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COVID-19封鎖導致全球空氣品質改善的病毒前後圖像可能無法描繪出完全準確的畫面,至少在中國是這樣。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和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雖然在封鎖期間汙染排放有了大幅減少,遠遠超過了中國在北京奧運會前用於臨時治理空氣汙染的「奧運藍」努力,但是其他涉及複雜大氣化學和氣象變化的因素抵消了減排的影響。這導致北京和中國北方其他城市在COVID-19封鎖期間的空氣品質出現了反常的惡化。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6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Unexpected air pollution with marked emission reduc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7431。
這些研究人員查閱了該地區的衛星和地面觀測數據,並進行了最先進的大氣模型模擬。他們重點研究了2020年1月23日至2月13日之間大約三周的時間,當時中國封鎖了它的城市---首先是武漢市(在中國中部),在那裡出現了導致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然後是全國其他地區---努力減緩感染的蔓延。
在此期間,在中國觀察到某些類型的氣體排放減少了高達90%,如二氧化氮(NO
2)。但令人驚訝的是,在封鎖期間,中國北方同時出現了嚴重的霧霾汙染。
論文通訊作者、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科學家Yuan Wang說,「中國COVID-19大流行期間人類活動的停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實驗來評估空氣汙染緩解的效率。」
這些研究人員將NO
2、二氧化硫(SO
2)、臭氧和細顆粒物等汙染物的測量結果與前幾年的測量結果進行了比較。在長期與空氣品質問題作鬥爭的北京市,他們發現,今年的NO
2和SO
2水平比過去6年的同一季節時間段要低,尤其是在中國南方,中國其他城市的汙染也出現了類似的下降。
儘管導致工業關閉和交通中斷的封鎖措施所引起的空氣汙染改善是意料之中的,但是這些研究人員吃驚地發現北京和中國北方其他城市出現了臭氧和細顆粒物(導致「霧霾」天)的熱點。為了確定發生了什麼,他們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發現排放、氣象模式和大氣化學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對這個區域霧霾的形成做出了關鍵貢獻。
Wang說,「要了解嚴重霧霾的形成,就必須完全破解這些因素。這向我們表明,未來的排放控制計劃不僅需要減少排放,還要考慮到氣象變化。」(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ianhao Le et al. Unexpected air pollution with marked emission reduc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in China.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