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粒子的運動方程(測地線)

2021-01-12 經典力學007

推導測地線方程一般可以從最小作用量(用泛函分析)、場方程導出運動方程(有空再補上相關推導),需要一定的數學知識。

本文將從牛頓定律逐漸推廣,導出自由粒子的運動方程——測地線。

在經典力學範疇,牛頓第一定律認為不受力的物體,即自由的物體,將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運動的軌跡就是一條直線,這一直線也就是測地線(或短程線)。

用牛頓第二定律表示自由粒子,就是加速度a=0的粒子,此粒子不受外力,運動軌跡也應該是測地線。(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不知道為啥牛頓要分開寫,可能會更清楚點,也可能是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證明)

由於,在經典力學中,加速度定義為

只需要,把加速度定義在一般空間進行推廣,即可

於是,在任意時空中,先把速度定義為

(四維速度,其中τ為固有時)

於是,我們再定義,加速度為

由於uν是一個逆變張量,求導不是普通求導,應該是協變導數,則

對uν;α求協變微商,得

因此

在把速度代入上式,得

於是,得到任意時空中的,加速度為

根據前面分析,只需要aν=0,粒子就做自由運動,即

得測地線方程

又ds=cdτ (號差為-2),又可以寫成另一種形式

通過牛頓定律的加速度概念推廣,也可以導出測地線方程。

反之,從此方程中,可以看出在平直空間中,聯絡Γ為零,是符合狹義相對論的;在平直空間低速運動時,又符合牛頓理論;具有自洽和完備性,因此可以認為測地線方程在無撓時空具有普遍性。

相關焦點

  • 最速降線與測地線:變分法及兩個例子
    本文簡述了變分法的概念和歐拉-拉格朗日方程的導出,然後用變分法求解了最速降線和球面上的測地線兩個具體問題,為這兩個經典例題留下了一份參考筆記。所用到的數學知識為大一微積分。一、引言為什麼突然又開始寫變分法了呢?沒錯,因為作業正好做到這裡。。。
  • 愛因斯坦引力方程的推導——從簡單的論證中得到愛因斯坦方程
    運動方程10成為無處不在在的測地線方程:方程14:運動方程10經過坐標變換後的方方程11,仍然是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對象在哪裡?方程15:測地線方程中出現的克裡斯託費爾符號被稱為克裡斯託費爾符號克裡斯託費爾符號產生(在式14中)一個「表觀」加速度,它僅僅是用曲線坐標在笛卡爾坐標中描述線性運動的結果。
  • 波動方程的推導過程
    首先假設,在原點處有振動y=f(t),振動以速度v向x軸正方向傳播,則t時刻x處的振動方程是即x處的振動比原點處慢x/v。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沿x軸正方向傳播的波函數一般形式從波函數出發,可以推導出波動方程的一般形式。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運動方程10成為普遍存在的測地線方程:方程14:運動方程10經坐標變換後變為方程11,此時仍然沒有重力。其中物體被稱為克氏符號。方程15:在測地線方程中出現的克氏符號。在方程14中,克氏符號產生一種「明顯的」加速度,這種加速度只是在用曲線坐標描述笛卡爾坐標系中的線性運動時產生的。但它們實際上是慣性加速度(例如科裡奧利加速度)。
  • 薛丁格方程與粒子的衍射、幹涉現象漫談
    ,它就像機械橫波方程y=A﹡e^(-i2π(γt-x/λ))描述波運動一樣,但將薛丁格方程放在x-o-Ψ坐標系中,x軸方向是與粒子運動速度方向一致的,即同機械橫波中的x軸方向與其運動速度方向一致一樣,但不知為什麼它卻能夠用於描述x軸方向與粒子運動速度方向相垂直的後接受屏上粒子出現的機率分布情況?
  • 質量守恆的微分表述——連續性方程(中)
    本文主要是通過類比電荷的連續性方程推導過程,逐步導出質量守恆的微分表述。質量守恆的微分形式推導這裡我們採用類比推導,這種推理方法很實用、很重要,根據電流的連續性方程推導過程,類比導出質量的連續性方程。這裡要說明一點,由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質能方程,質量和能量成正比,所以這裡的質流和能流等價,質流密度矢量和能流密度矢量等價。
  • 「超百科0919」「測地線」是什麼?
    測地線(百度百科)又稱大地線或短程線,可以定義為空間中兩點的局域最短路徑。測地線(Geodesic)的名字來自於對於地球尺寸與形狀的大地測量學(Geodesy)。地球上的測地線稱為大圓,是兩點之間最近的路徑。
  • 澳德科學家提出量子力學「精確測不準」方程
    」方程
  • 為什麼牛頓的重力方程對水星不起作用?
    在牛頓的理論中,點測試粒子在一個球狀對稱的重力場中並沒有近日點,它的軌跡是純橢圓的。攝動理論的研究方法最初是用來計算在太陽系中的行星運動時遇到的棘手問題。攝動理論一般是從一個簡化的問題開始,逐步進行修正,從而使修正後的問題的起點更接近實際情況——這是高等科學研究和工程中廣泛使用的數學工具。
  • 上帝不會擲色子,測不準原理僅僅是測不準
    海森堡整出了個測不準原理,意思是無法同時確定電子的動量和位置,是這樣的嗎?當然是,這和實驗結果符合的很好,但這只能說明是測不準,而不表示電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確定。同時,在解釋薛定萼方程時,波恩把波函數解釋成電子在原子中出現的概率,弄出了個電子云模型,直接把經典原子模型送進了墳墓。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量子力學搞得汙煙障氣,難以理解。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會擲色子,一切都是可以計算的。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量子行為只是因為我們對它不夠了解以及欠缺更基礎,更完善的理論。
  • 狄拉克方程可以分解成一個什麼樣的簡單的形式
    量子科學對多數人來講,是玄而又玄的一門學科.連物理學家都一臉懵逼.不過不用擔心,研究量子科學的科學家很樂意告訴我們一些他們在實驗室裡測出來的結果.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獲得一些有價值的信息.一、狄拉克方程可以分解成一個簡單的形式,它既有無窮多個解,也有有限個解,不是有限個解的概率就是無窮小。回顧一下量子力學的經典理論,觀察者測量粒子時候會有一個概率疊加態,把當前這個事件當成的概率,然後作用到這個事件上,構成的關係就是一個粒子所處的時間空間-量子空間的薛丁格方程。也就是說你測不同的粒子,可以得到一個個不同的疊加態。
  • 通過測量被耦合粒子運動狀態來逼近原粒子
    兩個粒子間都會產生很高的動量差和角動量差。通過測量被耦合粒子運動狀態來逼近原粒子。用達曼定理找到能量和動量的函數關係,再找角動量差最小的粒子。這一段是我自己想的。對動量的約化,即直接利用最終結果與現在狀態的最佳差,來定義,並推導出定義的守恆量裡面有一個量叫動量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