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2020-05-09 一介科學

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一直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核心,太陽都是圍繞著地球轉,直到後來科學的出現,人類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愚蠢,才知道原來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的,再到後來,更加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的發明,才讓人類知道了原來我們太陽系之外還有銀河系,銀河系之外還有寬廣無垠的宇宙。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後來人類科學家就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地球外的生命,但令人沮喪的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地外生命,宇宙如此的寬廣,不可能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出現,科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就應該有和地球類似的行星,並且也應該存在生命,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呢?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擁有生命呢?難道人類是刻意被某種力量或者更加高級的生命放置在地球上的嗎?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而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也有證據證明人類的某些特徵並不適合在陸地生活,而是更加像在海洋中生活的物種,那麼下面就為大家列舉了3種比較明顯的特徵。

1、光滑的皮膚

人類目前是陸地上,這裡注意是陸地上生活的唯一一種身體表面比較光滑的物種,但是反觀其他的陸地生物,它們大多都身披毛髮,這些毛髮用來抵禦寒冷和抵抗太陽光中的紫外線。但是人類的皮膚卻是光滑的,只有身體的少數部位存在毛髮,但是我們看水生動物,它們的皮膚大多都是光滑的,因為水生動物光滑的皮膚有助於它們在水中更快的遊動,光滑的皮膚有助於減少水的阻力。當然像青蛙這樣的兩棲動物同樣保留了皮膚光滑的特徵。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2、脊柱特殊的結構

我們人類的脊柱非常的奇葩,眾多的科學家和醫學家都認為,人類的脊柱其實進化的並不成功,這樣的脊柱結構並不能很好的支撐人類自身的重量,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你也發覺了,只要我們長時間的站立或者久坐,就會發現腰部和背部非常的不適,尤其是站立的時間長了就會出現背疼的現象。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科家學認為,人類的脊柱結構更加的適合在重力小的環境下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比陸地小的地方,只能是在水中,比如海洋之中。如果人類的的祖先一直生活在水中而不出現在陸地,那麼在進化的過程中,可能就不會出現雙腿這樣的結構。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目前在陸地上的動物中,除了人類,幾乎都是四肢行走的,雖然猴子、猩猩被認為是人類的近親,和人類的脊柱結構也幾乎一樣,但是它們是四肢行走,這樣就會保護脊柱,不會像人類一樣出現長時間站立或久坐就出現脊柱不適的現象。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3、喜歡鹽

這裡給大家普及一個冷知識,你知道嗎?陸地上的生物中,只有人類的體內存在鹽分,在我們人類的飲食中,我們也格外的喜歡鹽,想想如果現在有一盤魚香肉絲,但是這盤魚香肉絲沒有放鹽,你還想吃嗎?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鹽分對於我們有多重要?如果我們的身體中缺少了鹽分,甚至會讓我們失去生命,但是身體中含有鹽分的動物是海洋生物的特性啊!為什麼這種特性會出現在人類身上呢?這也表明了一個觀點,人類的祖先來自於海洋。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其實從很多的地方我們都能發現,我們人類好像並不是陸地上的原住民,甚至可能不是地球上的原住民,有科學家認為,人類可能就是其他星球的外來物種,也可能是被其他的高級文明刻意安置在地球上的,為的就是研究人類,就像我們人類研究細菌、真菌那樣,把它們放置在培養皿之中。我們會不會就是被放置在地球這個培養皿之上的研究品?你是怎樣認為的呢?在評論區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相關焦點

  • 人類不是地球原住民?科學家:這3個生物特徵就是證據
    後來人類科學家就一直在致力於尋找地球外的生命,但令人沮喪的是,直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地外生命,宇宙如此的寬廣,不可能只有地球上有生命出現,科學家認為,在銀河系中,就應該有和地球類似的行星,並且也應該存在生命,但是為什麼就沒有呢?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擁有生命呢?難道人類是刻意被某種力量或者更加高級的生命放置在地球上的嗎?
  • 細胞培養皿|35mm細胞培養皿|60mm細胞培養皿-實驗耗材-精藝
    常見儀器設備2:培養箱如果需要對細胞實驗室內的實驗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那麼必須把相關細胞放入培養箱。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適合細胞生存的溫度為37℃(溫差±0.5℃),如果升高2℃,細胞只能存活數小時,如果達到40℃,細胞將很快死亡。
  • 影評《深海異獸》(Underwater)海洋是個巨大培養皿
    《深海異獸》(Underwater)又名:深海終劫站人類常想掌控一切未知事物,然而在跨越危險界線引發災難時總是措手不及,犧牲性命的往往為最前線人員。悲慘事件發生後記取使人警惕的經驗了嗎?對於新領域的開發與研究是否能更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呢?
  • 微生物培養皿中的世界
    圓形的培養皿我們都不陌生,念中學時上生物課都有接觸過,但對於滿滿一盒子的微生物,我們難免還是會有不舒服的生理反應,不過對於科學家來說
  •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可以投稿了!
    專家寄語「製作微生物培養皿是生物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沒想到基本功練紮實了也能創作出這麼多美輪美奐的藝術佳作,現在國家弘揚工匠精神,培養皿藝術大賽正和彰顯工匠精神不謀而合,希望培養皿藝術大賽越辦越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參與。」
  • 科學家推測地球是個生命體,它的生命特徵很明顯,只是人類忽略了
    科學家推測地球是個生命體,它的生命特徵很明顯,只是人類忽略了地球是宇宙中最平凡的一顆行星,宇宙每天都會誕生無數個類似地球的存在,但地球又是非常獨特的,因為它誕生了生命,在整個空氣的宇宙中,它就好像一個搖籃一般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物種,而且還創造了人類這個高等智慧生物
  • 科學家再也不親自下手了,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聲波鑷子裝置的三種模型美國杜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們展示了一套利用聲波操縱培養皿這些設備被稱為「聲波鑷子」,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製造此類型工具。目前這些工具僅在具有特定設備的專業實驗室使用,可適用於不同環境。該論文於9月9日發表於《科學發展》雜誌。「聲波鑷子」是一種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到毫米級多細胞生物的生物製品,它都可以利用聲波操縱。
  • 科學家的另類創作:培養皿中的微生物藝術
    科學家的另類創作:培養皿中的微生物藝術 2016-06-29 07:28
  •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落幕
    第二屆中國微生物培養皿藝術大賽落幕發布時間:2018年10月23日 15:23 來源:中新網湖北 會議期間舉行了由中國微生物學會主辦、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第二屆中國微生培養皿藝術大賽」頒獎盛典。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院士、學會副理事長張克勤教授、學會秘書長東秀珠研究員、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楊海花研究員等學會領導作為頒獎嘉賓出席並為一、二、三等及優秀作品獎頒獎。  本次大賽於2018年4月開啟,共收到200家單位的近300幅作品,近百萬人次參與了投票。
  • 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聲波鑷子裝置的三種模型美國杜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們展示了一套利用聲波操縱培養皿這些設備被稱為「聲波鑷子」,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嘗試製造此類型工具。目前這些工具僅在具有特定設備的專業實驗室使用,可適用於不同環境。該論文於9月9日發表於《科學發展》雜誌。「聲波鑷子」是一種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到毫米級多細胞生物的生物製品,它都可以利用聲波操縱。
  • 絕密揭露丨Upoint Studio《UE》外星生物培養皿
    早在2017年,美國五角大樓的前官員就曾透露其領導過一項秘密政府計劃,研究潛在的不明飛行物,並表示他相信有證據表明外星生命已經到達地球。五角大樓的資料中,一段空中視頻令人們十分震驚:一個不明物體穿過了太陽系,看上去非常像飛船。這也引起了塞思·肖斯塔克(Seth Shostak)在內的資深天文學家加入爭論,來自遙遠恆星的怪異脈衝是否是「外來生物」的證據?
  • 研究表明車諾比真菌可以保護太空人在執行深空任務時免受輻射
    科學家們在上傳到bioRxiv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上的一篇論文摘要中解釋說:「人類在執行深空探測任務時最大的危險是輻射。」這種真菌在車諾比核電站茁壯成長,似乎是利用黑色素進行「放射合成」,將伽馬射線轉化為化學能。
  • 培養皿裡的藝術,細菌變成了「彩色底片」!
    Escher)1943年的作品,有趣的是,這些蜥蜴圖案的形狀是完全一樣的,卻可以完整地填滿一個平面。圖片來源:網絡在培養皿上畫畫並不是稀罕事,這一直是微生物學家們喜愛的活動(AI:有點不懂你們微生物學家……),其中也不乏佳作。
  • 在培養皿實驗中,聲波代替了人的手
    ,而調整聲波的振幅可以在第三個方向上推動或拉動它們。從那以後,已經證明了更高級的設置,其中聲波在整個流體室內迴蕩,例如,根據應用,可以創建和更改圖案以一次分離並處理多個粒子,也可以形成漩渦以濃縮一組粒子。但是,無論其能力多麼先進,聲學鑷子都被降級為帶有專用設備的原型演示和實驗室,幾乎沒有生物學家採用這種技術。他們的目標是彌合聲學創新與生物/臨床臺式之間的差距。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科學家分離出人類胚胎中胚層祖細胞
    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布羅德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描述了一個標誌人類胚胎幹細胞分化最初階段的細胞群,這些細胞由此將進入一個發育路徑,並最終形成血液、心肌、血管和骨骼等。
  • 宇宙是個巨大的生命體,人類生活在細胞裡?
    隨著科學家對微觀世界的探索,我們可以發現,「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極其相似!科學家對這種原始黴菌進行培養上色後,發現黏液黴菌的生長方式與科學家搭建的宇宙網模型幾乎一模一樣。當然,與腦細胞相同,這種原始生物或許也是一個「微型宇宙」,但是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科學家認為,這種原始生物的生長方式,或許是一種「宇宙規律」。因為生活在宇宙中,所以黏液黴菌可以完美複製宇宙網。
  • 無菌接種技術及細菌培養特徵觀察——萬融實驗
    (2)觀察細菌的培養特徵,學會判斷細菌在不同培養基上的生長狀況。【實驗原理】1.無菌接種技術無菌接種技術是微生物研究中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之一。所謂接種即把微生物純菌種在無菌條件下移植到適宜的培養基上,經培養獲得純培養物。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或將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
    科技日報北京6月3日電 (記者張夢然)科學家們在「類器官」研究中完成一項重大挑戰: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其培養4—5個月後,成功形成了多層皮膚組織,甚至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
  • 人類目睹的3次海市蜃樓,地球上找不到原型,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海市蜃樓出現的古堡從海市蜃樓形成的原理分析,海市蜃樓中出現的物體理論上可以在地球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原型,而事實也卻是如此,很多海市蜃樓現象中出現的建築物、人物、物體或者其他景象一看就是地球上存在的,比如海市蜃樓出現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穿著現代服裝的現代人,這與海市蜃樓科學分析的原理是相吻合的,但是依然有一部分海市蜃樓出現的景象是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