。
  • 塔裡木盆地如此乾旱,年降水量少的可憐,為何能發現地下水資源?
    在中國新疆的南部,有一片荒蕪的戈壁組成的盆地,它就是塔裡木盆地,作為中國面積最大的內陸盆地,塔裡木盆地的面積非常的遼國,同時塔裡木的地下資源也是非常的豐富,這一座埋葬著寶藏和富饒的地方,在這裡人們發現了很多的原本不該在這裡發現的事物。
  • 發現了12萬年前的足印,人類起源方式確定?我們其實來自非洲
    這次科學家的發現就為人們揭示了12萬年前的非洲智人是如何沿著古河流和湖泊向著歐亞大陸遷移的。從地圖上看,這個地方是連接著非洲和歐亞大陸的門戶。現在的奈福德沙漠,十分乾旱,不適宜生存,任何生物也很難徒步穿越這個地方。但是在數十萬年前的這個地方可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沙漠,而是一個十分潮溼、樹木鬱鬱蔥蔥的地方。在其中發現的古湖泊、河流遺址就證明了這一點。
  • 發現了12萬年前的足印,人類起源方式確定?我們其實來自非洲
    從地圖上看,這個地方是連接著非洲和歐亞大陸的門戶。 現在的奈福德沙漠,十分乾旱,不適宜生存,任何生物也很難徒步穿越這個地方。 但是在數十萬年前的這個地方可不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沙漠,而是一個十分潮溼、樹木鬱鬱蔥蔥的地方。 在其中發現的古湖泊、河流遺址就證明了這一點。
  • 9月份河北地下水超採區深層水位同比上升2.18米
    從河北省水利廳獲悉,今年以來,河北省全力落實「節、引、調、補、蓄、管」各項舉措,推動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最新的地下水監測結果顯示,今年5月、6月、8月、9月4個月份,全省深層、淺層地下水水位均同比上升,其中,9月份全省地下水超採區深層、淺層地下水水位同比分別上升2.18米、0.7米,66個深層地下水超採縣(市、區)中,有53個縣(市、區)水位同比回升,88個淺層地下水超採縣(市、區)中,有61個縣(市、區)水位同比回升。
  • 潮汐如何影響地下水
    關鍵詞:潮汐,地下水  當你在海洋裡遊完一個來回時,偶爾會發現你的毛巾好像被移動過。  雖然我們不太能留意到地球和大氣潮汐,但它們確實影響到我們腳下的土地和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資源:地下水。就像廚房海綿裡的水一樣,地下水佔據了如沙子和土壤這類地質材料間的孔隙。  我們設計出了一種無需抽水,鑽孔或取巖芯,只需要結合潮汐影響來檢測我們珍貴的地下水資源的方法。  在我們腳下的水  據估計,地下水佔地球上可用淡水的99%。
  • 比人類化石早了16萬年!在非洲以外發現了最古老的人類頭骨
    在該國南部海岸馬尼半島的阿皮迪瑪洞穴中發現了一塊頭骨。 它是從洞裡的一塊巖石上鑿下來的,在離另一個頭骨只有幾英寸的地方發現了它。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這塊古老的骨頭能夠得到證實,那麼它將改寫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篇章,成為已知的歐洲最古老的智人化石——比人類化石早16萬年。
  • 衡水深層地下水近3年回升7.09米
    進入移動版,省流量,體驗好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焦磊)近日,記者從衡水市水務局獲悉,該市深層地下水超採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近3年回升7.09米。去年全市累計引調外來水6.31億立方米,較2016年增加34%,置換深層地下水3億多立方米;棗強、景縣農村生活用水置換項目主體工程完工,34.73萬農村人即將用上長江水,且該項目已擴大到武邑縣、饒陽縣、濱湖新區;新增地下水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萬畝;重新劃定了地下水禁採區、限採區範圍;建成地下水動態監測井254眼。
  • 北京日報:華北漏鬥區深層水失不再得
    中東部地區深層地下水漏鬥區中東部地區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等城市由於缺少地表水和淺層淡水,城市供水主要依賴開採深層地下水而率先形成地下水漏鬥,且隨著經濟發展的加速而不斷變深。如滄州深層地下水漏鬥中心的地下水埋深在1973年時為32.65米,1980年降到69.87米,2004年為101米。
  • 非洲生命最頑強的魚,躲過了自然界的乾旱,卻沒逃過當地人的手!
    非洲生命最頑強的魚,躲過了自然界的乾旱,卻沒逃過當地人的手!大家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大家知道什麼魚最不容易死嗎?世界生命最頑強的魚,躲過了自然界的乾旱,卻沒逃過非洲人的手,這就是非洲特有的肺魚,肺魚除了用鰓來呼吸之外,它的鰾非常的發達,肺魚能用鰾代替肺來呼吸,這也是肺魚名字的由來。肺魚可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生存,大家都知道非洲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乾旱時期,聰明的肺魚就會鑽進溼潤的泥土中,並且製造一個泥坑把自己埋起來,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孔洞留作呼吸用。
  • 南非德裡莫林洞穴裡,古生物學家發現超200萬年直立人孩子頭骨
    那是大約200萬年前,在非洲約翰尼斯堡附近的德裡莫林古洞穴系統是一個180平方英裡(466平方公裡)的石灰巖洞穴的一部分,也被稱為人類的搖籃。在德裡莫林原始洞穴中保存著一些已知最古老的古人類化石,科學家在該遺址出土了900多具人類化石,其中包括一具300萬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一種生活在330萬至20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幾乎完整的骨骼。
  • ​撒哈拉沙漠乾旱缺水,卻依然有人離不開這裡,三千人在此生活
    ),由於受到非洲夏季風影響,導致撒哈拉沙漠的出現。1100萬年前,特提斯海的收縮導致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形成。科學家利用挪威地球系統模式和公用大氣模式揭示出,在託爾頓階特提斯海收縮導致非洲夏季風顯著減弱,乾旱的沙漠環境在北非大面積形成。
  • 全新地下水地圖出爐!全球隱藏的水資源盡收眼底
    目前,美國國家地下水協會最新繪製一張全球地下水地圖,真實呈現全球哪些地區潛藏著地下水資源。 這是首次繪製全球地下水地圖,提供了地球地下水資源的視覺表徵,估計全球地下水總量達到2300萬立方千米。據稱,地下水是全球第二大淡水資源(第一大淡水資源來自冰川和冰蓋),地下水來自於滲透至地下的降水,它們進入地質蓄水層。
  • 乾旱年份蒙古高原沙冬青群落的水分利用策略
    來自深層土壤或地下水相對穩定的水分對於乾旱條件下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在荒漠生態系統中,保護和恢復瀕危植物的根本在於理解它們的水分利用策略,例如蒙古高原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 為什麼在乾旱的沙漠地區中,會出現植被茂密的「綠洲」?
    沙漠綠洲沙漠是荒漠自然帶的一種,地球陸地表面由於水分條件的差異,從溼潤、半溼潤地區,到半乾旱、乾旱地區,陸地自然帶從森林自然帶,逐步過渡到草原自然帶和荒漠自然帶,從而體現陸地自然帶的地帶性分異,這種由水分控制的陸地自然帶分異規律,通常被稱為「乾濕度地帶性分異」。一般來說,森林植被多分布在溼潤地區,草原植被多分布在半溼潤和半乾旱地區,而荒漠多分布在乾旱地區。
  • 古鳥類化石揭示六百萬年前青藏高原東北緣的乾旱歷史
    沙雞為沙雞目鳥類的統稱,包括16個現生物種,儘管其名字聽起來與雞關係緊密,但事實卻與鴿類互為姐妹群,生活在歐洲、亞洲和非洲最乾燥和最乾旱的地區(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乾旱帶)。  此外,臨夏鳥的發現,填補了近2000萬年以來的沙雞化石記錄的空缺。而這一漫長的時間間隔,或許正是現生沙雞目所有成員演化和擴散的主要階段。
  • 一個古老頜骨「刷新」歷史,人類走出非洲又早 4 萬年!
    研究人員估計這個下頜骨以及石器約在 17.7 萬~19.4 萬年以前出現,這個時間比之前預期的人類離開非洲的時間早了 4 萬年。因此,這個重大發現意義非凡,它不僅有助於我們得知人類是何時並如何出現,還能了解當時到底有多少批人類離開了非洲。
  • Science:全球高砷地下水分布及其危害
    高砷地下水直接影響著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健康,長期飲用高砷地下水會導致人體出現皮膚色素異常、角質化、皮膚癌、內臟癌症等慢性砷中毒。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報告,目前全球範圍內7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高砷地下水分布,具有地源性特徵,主要包括印度、孟加拉、柬埔寨、中國、越南、緬甸、美國等國家,其影響的人口達1.4億,且呈現出升高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