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0月4日電(記者賈遠琨)國慶、中秋雙節之際,4位百歲老人在「新家」——位於上海寶山的恬逸養老院,迎來一次特殊的生日會,這裡有同住的「老夥伴」也有志願者「小朋友」,身邊隨時有醫護人員照料,老人安心、家人放心。由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人民政府、中交上航局所屬中交浚陽公司和寶山區供銷合作總社共同創建的「醫養結合」新模式,將醫療康復服務搬進養老院,讓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減輕家庭重負 讓失能失智老人有「歸宿」
目前,恬逸養老院中入住的70多位老人中,一半有認知障礙,也就是阿爾茲海默病,這些老人有的是失智失能,有的是失智不失能,他們的養護需求高,但服務標準完全不同。
中交上航局中交浚陽公司運營總監章穎星介紹,失智失能老人大多需要臥床,需要配備醫療保障和救治能力,但看護的壓力相對較小。但失智不失能老人,因為存在認知障礙或者情緒比較容易激動等,需要看護人員一直陪伴在身邊。這樣的老人如果在家裡又無人看管的話,就很容易走失或發生人身安全問題。
家中有一位失智失能老人,一家的平衡都會被打破。相對於家庭照料和社區服務,養老院接收這些老人提供日常照料,還能給予全方位的醫療康復服務,解決了不少家庭的大難題。
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失能、失智、半失能、高齡老年人口在大幅增加。據統計,2020年我國有超過4200萬失能老人和超過2900萬80歲以上老人,合計佔總老年人口的30%。養老問題必須找到社會化解決的出路。
「養老服務要科學化、可持續,既需要有針對性、科學的醫療康復服務,又要有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能夠讓社會化的養老服務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家庭受益。」章穎星說。
「醫養結合」新模式解決養老「痛點」
88歲的陳業才和85歲的梁惠群是一對夫妻,今年1月初住進了恬逸養老院。養老院把一套三人間的房間改造成兩人間,增加了一張沙發,供老兩口平日裡坐著看電視。
「這裡醫生護士24小時都在,讓我們很放心。」梁惠群老人說。88歲的文育群原想在家養老,家裡地暖、扶手等適老化改造都做好了,但有高血壓、高血脂的老兩口,一到晚上就害怕,擔心有突發狀況來不及到醫院救治。「原本來養老院就想試試看,來了之後發現醫生、醫院就在身邊,比在家裡安心多了。」
「有了醫養結合模式,我們為入院的老人建健康檔案,提供個性化養生方案,還定期組織體檢,請醫生來養老院給老人看病。」恬逸養老院院長楊永欽說,養老院計劃在今年底開出一個600餘平方米的醫療康復專區,內設全科、中醫科、康復科、急診、內科、外科等多個臨床科室,配備專業醫療設備和醫療團隊,提供24小時全天候醫療服務。
此外,養老院還開通5G遠程診療,為疑難急症老人的及時就醫解決後顧之憂,實現「醫」與「養」的緊密結合。
「對我們來說,提供養老服務不僅是解決社會和家庭養老難的問題,更希望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楊永欽說,養老院設置了經絡操、太極拳、書法沙龍、戲劇鑑賞等課堂,配備影音室、閱覽室、棋牌室等多個娛樂設施。只要行動方便的老人,養老院都鼓勵他們多參加文體娛樂活動。
複製推廣需醫養資源深度融合
恬逸養老院之所以能夠將醫療康復服務搬進養老院,得益於中交浚陽公司擁有下屬的上海航道醫院。這是一家二級乙等綜合性醫院,屬醫保定點醫療機構,自1999年冠名上海航道老年護理院起,已擁有20多年老年人專業康復護理經驗,為超過6萬名上海老人提供了住院護理服務。
中交浚陽公司計劃將恬逸養老院的「醫養結合」模式進一步推廣到長三角地區,目前已經對接洽談安慶、馬鞍山、啟東等地區的養老項目。
中交上航局中交浚陽公司黨總支書記李小青介紹,「醫養結合」模式能夠實現「小病無需出院、大病綠色轉診、急症遠程診療」。恬逸養老院依託航道醫院資源能夠集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藉於一體。
「要將這種模式不斷推廣,就需要進一步打通醫療和養老資源渠道。我們正在與知名三甲醫院開展合作,加強重點科室建設,推進特色科室打造,聚焦失智、失能老人,強化老年病領域學術研究,提高醫療水平。」李小青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