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給大家介紹了皮實好養活的吊蘭<戳這裡回顧>——名字帶「蘭」,卻與蘭花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其實這樣的植物還有很多,甚至也會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比如香蘭葉包雞中的香蘭。
香蘭Pandanus amaryllifolius也叫七葉蘭、香露兜,是露兜樹科露兜樹屬植物。「香蘭」這個名字可能來源於印尼語音譯的名字「斑蘭」,為了避免把它和蘭科植物混淆,下面都稱呼它為香露兜。
至於為什麼我第一次看見實物猜不到它的歸屬,大概因為那時是露兜樹屬的花期,而我並沒有見到香露兜的花。實際上,香露兜確實極少開花,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只見到過它的營養植株,人工栽培的香露兜通過無性(插枝)繁殖。
香露兜插枝繁殖出的小苗們。圖片:餘天一
香露兜的氣生根。圖片:餘天一
香露兜的葉片上的刺齒很少,集中在最上部,中下部只有寥寥幾個。圖片:餘天一
香露兜可能原產於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自然分布狹窄(很多採取無性繁殖策略的物種都有這個特點),是它那讓人難忘的香味,讓這種植物廣泛傳播至熱帶亞洲各地。
香露兜在不同地方有不一樣的用途,最主要是用於製作菜餚,有時像香茅草一樣,作為不食用的香料為食物增添香味。香茅草較細,因此常常是綑紮食材,而較寬的香蘭葉則是像粽葉一樣包裹食材;有時候作為點心的餡料或者直接摻在面或米製品中。
在原產地印度尼西亞,香露兜更是頻繁出沒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曾有當地司機告訴我,街邊神龕神像旁隨處可見供奉用的小花盒,裡面綠色的絲狀物就是香露兜。小花盒也可以作為天然芳香劑放在室內,我們的車中就滿是香露兜的味道。
路邊隨處可見的小花盒,綠色的絲狀物就是香露兜。圖片:餘天一
我摘過一點新鮮的香露兜葉片(香蘭葉),在手中搓了搓,葉片即發出柔和的香氣。仔細聞了聞,竟然是米飯的味道——具體來說,是蒸好的香米散發出的那種主食的味道。使得香露兜散發出這種芳香的是2-乙醯-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而這種物質也確實是香米的稻香味的主要貢獻物。很有意思的是,香露兜在點心和主食中起的作用竟然是增加主食的本味,而非添加另一種味道。比起那些味道強烈的香料,香露兜的味道更顯得熟悉而安全些。
以香蘭葉作為香料製作的菜餚,除了配飯或加入米麵中製成糕點,最常見的大概是香蘭葉包雞。用香蘭葉像包粽子一樣的方法將雞塊包起來炸熟,配上甜辣醬或是東南亞特色的羅望子醬,吃起來既有炸物的誘人氣息,又有醇厚的稻香,配的酸甜羅望子醬還可解膩,製作簡單而味道卻又豐富。
東南亞名菜香蘭葉包雞。圖片:餘天一
本文來自果殼網,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戳圖片進入小程序☝
限量籤名版等你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