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代錫海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實業計劃》中提出,中國沿海要建三個大港。其中東方大港就在上海。
在改革開放前的一個世紀時間裡,上海在中國經濟的地位,是絕對的龍頭。新中國成立之前自不用說,「大上海」就是繁華的代名詞;而建國後從1949年到1990年,上海財政收入上交部分佔83.94%,而財務開銷僅佔全國1.65%,說是「國家奶媽」一點不為過。
不過在上海的發展歷程中也有一段「蹉跎歲月」,這就是1980到1990這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十年。
這十年裡,以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發展速度堪比火箭,無數外貿工廠拔地而起,「去廣東打工」、「去廣東做生意」成為最流行的致富經。
隨後的1993年,深圳徹底廢除高能耗、高汙染的「三來一補」模式,並在兩年後確定以信息產業、新材料、生物技術為三大支柱產業,產業轉型比其他城市快了近十年,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對比上海看,80年代暫時「落寞」之後也迅速採取了行動——開發浦東。1990年4月,國家正式宣布開放上海浦東,開發浦東從地方戰略構想上升為國家戰略。
隨後浦東開始大規模基礎建設,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相繼建成,從公路、地鐵到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浦東成為上海跨向國際大都市的橋梁,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也在此過程中誕生,成為與紐約華爾街、倫敦金融城齊名的世界金融中心。
如今,上海GDP已高達3.8萬億人民幣,不僅在國內遙遙領先,放在全世界也可以排在第22位。從上海的發展可以看出,上海的實力、底蘊都是極其強大的,上海可能會走暫時的彎路,但等到上海發力,回到巔峰只是時間問題。
二
在網際網路產業上似乎也是如此。以前說網際網路,北京是絕對的中心,其次是深圳、杭州等,BAT沒有一個在上海,因此不少人把上海看作「網際網路荒漠」。
但今天,如果誰還說上海沒有網際網路那就貽笑大方了。拼多多、攜程、B站、小紅書、喜馬拉雅,包括今年很火的叮咚買菜都是上海土生土長的的企業,其中拼多多的市值已高達1150億美元,按市值計算是中國第四大網際網路企業。
日前,《解放日報》還發表了頭版文章《上海「網際網路產業帶」加速形成》,指出上海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已經成為細分市場標杆,而且佔據了全國40%的網路遊戲市場,60%的金融信息服務市場,70%的O2O生活服務市場,具備業態最為完善的數字內容產業鏈。
如果說,以百度、阿里、騰訊為代表的幾大巨頭引領中國網際網路進入「BAT」時代,那麼擺脫了「野蠻式生長」模式的上海新生代網際網路已經成為當下網際網路賽道裡的主力軍。
表1:「BAT」企業市值及創始人信息
表2:上海新生代網際網路代表企業市值及創始人信息
三
和騰訊、阿里們龐大的布局不同,依託於上海良好的網際網路生態,在這座城市「土生土長」起來的這些新生代網際網路企業有著更加務實的商業基因。
聚焦細分領域,快速搶佔行業龍頭地位是他們共同的特性。
其實此前就有報導,上海持證網際網路企業多達1966家,數量居於全國第三,在細分領域龍頭眾多,20家企業入圍「中國網際網路百強」,數量僅次於北京。
在網際網路內容服務領域,上海是國內數字內容服務行業門類最全、龍頭企業最多的地區,擁有全國網絡文學90%的市場份額,閱文集團、喜馬拉雅、B站等均是行業領頭羊;
在金融信息服務領域,上海佔有國內第三方支付60%市場份額,螞蟻金服、中國銀聯、匯付天下等憑先發優勢佔據行業主導;
在國內在線旅遊服務領域,2019年攜程旅行以7471.51萬人的月活用戶規模排名第一,佔比達43.35%……
上海社科院發布的《2020全球重要城市開放數據指數》報告顯示,中國與美國的城市躋身全球數據開放領導者地位,上海綜合指數排名由去年的第五躍居第一,高出第二名的紐約近30分,數據表明上海數據開放水平遠高於全球其他城市。
「上海,擁有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培育新基建的發展環境和優質土壤,在這裡,新事物更容易紮根生長,孕育出蓬勃生命力。」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蔣煒指出,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上海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財政基礎優勢明顯,上海擁有國際化程度高、對外開放力度大、信息數據暢通等優勢,在人才和技術引入方面能更好與海外接軌。
網際網路企業是「遊牧民族」,哪裡的生態環境好他們就聚集於哪裡,這個環境包括人群密集、人才薈萃、政府支持等,而這些都是上海的強項。比如上海有10所211大學,數量僅次於北京;最近上海又推出「在線新經濟」三年行動方案,為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生鮮電商、遠程辦公等行業再添一把火。未來,上海網際網路產業的前景無疑是非常值得看好。
註:部分引用資料出自《上海,網際網路「後浪」之都》,新民晚報7月15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