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宮賦》裡這麼一句:「蜀山兀,阿房出」,這個「兀」指的就是一種「禿了頭」的猛禽——兀(禿)鷲。在現存的17種舊大陸的鷲類中,可分為「禿鷲(禿鷲亞科)、兀鷲(胡兀鷲亞科)」,其中白兀鷲算是整個鷲類家族中最奇特的一種。因為它不但可以食腐肉,還會使用石頭砸鴕鳥蛋,同時也是唯一能夠使用工具的猛禽。
用石頭砸鴕鳥蛋,平頭哥蜜獾在吃鴕鳥蛋的時候也想不出這招,真是秀呀!
01 白毛老妖婆
白兀鷲(學名:Neophron percnopterus),英文名「Egyptian vulture」,也叫埃及鷲、法老之雞(古代法老的神鳥),隸屬於隼形目鷹科白兀鷲屬(Neophron)的一種小型禿鷲,廣泛分布在歐洲南部、非洲北部、西南亞等地的乾旱平原上,或低溫的高海拔地區。由於具有遷徙性,在中非、阿拉伯半島和南亞都能見到它們的蹤影,在我國偶見於新疆和青藏高原地區。
白兀鷲的體長不超過70釐米,翅展長度在1.5-1.8米之間,體重為2-2.4公斤左右(雌性體重要比雄性大)。在很多人眼裡,白兀鷲應該是舊大陸鷲鳥類裡最醜的一種,其長相堪稱是一些電影裡的「白毛老妖婆」。
白兀鷲的外形特徵非常明顯,頭和背是白色的。大部分羽毛為白色,飛羽較黑,顏色接近黑色;脖子上都有長滿羽毛的領子;在繁殖季節,臉部會從黃色變成橙色,而無羽毛的臉部被認為可用於溫度調節以及防止腐肉血液粘在羽毛上。
和舊大陸的禿鷲一樣,白兀鷲並不善於持續拍翅飛行。它們習慣於在高處起飛,或在平原上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飛行。這方面新大陸的安第斯神鷹比較出色,科學研究顯示,安第斯神鷹可以在不扇翅膀時候連續飛行5個小時,距離達160多公裡。不過白兀鷲的飛行能力也差不到哪去,有人在2000-3600米的高空上都見過它們的身影。
02 心照不宣的進食順序
白兀鷲是肉食性猛禽,主要以食腐肉為主。但眾所周知它們也會吃昆蟲、甲殼類動物、小型爬行動物,以及哺乳動物的糞便。你沒看錯,白兀鷲確實會吃哺乳動物的排洩物。原因也很簡單,禿鷲家族裡也是按實力排行的。
白兀鷲屬於純粹的視覺性猛禽,它不會利用氣味來尋找食物。它們通常在主要在空曠地區尋找食物,一般情況下會留意其他禿鷲的動靜。在其他禿鷲在吃大餐的時候,白兀鷲就會先等待其他禿鷲吃完,然後再繼續進食。這是因為白兀鷲的喙纖細且不結實,無法啄破具有堅實骨質的大型骸骨。當然最重要的是,其他大型禿鷲不容許嬌小身材的白兀鷲一起分享「盛宴」,整個鷲類家族中需嚴格遵守進餐順序。
舉個例子,當草原上出現一具大型動物屍體時,方圓十裡的禿鷲都會出動參加「腐肉爭奪戰」。雖然大夥都圍了過去,但都心照不宣。最先進食的是強壯魁梧的肉垂禿鷲,接著是黑白兀鷲或非洲禿鷲,白兀鷲排第四,最後是其他小型的晝行性猛禽。所以輪到白兀鷲進食時,基本上沒剩下啥肉了,進而導致白兀鷲不得不吃些其他不入流的東西——昆蟲、哺乳動物的糞便等。
不過有研究表明,白兀鷲吃糞便的習性是為了吸引異性。比如牛羊的糞便中含有類胡蘿蔔素,可令白兀鷲的臉呈現明亮的黃色。黃色越深,代表實力越強,越能吸引到異性及鞏固自己的統治。
03 叼石頭砸鴕鳥蛋
正所謂「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既然腐肉搶不到,那無鳥看護的鳥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能也是長期『有上頓沒下頓』的艱苦環境,有些白兀鷲的祖先開始往竊蛋賊的方向發展,如同當年的竊蛋龍,它們學會了偷鴕鳥蛋吃,甚至進一步演化出了使用工具的本領。這能力可謂是冠絕猛禽界,地球上所有猛禽只有它會這一招,如它們會食屎的習慣一樣罕見。
值得一提的是,用石頭砸鳥蛋的能力是白兀鷲天生就會的。19世紀末,科學家曾嘗試用一個仿造的鴕鳥蛋來測試一隻成年白兀鷲反應,結果當它看到鳥蛋後,立即用喙叼起一個不大不小的石頭,然後往鳥蛋上砸過去(丟了幾次後砸中)。
更神奇的是,當科學家用一個雞蛋放在它面前的時候,結果白兀鷲沒有叼石頭,反而直接把雞蛋丟出去。因此實驗表明,丟石頭是白兀鷲與生俱來的行為,同時它們可以辨別出蛋的大小,從而採取不同的處理辦法。另外實驗顯示,白兀鷲能叼起的石頭不會超過1000克。
04 一夫一妻制
白兀鷲是一夫一妻制,在繁殖季節與配偶一起遷徙。它們首先在遷徙目的地的巖壁上築巢,然後多個季節都在利用同一個巢穴。每年繁殖一次,不同地區種群之間的繁殖時間略有不同,但產卵通常發生在3月至5月之間,一般會產下2顆卵。雙方輪流一起孵化,需要39到45天左右。雛鳥孵化後一個月就能覓食,會到其他巢穴裡尋找食物。4個月後,雛鳥跟著父母一起遷徙回棲息地。
結語:
如同其他禿鷲一樣,白兀鷲在自然界中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兢兢業業清理陸地上的腐肉,抑制各種疾病蔓延的可能性。但是它們也和其他猛禽一樣,面臨著棲息地被破壞、食物中毒的威脅。目前其生存狀態屬於瀕危(EN),用自然保護聯盟的話來說,它屬於大多數人「最不關心」的猛禽。
感謝閱讀!望大家隨手關注,關注了解更多動物趣聞!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