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有位「大方伯」,專門研究歐陽詹獲得閩八郡第一名

2021-01-20 金刺桐

古人盛德,後來者不凡。

歐陽詹「溫陵甲第破天荒」後,泉州科舉入仕者紛紛。千百年來,一代文豪不時撥動後世士人,引得不少「詹粉」慕名追尋其足跡。

700多年後,歐陽詹的「鐵粉」戴廷詔,因為同在高蓋山下的緣故,年少即崇拜歐陽詹,並曾在高蓋山上歐陽詹讀書處白雲室就讀。對此,戴鳳儀有過記述:「四門曾築室壒(ài)讀書於此,明方伯戴廷詔、學博陳時謙、陳際可亦在此肄業焉。」

不只是戴廷詔,大庭村的戴氏家族都被歐陽詹勇於「破荒」之精神激勵著。至今,在大庭村戴氏家廟,還可讀到這樣的祖訓:「文物繼四門而起,巍科顯宦,譽振歐閩,還期庭茁芝英,材儲柱礎,為忠為孝為節為廉為賢哲,風範成第一等人。」

戴廷詔風範成第一等人。

仰望高蓋山

古人進士及第後,都會榮歸故裡修建進士第,戴廷詔也不例外。位於大庭村的小宗祖宇,就是戴廷詔高中進士後修建的府第。據南安大庭戴氏宗親會秘書長戴良榮介紹,在大庭村隔壁的杏東格頭自然村,還有一處戴廷詔的進士第。

禁不住好奇,我們驅車來到杏東格頭自然村。順著戴良榮所指方向,只見縣道一側,一排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之間,臥著一小片一層古舊房屋。這跟我們想像中的進士第相去甚遠,據說這是詩芸公路多次擴寬而被拆除的。

正當有點遺憾地站在進士第門口時,抬頭望見山脈中突兀而起的高蓋山,頓時有些欣喜。原來戴廷詔把房子建在這邊,就是希望能經常仰望心中的「男神」歐陽詹。這在戴廷詔晚年所作《遊高蓋山》可以看出:

名山高蓋幾經遊,覽古直須到上頭。

草蔓石門迷舊室,雲連穹宇護靈邱。

三峰並峙臺階疊,二水中分玉帶流。

千古破荒鍾間氣,於今仰止憶前修。

少年時期就崇拜歐陽詹的戴廷詔,以歐陽詹為楷模奮發上進,並很早開始研究歐陽詹。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22歲的戴廷詔以儒士赴省,寫出了《歐陽詹考》一文。文章推崇了歐陽詹的文學地位,侍奉雙親極度孝順,聚義好友品行高尚,並詳細地闡述其如何登龍虎榜、家庭概況、籍貫等情況,以及考證了長期以來誤傳的歐陽哀母詩一說。

紛紜浪說古墳奇,高蓋山頭哀母詩。

誰摭陳嵩空淚語,枉成歐士早歸思。

歿時親老簡猶鑿,死後友傷事豈疑?

敋破齊東沿習見,請披韓卷檢哀詞。

戴廷詔以這首詩道出了考據的由來,他從《永福縣誌》以及韓愈悼歐陽詹的哀詞等,得出「高蓋山前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灑空流淚,不見叮呤道早歸」這首懷念母親的詩是陳嵩,而非歐陽詹所作。因為永福縣也有一座高蓋山。

他實事求是、論證是非、謹慎處事的治學態度,博得了督學王麟洲青睞,他見《歐陽詹考》一文考據精確,選拔為八郡第一名。

從戴廷詔上面的考證也可以證實,會試時戴廷詔以這首詩進士及第的傳說,應有不實之處。但可以想像的是歐陽詹對戴廷詔一生及其宗族的影響,可謂深遠。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博學鴻詞翰林院檢討加二級」洪世澤為《大廷戴氏家譜》作序云:

「詩山戴氏,我南望族也」;

「予以是嘆地靈人傑,高蓋之山,歐陽氏開於前,戴氏繼於後,千百年間鍾英未有已也。」

擢升大方伯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戴廷詔賜進士出身,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黃冊。黃冊是明代為核實戶口、徵調賦役而製成的戶口版籍。原先的黃冊自被大火燒過後,散失難收,戴延詔盡全力在數月之間增補清楚,編輯成次,震驚朝野。在朝廷為官期間,戴廷詔還曾昭雪「名將俞大猷前功」。

而後,戴廷詔出任蜀端王幕府參軍,當時恰逢蜀地大旱,他不僅拿出了自己俸銀三百兩煮粥賑饑,還派官兵到楚中買了千擔糧食,施給數千民眾。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雲貴川邊土著為爭奪土地歸屬,安隴兩氏起了衝突,當時三個地方還沒完成實地勘測。在這個節骨眼上,有人在夜裡帶了兩筐金銀到他家裡,戴廷詔笑著拒絕了;也有人想用武力迫使戴廷昭就範,戴廷詔挺然不顧,帶兵直入這些地域,他分辨是非、實地了解對錯、追蹤溯源,使土著心悅誠服,得到朝中議政的好評。

到了萬曆四十年(1612年),戴廷詔遷至江西任按察使,隨後轉任布政使。江西經常發生水澇和旱災,百姓叫苦連連,鋌而走險去偷盜搶劫者不少。戴廷詔與巡撫提議改賦役,減免百姓捐稅,民眾得以生息,社會漸趨安定。

「德政冠江西,文章魁八郡」這副明萬曆尚書湯賓尹贈給戴廷詔的對聯,如今仍掛在戴氏家廟左右兩邊的梁柱上。可見其政績顯著,才華橫溢被時人所公認。

翻開《大庭村千年古村研究》,戴氏家族名人輩出,戴夢申、戴廷詔、戴鳳儀一個個才華橫溢,一身正氣。而戴廷詔因被稱為「方伯」尤引人注目,因為自古至今南安被稱為「方伯」的只有兩人。另一人是明嘉靖進士、官至雲南知府的石井郭前人鄭普。

在明代,布政使被看作是「國家磐石」而委以地方重任,因而布政使被視為「古之牧伯」,是皇帝在地方的代理人,故布政使亦稱藩司或方伯。戴廷詔能夠被委以重任,是因其勤政廉明,視百姓如親人。

猶留布政井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戴廷詔被同鄉屬官挾私誣陷,便掛冠西歸,無心仕途,雖經御史臺、按察使推薦挽留,卻也毅然辭歸。

戴廷詔出則為國分憂,在鄉也盡其所能為父老鄉親辦實事。

大庭村距小宗祖宇一裡外,至今還留有一口布政井。據說有一年南安大旱,大庭村百姓飲水出現了問題。村民想湊錢挖井,但又恐花錢後無法保證一定能夠出水。

布政井。

戴廷詔知道此事之後,自己去選好方位並命人挖井,出水後井水清澈異常。

2012年年底,布政井由小宗管委會出資重新修整,如今井水澆灌著村民的莊稼,造福鄉裡。

在南安,有關戴廷詔的傳說很多。在熱心的戴氏族人引領下,我們來到大庭村惠書橋自然村村口。道路旁邊,一塊壓在石烏龜上面的明代石碑引人關注。

【皇明】

書萬曆十四五年歲次丁巳冬十一月吉旦

【主碑文】

敕贈承德郎兵部武選清吏司主事

誥贈奉直大夫兵部車駕司署郎中事員外郎

加贈中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右參政廣坡戴公暨配敕贈安人誥贈宜人加贈淑人黃氏神道

賜進士出身中奉大人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男廷昭立石

相傳當時碼頭鎮惠書橋一帶,有老百姓反映,有隻烏龜成精後經常從高洋彎的巖洞裡跑出來偷吃農作物、毀壞莊稼。因洞穴處在溪邊,洞口距離水面不過2米左右,與水面垂直並沒有臺階,加上裡面黑咕隆咚的,不知道到底有多長多深,百姓對此束手無策。

明代烏龜石碑。

戴廷詔了解此事之後,用計將其制服。並上奏明朝廷準許,在石龜背上樹碑,將皇帝賜給他的聖旨作為碑文。

從此,這一帶的老百姓安居樂業,不再提心弔膽過日子。

人物:戴廷詔

戴廷詔(1563-1632),字道階,號贊媺,南安詩山大廷人(今屬碼頭鎮)。萬曆乙未(1595年)進士。授兵部主事,兼理清黃州。後遷江西按察使,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清廉勤政愛民。崇禎五年去世。著有《歷代帝王記》《歷代名臣錄》《古詩選》《詩山草》《遊西山記》《家訓寶鑑》等書行世。

遺蹟:小宗祖宇

位於大廷鄉(今碼頭鎮大庭村和高蓋村)的小宗祖宇,又稱廣坡公廟,又稱「藩侯宅」,始建於明朝。因戴廷詔賜進士出身,位衡方伯,又稱為「大方伯第」。現大廳內懸掛「進士」「大方伯」等牌匾。遵循古例,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小宗所屬房派裔孫聚集在此遊「上元」。

李揚瑜 李想 文/圖

來源:海絲商報

相關焦點

  • 福建的簡稱是「閩」,那「閩」字裡面的「蟲」是什麼呢?
    大部分都知道,福建的簡稱是「閩」,那這個「閩」字裡面的「蟲」是代表什麼呢?相信知道的人就少了。很多人都說福建多山,古代的時候,開門就可以看得見老虎,古代大蟲又可以是老虎的意思,於是覺得這個「蟲」代表的是老虎。果真是這個意思嗎?
  • 南安機械裝備業技能競賽在群峰機械舉辦
    與此同時,泉工股份、閩安機械、九牧廚衛、華蓋機械、德林智能科技等企業的參賽選手榮獲多個獎項。▲電工組競賽為鼓勵獲獎選手,本次獲得「電工技術」、「裝配鉗工技術」項目第一名的莊森彬、諶海平同時獲得「南安市五一勞動獎章」稱號;獲得各項目第一、二名的選手,同時獲得由南安市總工會、市委人才辦聯合命名授予「南安金牌工人」稱號;獲得各項目前三名的獲獎選手,同時授予「南安市技術能手」稱號。
  • 大型紀錄片《開閩》在福州亮相
    紀錄片《開閩》中情景再現畫面  福州新聞網5月7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許多人知道開閩王叫王審知,可你知道王審知在福建做過哪些被後人稱頌的事?為了讓世人了解福建先人創業經歷,福建民間一批熱愛傳統文化的人,自籌資金啟動了長篇歷史紀錄片《開閩》的拍攝。5日下午,《開閩》製片方在福州舉辦了《開閩》第一集《故土難離》的看片會。  比起一般的紀錄片,《開閩》算是大製作,其中不少故事讓現代人穿上古裝進行情景還原。第一集《故土難離》講述王審知和長兄王潮、次兄王審邽少年時期就名聞鄉裡,人稱「三龍」。
  • 福建簡稱閩,但是你知道為什麼嗎?「閩」字門裡蟲是什麼動物?
    福建省簡稱為閩,肯定很多人以為稱為閩是因為福建境內閩江的緣故。但是,閩這個簡稱在古代就存在了,而閩江是因為福建有了閩這個簡稱之後才命名為閩江。所以,閩這個簡稱並不是因為閩江的原因。《山海經》中有記載,「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 南安發布2020年度上市後備企業和掛牌後備企業名單,包含洪瀨這些...
    各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辦事處),雪峰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為更好地培育我市上市掛牌後備企業資源,推進企業上市掛牌融資,經市政府第78次常務會研究同意
  • 裝備製造業躍居南安第二大產業
    ­  「1-7月份,南安裝備製造業完成規模以上產值278.9億元,同比增長10.9%,佔全市規模產值27.2%。」日前,記者從南安市裝備製造業協會召開的專題工作會議上獲悉,該產業憑前幾年在技術創新上的蓄力,近兩年迎來爆發。今年,裝備製造業更是憑藉總體規模以上產值的大幅攀升,躍居南安四大產業第二位。
  • 福建泉州——近現代史上竟然出了這些知名人物,你認識哪些呢?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由此得名。第三位:釋虛雲釋虛雲(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俗名蕭古巖,字德清,別號幻遊。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後由庶母撫養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遊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後來受聘入泉州府幕。
  • 「福建子」讓王安石既悔且恨?·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王安石變法二號人物呂惠卿「平反」之聲漸起,河南學者周寶珠《略論呂惠卿》算是先聲之作,繼而「呂惠卿不應入列《宋史·奸臣傳》」「政治革新家」等觀點頻出,《呂惠卿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可謂集大成者,總體評價持肯定的看法比較統一,但在「福建子」這些細枝末節上,反而聚訟紛紜,實有再檢討的必要。    造謗者為之?
  • 來一趟福建,我只想寫一首《閩道難》
    你一在中原地帶開過幾次車的新手,居然敢來福建開山路!要知道假如李白來一次福建,課本上一定會有一篇和《蜀道難》並列雙姝的《閩道難》。▲來源:微博如果說重慶的魔幻8D交通難得特別刁鑽、詭異和驚豔的話,閩道的難,則在於難得很普遍——從內陸到沿海,從城郊到市區,難度係數始終保持在平均線以上,而且可能還是八成難和九成難之間的區別。
  • 【元旦期間群眾舉報】閩C09GB3、閩C1318V...罰單已開,請注意查收!
    每當節假日出行高峰期間高速公路上一旦遇到擁堵就會有駕駛人抱著僥倖心理不遵守交通法規!違法時間:2021年1月1日 10:27違法地點:泉南高速泉州往南安方向觀音山隧道口違法佔用應急車道行駛。閩C1318V
  • 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化石現身福建南安 將開放展示
    【解說】7月29日,一枚恐龍足跡化石現身福建南安水頭鎮,並被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收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稱,該足跡化石系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化石,長度達58釐米左右。  【同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副教授 邢立達  在中國發現的暴龍類其實也是非常的有限。
  • 福建的簡稱為何是「閩」?門裡的蟲是什麼動物?
    「福建為何會被稱為閩?」估計是很多朋友對福建第二好奇的事情,第一件事當然是福建人到底是怎麼說普通話的(此處調侃,切莫當真)……而且「閩(mǐn)」這個字估計也有很多人不知道發音,接下來子曰就來說說福建的簡稱為何是閩?
  • 海外華人中福建人比廣東人多,為什麼粵語卻比閩語影響力大?
    周人別內外,定親疏,有四夷、八蠻、七閩、百粵各色人等。七閩、百粵排在四夷、八蠻後面,可見在當時華夏民族的眼裡,閩人和粵人比「蠻夷」還要「蠻夷」。在海外許多地方,它還被看作是「正宗」的漢語,形態上也並不比閩語古老。閩語中本字無考的讀音很多,普通話填詞的歌曲如果改用閩語來唱,就不倫不類,「翻譯」成粵語卻沒什麼關係,因為粵語有一整套完整的文白讀音系統,可以很自然地和普通話對換,所以,和閩語相比,它還是更「現代」的漢語。
  • 福建省的簡稱「閩」字,有著怎樣的來源
    「閩」最早見於《山海經》:「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福建自古稱為「閩」,最早是因為古代閩越族生活在閩江流域、東南丘陵和沿海之地,皆是多蛇地區,於是以蛇為圖騰頂禮膜拜,更有紋蛇形紋身的習慣。福建還有「七閩」和「八閩」的古稱。
  • 2017年福建各市GDP:八山一水一分田下的3800萬猛人
    大家看下福建的地形圖,綠色(平原)所佔全省的面積,勉強可以算作是十分之一的水平。福建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稱號,是名副其實的。前段時間,網絡上曾流行過一段時間的「廣東人吃福建人」的玩笑,當時讓很多人感到摸不到頭腦。而更讓外地人摸不到頭腦的,其實還得是說福建當地的方言。
  • 福建陳氏了不起!99個福建陳氏之最!
    2、福建陳氏繁衍後裔最多的始祖——唐朝入閩始祖陳邕,定居南驛路南廂山,子孫在福建發展為南院派,亦稱太傅派,陳邕也被尊為「南院始祖」。第四、五、六代孫相繼遷入福州,後裔在福建境內支系繁多,是福建後裔最多的始祖之一,粗略估計近200萬。3、福建陳氏最具影響力的入閩祖——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唐總章二年隨父歸德將軍、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府兵平定了閩粵邊陲騷亂。
  • 泉州版「百家姓」排行榜 看看你的姓排第幾位?
    泉州常住人口8128533人,排名前十位分別為,陳、林、黃、王、李、張、吳、劉、楊、許。泉州以陳姓為首,有827630人,佔泉州常住總人口的10.18%,超過一成。泉州百家姓之末「紀」姓,僅有7000多人。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上,「王」姓者最多,有9468萬人,佔總人口的7.1%。
  • 海南人為什麼說的是「福建話」
    民國《海南島志》裡就說,「瓊山、文昌、安定、瓊東、陵水、萬寧、感恩各縣語,謂之『瓊州語』,略似閩之漳、泉音。」這裡所說的「閩之漳、泉音」,也就是「閩南話」。因此,這麼「南」的「海南話」,在學術上稱為「海南閩語」,又以與閩南話的關係最為密切。只不過,相比福建本土的閩方言,海南話裡的有些語音現象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
  • 福建陳氏之最
    ◎福建陳氏最年長的進士——陳淵,沙縣人,七十一歲登進士。  ◎福建陳氏古代人文最璀璨的家族——莆田玉湖陳,有「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之譽,其中陳俊卿、陳文龍為宋丞相,文龍殉國後,上數代被朝廷賜贈為太師。
  • 閩都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色
    朱維幹《閩越的建國及北遷》中也說:「閩是福建的土著,越則是由會稽南來的客族。」越人入閩,打破了閩族幾千年封閉的局面,以其先進的經濟技術、政治組織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徵服並改造了閩族和閩方國社會,造就出戰國末年至西漢初期百餘年閩越國崛起、鼎盛的局面,其歷史意義十分重大。  其實,越人的遷移閩族地區不止一次,有史可稽的主要有三次。