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1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連結》報導,初冬時節,霧霾天再度來襲,各地紛紛推出舉措實施精準治霾。嚴禁露天焚燒秸稈,嚴查違規上路的渣土車,努力保衛一方藍天。
霧霾的成因有很多,不清潔能源的使用、汙染排放、氣象條件等都有可能形成霧霾。最近幾年,霧霾的頻率和汙染強度一直在下降,出現連續、大範圍、高汙染值霧霾天氣的情況越來越少。
霧霾到底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傷害?人們應該如何防霾?
霧是霧,霾是霾,霧霾是霧霾
當空氣中的相對溼度大於90%時就會產生霧,霾是一種空氣汙染。如果一個地區既有霧又有霾,就會形成霧霾。我們用PM2.5來衡量霧霾的汙染程度,它是指直徑小於2.5微米的氣溶膠粒子。
國家城市環境汙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介紹,霧霾是一種被汙染的空氣,會對我們的呼吸道系統和心腦血管等方面造成傷害。
霧霾天氣下,一些兒童和老人容易發生呼吸道系統的疾病。不僅如此,PM2.5等細微顆粒物通過呼吸道系統進入人體的肺泡,從而進入我們的血液系統,引發心血管炎症甚至有癌變風險。
求證:吸入身體內的霾將永遠排不出?
關於霧霾有一個說法:吸入身體內的霧霾將永遠排不出去。彭應登表示,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細微顆粒物不管是進入肺泡還是心腦血管都會經過我們的代謝系統被排解掉。雖然有些汙染物質通過血液系統循環會留在體內,長期下來會形成低劑量的累積,但並不能一概而論完全不可排出。我們既要重視霾對人體的影響,同時也不能過度恐慌。
生活防霾小妙招
生活中的哪些方式是有效的防霾措施?彭應登表示,防霾主要注意兩點:
首先,在重汙染的天氣條件下減少戶外活動,在室內也要減少劇烈的運動,減少肺活量,減少吸入髒空氣,減少對人體的傷害。
其次,就算是霧霾天,還是要儘可能保持開窗通風。因為室外的空氣品質雖然明顯下降,但如果緊閉門窗,我們會面臨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廚房油煙、廁所廢氣等),室內累積造成的汙染有時甚至會比室外的霧霾汙染嚴重4到5倍。
彭應登建議,開窗通風的標準是24小時保持微通風狀態,也就是窗戶留縫。
雖然霧霾是一種難以避免的汙染天氣,但大家也不必過分擔心。在中度汙染的情況下,我們是可以抵禦霧霾的侵害的。如今,霧霾汙染程度已大幅度下降,如果我們擁有一個好心態,對抗禦霧霾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