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的封鎖措施導致汙染排放大幅減少,但局部地區仍出現嚴重霧霾

2021-01-13 生物谷

2020年6月22日訊/

生物谷

BIOON/---COVID-19封鎖導致全球空氣品質改善的病毒前後圖像可能無法描繪出完全準確的畫面,至少在中國是這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雖然在封鎖期間汙染排放有了大幅減少,遠遠超過了中國在北京奧運會前用於臨時治理空氣汙染的「奧運藍」努力,但是其他涉及複雜大氣化學和氣象變化的因素抵消了減排的影響。這導致北京和中國北方其他城市在COVID-19封鎖期間的空氣品質出現了反常的惡化。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Unexpected air pollution with marked emission reduc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7431。

這些研究人員查閱了該地區的衛星和地面觀測數據,並進行了最先進的大氣模型模擬。他們重點研究了2020年1月23日至2月13日之間大約三周的時間,當時中國封鎖了它的城市---首先是武漢市(在中國中部),在那裡出現了導致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然後是全國其他地區---努力減緩感染的蔓延。

在此期間,在中國觀察到某些類型的氣體排放減少了高達90%,如二氧化氮(NO

2

)。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封鎖期間,中國北方同時出現了嚴重的霧霾汙染。

論文通訊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科學家Yuan Wang說,「中國COVID-19大流行期間人類活動的停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實驗來評估空氣汙染緩解的效率。」

這些研究人員將NO

2

、二氧化硫(SO

2

)、臭氧和細顆粒物等汙染物的測量結果與前幾年的測量結果進行了比較。在長期與空氣品質問題作鬥爭的北京市,他們發現,今年的NO

2

和SO

2

水平比過去6年的同一季節時間段要低,尤其是在中國南方,中國其他城市的汙染也出現了類似的下降。

儘管導致工業關閉和交通中斷的封鎖措施所引起的空氣汙染改善是意料之中的,但是這些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北京和中國北方其他城市出現了臭氧和細顆粒物(導致「霧霾」天)的熱點。為了確定發生了什麼,他們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發現排放、氣象模式和大氣化學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對這個區域霧霾的形成做出了關鍵貢獻。

Wang說,「要了解嚴重霧霾的形成,就必須完全破解這些因素。這向我們表明,未來的排放控制計劃不僅需要減少排放,還要考慮到氣象變化。」(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ianhao Le et al. Unexpected air pollution with marked emission reduc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7431.

相關焦點

  • 國外防治霧霾採取了哪些措施
    據北京市交管局信息,北京全市2015年11月的機動車保有量達到561萬輛),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佔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汙染取代工業汙染成為倫敦空氣品質的首要威脅。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對抗這種由汽車帶來的空氣汙染。1、控制車輛氮氧化物汙染的排放。
  • 霧霾七問: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
    「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這麼嚴重的霧霾?」「這幾年治霾究竟有多大成效?」「什麼時候能一直呼吸潔淨的空氣?」……當空氣重汙染過程頻發時,不少人發出疑問。  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和「心肺之患」相關的這些問題,也是本報記者心中的問號。連日來,記者專訪了多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一起來看看專家學者們的詳細分析。
  • 洛杉磯、倫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霧霾與大氣汙染的措施與啟示
    近年來,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高發的霧霾,引發社會公眾對空氣品質和環境汙染問題的高度關注。2013年1月底,全國霧霾面積就達到143萬平方公裡。2014年2月20日起,濃重的霧霾在北京及華北大部分地區持續7天不散。專家稱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已經刻不容緩。
  • 多地被霧霾天氣籠罩,冬天本來汙染會穩定下來,為何反而更嚴重?
    自從立冬以來,霧霾天就會在我國多地出現,特別是我國東北、華北、中東部等地區的居民,更是經常被霧霾所籠罩,那麼,究竟為何一到冬天,霧霾天就會出現呢?難道真的與汙染排放有關嗎?為此,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專門進行了介紹。
  • 汙染物排放是造成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
    破記錄地達到20多個汙染天,9個大氣監測點達到中重度汙染;安徽多地濃霧瀰漫,多條高速緊急封閉……近期,中東部大部地區都籠罩在一片霧霾中,有網友戲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卻看不到你!」。
  • 冬天汙染排放相對穩定 霧霾天為何反而更多
    剛剛過去的幾天,生活在北京及我國中東部的民眾被霧霾籠罩。每到冬季,霧霾就會不期而至,讓人不勝其煩。  為何一到冬天,霧霾天似乎就多起來,我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全球變暖對霧霾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又該採取怎樣的防治措施?
  • 專家解析近期華北黃淮等地霧霾天氣特點及成因
    馬學款:這次霧霾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持續時間比較長,從16日開始一直持續到21日;二是影響範圍比較廣,截至昨天(18日)下午,霾影響區域已達142.2萬平方公裡;三是汙染程度比較高,部分地區達到重度到嚴重汙染;四是地面相對溼度大、能見度低,多地連續出現大霧天氣,部分地區能見度低於200米。
  • 關中霧霾為何易聚難散? 解讀關中地區霧霾成因及對策
    近期,頻繁襲來的嚴重霧霾讓關中地區的群眾心中憂慮。在中央第六環保督察組在陝督察期間,霧霾問題也是群眾最為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短短30餘天,環保督察在大氣汙染監管上形成高壓態勢,讓全社會共同感受到「環保風暴」的壓力、責任和效果,有力提升了全民參與防治的信心。  「關中地區的霧霾成因是什麼?」「霧霾為何易聚難散?」「到底該怎麼治理?」「什麼時候能徹底根治?」
  • 中國霧霾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仍面臨六大挑戰
    《報告》以「大國治霾之城市責任」為主題,分專題討論了當前霧霾治理過程中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對全國重點地區主要城市採取的治理措施進行總結,系統評價中國城市健康發展狀況,分析研究城市霧霾治理取得的成效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強化霧霾治理、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城市健康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對策建議。 在《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發布的第三個年頭,霧霾治理攻堅戰依舊在繼續。
  • 全國現大範圍霧霾天氣 北京重汙染橙色預警延至7日
    北京首都機場省際巴士停運 列車晚點  今早6時許,北京氣象臺發布天氣實況,北京市大霧黃色、霾橙色預警中,大部分地區能見度很差;受此影響,首都機場省際巴士全部路線停運,多條高速公路採取封閉措施,列車現晚點。  據北京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因天氣原因,多條高速公路採取封閉措施。
  • 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
    本文詳細分析了霧霾天氣產生的原因及特點,列舉了國外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霧霾影響和治理過程,以及我國近期為防止大氣汙染已經採取的多項措施,提出從根本治理大氣汙染、改善空氣品質需要在制度上實現保障,從源頭上進行防治,建立長效的協同治理的聯動機制。
  • 與霧霾說拜拜?科學家發現氮氧化物與硫酸鹽,能解決空氣汙染
    在2013年的時候,「霧霾」這個詞開始見諸於各類報導,開始被人類越來越熟悉。經過資料顯示,大約在2013年的1月份,全國30個省都開始籠罩在一片霧霾天中,根據統計,整整1個月的時間裡,只有5天的時間是晴朗的,而且經過檢測,只有不到1%的城市的空氣品質標準是達標的,同年,根據國際上的城市汙染數據顯示,在世界範圍內,一共有10個城市的汙染最嚴重,其中7個都在中國。
  • 門窗緊閉,空氣汙染卻比室外的霧霾天還嚴重?專家這樣解答
    霧霾的成因有很多,不清潔能源的使用、汙染排放、氣象條件等都有可能形成霧霾。最近幾年,霧霾的頻率和汙染強度一直在下降,出現連續、大範圍、高汙染值霧霾天氣的情況越來越少。霧霾到底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傷害?人們應該如何防霾?
  • 哈爾濱遭遇供暖季以來最嚴重汙染天,兩企業煙氣排放超標
    哈爾濱遭遇供暖季以來最嚴重汙染天,兩企業煙氣排放超標 焦洋 吳殿峰/人民網 2018-12-11 14:58
  • 京津冀地區灰霾將持續至月底 空氣重汙染過程與原因
    因此,預計除26日空氣品質形勢略微好轉外,10月25日至30日期間京津冀中南部可能出現重度汙染過程,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汙染。  10月31日至11月3日,除31日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外,其他時間段汙染物擴散、傳輸、沉降條件總體上較為有利,空氣品質形勢較好;同時,預計開始實施的京津冀減排措施,能夠進一步有利於空氣品質好轉。
  • 張小曳:治理霧霾最主要的方法是減少排放—新聞—科學網
    據張小曳介紹,霧霾天氣古已有之,但我國現今的霧霾早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現象,都受到了人類活動導致的氣溶膠汙染的嚴重影響。 所謂氣溶膠,就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體和液體粒子的總稱。氣溶膠粒子來源於表土、海洋和植被三大自然資源,而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人類的各種活動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以致在氣溶膠粒子的來源中,人為因素所佔比例逐年增加。
  • 中國綠髮會:「十四五」大氣汙染深度治理的問題與建議(徵求意見稿)
    關鍵字:霧霾 超低排放 煙塵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水汽 指標1.目前的問題「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今年5月在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通過「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弄清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重汙染頻發的根本原因,是「超出環境容量50%以上的高強度的排放」。
  • 嚴重空氣汙染導致印度太陽能發電量損失高達25%以上
    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邁克伯金教授認為,由於印度嚴重的空氣汙染。大規模的太陽能建設帶來的只是由空氣汙染導致的金錢損失指數級上升。現在已經高達幾十億美元。 印度是世界上空氣汙染致死率最高的國家。波士頓和西雅圖兩家健康研究所的聯合報告稱,空氣中造成致命因素的有害顆粒物PM2.5在印度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從1990年到2015年,印度因空氣汙染導致過早死亡的數量增加了50%。
  • 治理霧霾仍需發展天然氣 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
    在今天舉行的「2017中國油氣改革與發展高峰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表示,儘管今年冬季出現天然氣短缺,我國要治理霧霾,還是需要大力發展利用天然氣。「天然氣可以大幅降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應該是治理霧霾和大氣汙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 封城隔離導致全球城市空氣改善,二氧化氮大幅下降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雜誌的地球物理研究快報最近發表了兩篇論文,展示封鎖對全球空氣品質的影響。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航天航空研究所的大氣科學家Jenny Stavrakou介紹,封鎖狀態下中國、西歐、美國空氣中的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汙染水平大幅下降,同時中國地表臭氧水平有所上升。疫情帶來的特殊「試驗」讓我們對節能減排法規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