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一種鳥類,在當今市場非常受歡迎,它們不僅外面可愛蠢萌,而且肉質好食用價值極好,符合現在人在飲食方面的需求。現在養殖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很多人養殖以後卻發現,遠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簡單,反而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在養幼雛的過程中,更是充滿了挑戰,下面就針對育雛問題給大家詳細的講解一下。
第一、必須要控制好溫度和溼度。只有把這個因素做好才有可能保證它們的成活率。而且溫度還需要根據它們的日齡來進行調整。當鷓鴣生長到7-15天時溫度保持在33度附近,生長到20-35天時溫度控制在24度附近,到了第八周的時候降低到24度,此後可以隨著時間的加長再降低一些。不過要記得在這個過程裡面必須要控制好溼度,基本要維持在60%附近,最高也只能到65%,溼度太大而幼雛的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全,很容易大規模感染呼吸道疾病,我們要格外的小心。
第二、注意密度。在飼養幼雛的過程中不排除有人為了保證溫度沒有底線的增加密度,其實這種辦法是不可取的。首先它們會因為活動空間的問題出現相互爭鬥的情況,肯定會帶來一定的死亡率。同樣養殖的密度也不能太小,小的話會佔據很大的養殖空間,提高養殖的成本。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一般而言一平方米養80隻左右即可,等到它們生長到一個月的時候50隻一平方米,2個月左右時降低到20隻左右,到最後維持在15隻附近就可以了,當然還要根據自己養殖的具體情況看,根據實際來調整。
第三、飼料和飲水方面要注意的問題。它們剛破殼到24小時這段時間裡面,要記得給它們餵40度左右的溫水,而且還要記得在裡面加入一些土黴素。如果幼雛是我們從外面買來的,則需要給它們餵少量的維生素B,這兩種藥都是為了提高抵抗能力。前三天一定要保證飼料足,看見少了就要加,不能斷。三天過後就可以給它們用食槽餵養。
以上三點就是我們在育雛的過程中要比較注意的,當然只關注這三點是完全不夠的,我們還在做好通風換氣工作,保證舍內氧氣的含量。從它們破殼而出一直到第七天裡面,都要讓其接受到整天的光照,適當的光照能夠保證它們的成活率,對於後面的養殖也是有幫助的。過一段時間後在光照上面的要求就沒這麼高了,每天給它們14-16個小時的光照就可以,如果自然光沒辦法滿足,則需要採取一些人為的辦法來增加光照。
這些都只是很粗略的介紹,具體的養殖還要看實際的情況來定,畢竟每個人養殖的方法不一樣,養出來的效果也不同,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除了要把一些細節性的東西做到位,還要記得多總結,有一套自己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